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运河三千年:金水河的历史和水源

中国运河三千年:金水河的历史和水源

时间:2023-1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于两条记载的工程时间、地点和负责人,都相吻合,可知所说的是同一工程,因而金水河的水源就是索水和京水。北宋时,金水河跨越汴河所采用的渡槽,很可能是一种有着支柱的连续梁式木渡槽。金水河开通后,由于水质清澈,除了作为广济河的水源外,还在东京城内分水,引入皇城的内苑。从此,历史上的金水河又名天源河。

中国运河三千年:金水河的历史和水源

前面提到,广济河自五代后周以来,因以汴河为水源,故经常产生泥沙淤浅而影响漕运。入宋以后,为改变这种状况,另外导引索水和京水作为广济河的新水源。索水和京水,均发源于密县(今河南省密县)境内的嵩渚山北坡,向北流经荥阳、荥泽县境,注入汴河,一向是汴河的补充水源。两水虽然都属地方性的小河,但其水质清澈,泥沙含量少,将它引作广济河的水源,就可避免经常发生泥沙淤浅问题。据《宋史》卷九十四《河渠志·金水河》记载:

太祖建隆二年(注:961年)春,命左领军卫上将军陈承昭率水工凿渠,引水过中牟,名曰金水河,凡百余里,抵都城西,架其水横绝于汴,设斗门,入浚沟,通城壕,东汇于五丈河,公私利焉。

这条记载并未点明所引的水源是何水。但联系到前面关于广济河所引用的另一条记载:“建隆二年正月,诏左监门卫将军陈承昭,于京城之西夹汴河造斗门,引京、索、蔡河水通城壕,入斗门,俾架流汴河之上,东进于五丈河”[115]。由于两条记载的工程时间、地点和负责人,都相吻合,可知所说的是同一工程,因而金水河的水源就是索水和京水。

由于所开凿的引水渠道(即金水河),位于汴河以南;而广济河位于汴河以北,因此要将金水河与广济河接通,必然要横穿汴河。横穿时,如果采用平面相交的方式,则会使清澈的金水河与浑浊的汴河相混,也就达不到为广济河变更水源的目的,一切工程成为徒劳白做。因此,当时的工程规划设计者,明智地采用立体相交的方式,即“架其水横绝于汴”,就是在汴河上空架设渡槽,渡槽是引水道跨越河流或道路时的一种建筑设施,现代多采用管道,而在古代则用砖石砌成的横木槽。我国至迟在西汉时代已经发明和使用渡槽,《水经注》卷十九《渭水》在谈到渭水流经长安县北,与昆明池故渠相会后说:

故渠又东而北屈,经青门外,与沆水枝渠会,渠上承沆水于章门西,飞渠引水入城,东为仓池,池在未央宫西。

记载中的“飞渠”,当是指渡槽无疑。北宋时,金水河跨越汴河所采用的渡槽,很可能是一种有着支柱的连续梁式木渡槽。因为《宋史》卷九十四《河渠志·金水河》有“舟至启槽”的记载,既然是可以临时启动的渡槽,不可能是固定的砖石砌渡槽,古代又不可能使用管道,而只能是木槽。又因为这座渡槽修建在东京城西的汴河上,当时的汴河究竟有多宽?史无明确记载。但有这样的记载,嘉祐六年(1061年),都水监奏:汴河自“应天府(注:今河南省商丘市)上至汴口,或岸阔浅漫,宜限以六十步阔”。[116]当时为了狭河束水攻沙,将宽阔的河面采用工程措施缩小至六十步(按:一步合五尺,则汴河的河面宽为三百尺,宋代一尺约为31厘米,折算成现代长度则为93米)。这是狭河束水后的汴河宽度,实际上可能还要更宽阔些。可知当时的汴河很宽阔,在如此宽阔的汴河上修建渡槽,不可能一跨而过,必然是采用连续梁的结构形式。当过往的漕船商舟要穿过渡槽时,则开启其中的一跨或二跨木槽,让船过去。当时开启渡槽的方式,是“遇船往来钓起”[117],即吊拉方式,用绳索通过辘轳将木槽一端拉起,开放槽下净空,舟船就可通过。在缺乏机械设备的古代,依靠人力操作来开启渡槽,必然费时很多,因而不可能遇船就随时开启,只能定时开启,这样舟船过渡槽时就需停航等候。因此上引记载中,在“舟至启槽”之后,紧接着又说“颇滞舟行”。总之,当时在汴河上架设渡槽,确实对航运造成了严重的妨碍。

金水河开通后,由于水质清澈,除了作为广济河的水源外,还在东京城内分水,引入皇城的内苑。据记载:“太祖乾德三年(注:965年),又引贯皇城,历后苑,内庭、池沼,水皆至焉”[118]。开宝九年(976年),太祖又下令“引金水由承天门凿渠,为大轮激之,南注晋王第(注:宋太宗即位前曾封为晋王,晋王第为其府第)”[119]

金水河不仅水质清澈,而且水味甘甜,因此朝廷决定以金水河作为京城内居民的生活饮用水。据《宋史》卷九十四《河渠志·金水河》记载:(www.xing528.com)

大中祥符二年(注:1009年)九月,诏供备库使谢德权决金水。自天波门并皇城至乾元门,历天街东转,缭太庙入后庙,皆甃以甓,植以芳木,车马所经,又累石为间梁[120],作方井,官寺、民舍皆得汲用。复引东,由城下水窦入于壕,京师便之。

所谓“天街”,即御街。就是说,用砖石砌筑供水渠道和每隔一段距离设置一口水井与渠道连通,将金水河通过这条长达十余里[121]的供水渠道输送到东京城内各处,供皇宫、寺院、民舍汲取饮用。为使渠道内的河水保持着流动状态,这条渠道最后通向东面的城壕。由于东京城内有了这一套供水设施,因而“京师便之”。

后来,北宋朝廷为了保障这套城市供水设施不受破坏和正常使用,还在管理方面建立了一套相关的奖罚制度。据《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百〇三《哲宗元符元年十月》记载:

金水若河道盖暗处,擅开掘或安置重物者,各杖八十。即偷引河水私用者,许人告及地分军巡人、看管人捕获,每名支赏钱三贯,并以犯事人家财充。

从这条记载可知,当时设置的这条供水渠道,是砌筑在地下浅处,上有盖板。居民正常用水,可在公共水井中汲取。但若擅自揭开渠道盖板偷用水或在渠道盖板上堆放重物损坏渠道者,都要受到杖刑,并且还要承担揭发人的奖金费用。

综上所述,金水河原来的功用有二:一是作为广济河的上源,为广济河提供全部水源;二是从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起,又增加对京城居民提供饮用水。到了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清汴工程建成后,鉴于汴河的水源由黄河改为洛水,泥沙含量大大减少,汴河不再是浊流,这时没有必要再将金水河与汴河严格隔离。加上当时东京与西京(洛阳)之间汴河上运输十分繁忙,架设在汴河上的渡槽对过往舟船造成极大妨碍,因此朝廷于元丰五年(1082年)决定拆除渡槽。一方面派遣宋用臣自板桥向北开凿一条水道,将汴河与广济河沟通,广济河的水源又重新改由汴河提供;另一方面使金水河与永安青龙等河相合,将其主要功用变为供应皇城后苑用水和东京居民饮用水。由于当时东京全城的饮用水都来源于金水河,其地位特别重要,所以宋神宗赐名为天源河[122]。从此,历史上的金水河又名天源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