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金口运河:开凿与放弃

金口运河:开凿与放弃

时间:2023-1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金朝新开的运河改用水量大的卢沟河为水源,满以为金口运河就此可以保持着水源充足,使中都困扰已久的漕运问题得以解决。至此,朝廷完全放弃了以卢沟河为水源的金口运河,为了防止河水冲击中都城,进一步将它堵塞。金口运河从开通到堵塞,曾艰难地维持了15年。朝廷放弃金口运河后,中都的粮食、物资供应,只能再次依靠陆运方式。

金口运河:开凿与放弃

当时金朝廷鉴于中都北郊运河以高梁河为水源,常陷于缺水、断流和湮塞状态,虽然屡经疏治,仍难奏效,因此决定改弦易辙,放弃高梁河,而改用水量大得多的卢沟河为水源。据《金史》卷二十七《河渠志·卢沟河》记载:

世宗大定十年(注:1170年),议决卢沟以通京师漕运,上忻然曰:如此则诸路之物可径达京师,利孰大焉。命计之,当役千里内民夫。

大定十一年(注:1171年)十二月,省臣奏:复开之,自金口疏导至京城北入壕,而东至通州之北入潞水,计工需八十日。十二年三月,上令人覆按。还奏:止可五十日。上召宰臣责曰:所余三十日徒妨农费工,卿等何为虑不及此?

这次改变水源的工程,实际上是另外新开一条运河,其工程内容有二:一是开挖自卢沟河至通州的东西向渠道。具体而言,在今石景山北麓的山岩间开凿出一道石槽,名曰金口(在今石景山发电厂院内)。再从金口向东开凿渠道,经过今八宝山北、玉渊潭南,然后折向东南,经今木樨地,接中都北护城河,再向东行至通州北的温榆河,转入潞河。其所在位置,在中都北郊运河[20]的南面。二是修建渠首。具体而言,在金口以西的孟家山(今麻峪村)附近的卢沟河上,开凿引水口并建闸,再从引水口开渠道至金口,建成渠首。然后引卢沟河水入渠道而成运河。因该运河的渠首在金口,故史称金口运河(见图16-2)。这条运河的建设工期预计为80天,实际只用了50天,于金世宗大定十二年(1172年)三月完成。

图16-2 金朝时中都北郊运河、金口运河、闸河分布示意图[21](www.xing528.com)

卢沟河古称㶟水,即今之永定河。发源于今山西省宁武县境内,东流穿越太行山进入河北省境内,可谓源远流长,水量大。金朝新开的运河改用水量大的卢沟河为水源,满以为金口运河就此可以保持着水源充足,使中都困扰已久的漕运问题得以解决。殊不知,卢沟河是一条桀骜不驯的河流,其劣根性有二:一是流量极不均衡。每年夏秋时期,流量很大,从山地进入平原后,水势汹涌,常造成河流改道或泛滥成灾;而在冬、春时期,流量极小,常出现断流甚至干涸现象。二是卢沟河水泥沙含量多,素有小黄河之称。在山地因水流湍急,泥沙沉积尚少,但一入平原地区,因流速减慢而泥沙沉积加快。一方面河道不断淤浅,无法行舟;另一方面河床底部不断抬高,导致河水决溢。由于卢沟河存在着上述的劣根性,将其水引入金口运河作为水源,对于金口运河来说,真是自找麻烦。因此,《金史·河渠志》说:“渠(注:指金口运河)成,以地势高峻,水性浑浊。峻则奔流漩洄,啮岸善崩;浊则泥淖淤塞,积滓成浅。不能胜舟。”由于金口运河患有夏秋善溢、冬春善淤的顽症,朝廷曾召请一些识河道者(相当于今之水利专家)进行勘查,始终不能解决问题。大定二十五年(1185年),卢沟河决溢于上阳村。在此以前也曾决溢于显通寨,诏发中都三百里内民夫进行堵塞。不久,又复决口。朝廷认为,堵后又会复决,枉费人力和物力,所以没有及时堵口治理。到了大定二十七年(1187年),卢沟河急流又冲毁了渠首的金口闸。至此,朝廷完全放弃了以卢沟河为水源的金口运河,为了防止河水冲击中都城,进一步将它堵塞。金口运河从开通到堵塞,曾艰难地维持了15年。

朝廷放弃金口运河后,中都的粮食、物资供应,只能再次依靠陆运方式。为了方便官民交通,改善陆运条件,金世宗决定在中都城西南的卢沟河上建造大桥。为此,于大定二十八年(1188年)五月,下达诏令:

卢沟河为使、旅往来之津要,令建石桥。

但是,当时建桥之事尚在筹备之中,而金世宗于翌年正月驾崩,好在继位者金章宗,十分关心建桥之事,下令继续照办,并且立即动工开建。经过三年多时间的努力,至明昌三年(1192年),大桥建成。这是一座设计精巧、造型美观、用料考究、构造坚固的联拱大桥,共有11个桥孔,全长266.5米。章宗赐名为“广利桥”,即今驰名中外的卢沟桥,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依然健卧在永定河上,承担着车来人往的繁重交通任务。

可是,偌大一个京城中都,粮食、物资的需求和供应,只利用车载马驮的陆运方式,既不能满足需求,运费成本也是太高。因此,在登基不久、锐意图治的金章宗的支持和鼓励下,当时的水利官员和水利专家们,积极地寻求重开运河、恢复漕运的办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