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朝所开通的运粮河,东起今天津市北塘地区,向西北延伸,直达南京(即今北京)城下。其路线走向大致如下:从今北塘起,循今潮白新河南段,向西北行,接今青龙湾河,过河北香河县境至潞河,溯潞河至今北京通州区以南的张家湾镇,折入新开河道,继续向西北行,到南京城下接护城河(见图16-1)。显然,这条运粮河并不是完全从平地上开凿出来的,而是利用三种不同的河段组合而成。其中有的河段利用了现成的自然河道,如潞河中的一段;有的河段利用了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故道进行重开的;有的河段,如今张家湾镇至南京城下的一段,历史上都称它为萧太后河,推测这一河段很可能是新开的。上述所谓历史故道,是指在今东起蓟运河、潮白新河,西至北运河之间,历史上曾分布着许多条西北/东南向的、因自然河流迁徙改道而留下的故道,辽朝利用这些故道进行重开。例如,位于今北京市东南的青龙湾河,其前身就是一条历史故道。明朝人蒋一葵写的《长安客话》一书中有记载说:
图16-1 萧太后运粮河示意图[9]
香河县境南有大龙湾、小龙湾二水,夏秋始合流,经宝坻界入海,相传辽时海运故道也。[10]
该记载中所说的大龙湾、小龙湾水,无疑就是位于今北京市东南的青龙湾河。从明朝至今的几百年中,青龙湾河的具体方位、走向可能又发生过变化。但是从今天的青龙湾河的方位、走向来看,很符合当年辽朝所开运粮河的走向。如此看来,今天的青龙湾河前身,可能就是辽朝所开运粮河的大部分河段,而辽朝运粮河中该河段的前身,又可能是当时当地的某条自然河流改道后留下的故道。总之,任何一个朝代开挖运河,大多循历史上已经湮废的运河故道,或自然河流改道后留下的故道,这样可以大大地减少土方工程量,节省劳力、财力和时间。当时辽朝开挖的运粮河,必然也不例外。
现在再回到辽朝所开通的运粮河问题上来。该运粮河开挖于何时,史无记载。但从该运粮河的最后一段(今张家湾镇至南京城)民间习称为萧太后河来推测,这条运粮河很可能开挖于萧太后主持国政时期,即辽景宗保宁元年至圣宗统和二十七年(969~1009年)。辽朝有了这条运粮河,从渤海西岸(即今天津市北塘一带)运粮直达南京城下,不必向北绕道潞县,也就避免以陆运方式从潞县至南京运粮,从而减少了运粮环节,提高了运粮效率,这对巩固辽朝对燕云十六州的控制和维持南京的繁荣昌盛,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例如,辽圣宗太平九年(1029年),“燕地饥”[11]。南京一带发生灾荒,人心浮动。辽朝廷及时从辽东地区组织了大批粮食渡海运到北塘,再从北塘循萧太后运粮河运到南京进行赈济,稳定了民心。可见这条运粮河的重要性。(www.xing528.com)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这条运粮河并非通到南京城下为止,而是一直延伸到南京城的西北郊。据清人震钧写的《天咫偶闻》卷九记载:
八里庄之西二里有河,名十里河,又名萧太后运粮河。[12]
八里庄在今北京市海淀区玉渊潭附近,辽朝时是南京城的西北郊。说明这条运粮河,从当时位于南京城东南方向的张家湾镇,通至南京城的城南护城河后,又绕护城河通向南京城的西北郊。南京是辽朝南界前线的军事重镇,当时驻防在南京的辽军很多,南京北郊的八里庄以西一带,可能是当时辽军的驻屯地,运粮河通到那里就是为了便于运输军粮。
当时这条运粮河可能没有具体的名称,由于萧太后在辽朝主政长达四十年,其丰功伟绩有口皆碑,因此民间将她主政时期为运粮需要而开通的这条运河,称为萧太后运粮河,并世世代代流传;其河道遗迹迄今依稀可寻。例如,位于今京、津之间的青龙湾河就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