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运河三千年:御河治理取得成果

中国运河三千年:御河治理取得成果

更新时间:2025-01-19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由于两国之间常在分界线的南北侧发生武装冲突和拉锯战,北宋不得不在沿边界线南侧驻屯重兵,所需大量粮饷和军用物资,都是利用从中原通向河北地区的御河运送到边防前线的,御河在北宋时地位之重要,当是不言而喻。宋朝御河的南端,维持唐朝时的原状,以共城百门泉和清水为渠首水源。原来,御河因受黄河改道北流的侵扰,中断使用近二十年。

契丹族建立的辽国,原在塞北。自从后晋高祖石敬瑭将燕云十六州拱手送给辽国后,辽国的南部边境线移至今山西北部和河北中部一带,巨马河(白沟河)和界河(今海河)成为宋、辽两国的东部分界线。由于两国之间常在分界线的南北侧发生武装冲突和拉锯战,北宋不得不在沿边界线南侧驻屯重兵,所需大量粮饷和军用物资,都是利用从中原通向河北地区的御河运送到边防前线的,御河在北宋时地位之重要,当是不言而喻。为此,北宋朝廷除了设置专职官员管理御河外,还经常调派兵卒和民工进行疏浚治理,使御河一年四季保持着航运畅通。

宋朝的御河,就是隋朝永济渠的中间一段,为什么御河只是永济渠的中间一段呢?原来,隋炀帝开通的永济渠,南起武陟县沁水,并以沁水为水源;北讫河北边陲重镇蓟城(今北京市)。由于北宋时巨马河和界河以北为辽国占领,御河的北端只能至巨马河和界河为止;而御河的南端,由于沁水多泥沙,加上流量分布极不均匀,因此自唐朝起就不以沁水为渠首水源,改以卫州西北共城(今河南省辉县)的百门泉和清水为渠首水源,从此,武陟至卫州(今河南省卫辉市)一段的永济渠干涸湮废。于是永济渠失去了头和尾,所剩下的中间一段永济渠,宋朝称之为御河。

宋朝御河的南端,维持唐朝时的原状,以共城百门泉和清水为渠首水源。百门泉和清水的水量充足,但流经的河道狭窄而又曲折,不能行驶舟楫,因此御河在卫州以下,才能通行载重三四百斛的大型漕船。当时从京师开封运往河北前线的粮饷和军需物资,通常是由江淮地区入汴河,由汴河入黄河,一直水运至黎阳(今河南省浚县)或更远一些的马陵道口(在今河北省大名县南)卸货,改用陆运方式艰难地运至御河岸边,再装船循御河北运至边境前线。由于从汴口至黎阳或马陵道口的一大段水程是在黄河中航行,风险很大,不时有发生翻船、沉溺等事故。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年),水官程昉和刘琀向朝廷提出引黄济御的建议。据《宋史》卷九十五《河渠志·御河》记载:

卫州沙河湮没,宜自王供埽开浚,引大河水注之御河,以通江淮漕运,仍置斗门,以时启闭。(www.xing528.com)

这一建议的意思是说,在卫州西南黄河岸边的王供埽地方,有一条已经湮没的沙河故道。如果利用故道开凿出一条沟通黄河与御河的水道,引黄河水进入御河,并在水道口筑闸,按时启闭,用以控制洪汛时期黄河水进入御河的流量,就可防止黄河泥沙在御河中淤塞。这样做的好处是:一可使从汴口进入黄河航行的漕船,不必至黎阳或马陵道口,到卫州就可离开黄河转入御河,大大缩短了在黄河中航行的路程,减少了风险;二可避免王供埽发生坍堤决口的危险,王供埽是黄河北岸一处容易发生决口的地方,为了防止发生决口,平常需进行重点维护,消耗人力、财力颇多。如果在王供埽开凿出一条水道,就可分流一部分黄河水,减弱黄河水势对王供埽以及别处堤防的冲击。神宗听了觉得很有道理,采纳了这一建议,当即发卒万人进行施工。因是在沙河故道上开河,进展很快,仅一个月就顺利开通一条水道,引黄河水进入御河,这是见之史书记载的最早引黄济卫(御河后世称为卫河)工程。工程完成后,近期效果良好。据记载:“开河行水才百余日,所过船筏六百二十五。”[185]熙宁九年(1076年),神宗决定对此论功行赏,派人到现场调查实际功效。时任大名安抚使的三朝老臣文彦博,在当时朝廷上下对引黄济御工程的一片赞扬声中,却不随大流,独唱反调说:

今御河上源止是百门泉水,其势壮猛,至卫州以下,可胜三、四百斛之舟,四时行运未尝阻滞,堤防不至高厚,亦无水患。今乃取黄河水以益之,大即不能吞纳,必致决溢;小则缓慢浅涩,必致淤淀……今之水官尤为不职,容易建言,侥幸恩赏,朝廷便为主张,中外莫敢异议,事若不效,都无谴罚。臣谓更当选择其人,不宜令狂妄辈横费生民膏血。[186]

事情的发展不出文彦博所料,“未几(熙宁十年,即1077年),河果决卫州”[187],造成卫州至大名一带大面积水灾,农田、房舍被淹,生命财产损失惨重。还因黄河水中的泥沙在御河中淤积,致使御河无法通航。看来,当初程昉、刘琀的建议,缺乏深入调查研究,考虑不周,好心办了坏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河北黄河堤防司官员奏称:“御河狭隘,堤防不固,不足容大河(注:即黄河)分水,乞令纲运转入大河。”[188]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十二月,相度河北水等事张问奏:“臣经过永静军(注:今河北省东光县)访闻本军……今既御河淤填,全无漕运之期。”[189]直到哲宗绍圣三年(1096年)四月,河北都转运使吴安持始奏:“大河东流,御河复出。”诏委前都水丞李仲提举开导[190]。原来,御河因受黄河改道北流的侵扰,中断使用近二十年。直到哲宗元祐八年(1093年),黄河因受人力干预而改为东流[191],御河才得以摆脱黄河的侵扰。在对御河进行一次大规模疏浚后,开始恢复通航,但通航能力已大不如前。好在自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澶渊之盟以后的一百年间,宋、辽两国和平相处,边界线一带只是保持着对峙状态,北宋朝廷利用御河向河北前线运兵运粮的行动大为减少,尚能支撑着前线和平对峙的局面。及至后来的金朝定都于中都(今北京市)后,对御河进行了改造,增加了新的水源,使御河的运输能力恢复到北宋初期的全盛状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