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运河三千年:坝河开通及其运输方式

中国运河三千年:坝河开通及其运输方式

时间:2023-1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条坝河迟迟未能开工兴建,直到至元十六年才开通。据《元史》卷一百八十三《王思诚传》记载:至元十六年开坝河。因此必须在河道上沿途修建堰坝,用以壅水,使之在运河中保持行船所必要的水位。由于在坝河中航行漕船十分麻烦,因此沿途配备着许多工作人员,上引《元史·王思诚传》对此作了比较详细的记载。总之,利用坝河漕运,须配备众多的坝夫和车夫。

中国运河三千年:坝河开通及其运输方式

上节已经提到,中统三年(1262年)八月,元世祖在上都开平府召见郭守敬,垂询水利建设方面事宜。郭守敬面陈水利六事,其中第一件事就是关于中都的运河问题。他说:

中都旧漕河,东至通州,引玉泉水以通舟,岁可省雇车钱六万缗。

所谓“引玉泉水以通舟”指的就是后来开通的、以玉泉水为水源、从中都至通州的运河。又据《元史》卷五《世祖纪二》记载:

中统三年八月己丑,郭守敬请开玉泉水以通漕运。从之。

说明早在中统三年(1262年)时,元世祖就采纳了郭守敬的这一建议。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条坝河迟迟未能开工兴建,直到至元十六年(1279年)才开通(原因详见后面论述)。

元世祖至元三年(1266年)重开金口运河后,从通州至大都的漕运一直由金口河承担。由于元朝初期运往大都的粮食数量不多,一条金口运河尚能勉强应付。随着朝廷机构日益繁复,开支日益增加,加上京师人口不断增多,特别是至元十三年(1276年)以后,由于南宋灭亡,实现全国统一,南粮北运的频率加大,河运、海运双管齐下,数量大幅度增加。正如史书所言:“元都于燕,去江南极远,而百司庶府之繁,卫士编民之众,无不仰给于江南”[12]。当时江南的粮食,通过河运与海运两条途径源源不断地北运至通州,而通州至大都的五十里路程一向是漕运的瓶颈,此时瓶颈的矛盾显得尤为突出。在这种形势背景下,十多年前郭守敬提出的“引玉泉水以通舟”(即修建坝河)的建议,又被重新提上议事日程。并于至元十六年(1279年)开通坝河。据《元史》卷一百八十三《王思诚传》记载:

至元十六年开坝河。设坝夫户八千三百七十有七;车户五千七十,出车三百九十辆;船户九百五十,出船一百九十艘。(www.xing528.com)

坝河,顾名思义是因为在河道上建有堰坝,故名。这条坝河起自大都城西北部的积水潭(即金朝白莲潭的北部水域,今北京市德胜门西海一带),其路线走向,大致循今德胜门、安定门外护城河向东行,至和平里南口一带。再折向东北,循今坝河东行至通州以北入温榆河(见图17-1)。

图17-1 元朝坝河示意图[13]

该运河之所以要设置堰坝,是因为河道所经之处,地形由西向东呈现倾斜,如坝河起点积水潭附近的海拔高程为46米,而坝河终点在温榆河入口处的海拔高程为21米。全长约五十里路程的地形高差就达25米,足以说明河道比降很大,水量极易流失。因此必须在河道上沿途修建堰坝,用以壅水,使之在运河中保持行船所必要的水位。据《元史》卷六十四《河渠志·坝河》记载:“坝河,亦名阜通七坝。”可知该坝河设有七座堰坝,可是《元史·河渠志》记载中所列出的堰坝仅有六座,其名称自东向西依次为深沟坝、王村坝、郑村坝、西阳坝、郭村坝、千斯坝。幸亏宋本在《都水监事记》一文中为我们提供了七坝的全部名称:“阜通之千斯、常庆、西阳、郭村、郑村、王村、深沟七坝”[14]。由此可知,在千斯坝以东还有一座常庆坝。宋本是元朝大都人,对于本朝、本地的情况很了解,其记述自然可信。不过,在常庆坝以东的西阳坝与郭村坝的位置排列方面有些出入。本书在经过反复核实后,还是采用《元史·河渠志》的说法。这七座堰坝在坝河上并非等距离设置,而是根据河段的地形倾斜程度,合理地按不等距进行设置的,这里引用现代水利史专家蔡蕃先生的研究成果[15],将七座堰坝的具体位置列表说明如下:

坝河开通后,朝廷设置专门机构进行管理。“新运粮提举司,秩正五品,至元十六年始置。管站车二百五十辆,隶兵部。开设运粮坝河,改隶户部。”[16]这个名为新运粮提举司的官署,主要掌管坝河的日常维护和治理以及漕运方面的事务。由于在坝河中航行漕船十分麻烦,因此沿途配备着许多工作人员,上引《元史·王思诚传》对此作了比较详细的记载。其中坝夫的职责:每当漕船过坝时,须先卸去船中粮食,待空船过坝后,再装粮入船。空船过坝也需借助人力,坝体常因漕船过坝而受损,维修坝体也是坝夫的工作范围,因此坝夫最辛苦。车夫的职责为:从通州粮食出仓到装船或在粮食至大都后,从漕船取粮入仓等过程,都需要利用运粮车来完成。总之,利用坝河漕运,须配备众多的坝夫和车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