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广济河:中国运河发展的成功案例

广济河:中国运河发展的成功案例

时间:2023-1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此,广济河常常出现水位低、航运困难的状况。广济河时浚时淤,根本原因是水源问题。采取这一系列的工程措施后,广济河的水源问题暂时得到了缓和。年幼的哲宗即位后,于元祐元年四月,下诏重建汴河上的渡槽,使京、索水流进咸丰门入于广济河,并恢复广济河漕运。

广济河:中国运河发展的成功案例

广济河起自东京城西北,穿越东京外城的北部,向东延伸至东明县(治所在今河南省兰考县以北)南,折向东北行,经济阴县(治所在今山东省曹县西北)北、定陶县(治所在今山东菏泽市定陶区以北)南,至巨野县(今山东省巨野县)北,入梁山泺(即梁山泊)。接北清河(即济水)东北行,经郓州(治所在山东省东平县西北)、齐州(今山东省济南市)至青州之博兴通向渤海。其中梁山泊以西为人工运河,即广济河。

广济河原是唐朝武则天时期开凿的湛渠,而湛渠是循着早已湮废的古济水故道开凿而成的。至晚唐、五代时,湛渠也早已淤塞不通。后周世宗显德四年(957年)四月,“诏疏汴水,北入五丈河,由是齐鲁舟楫皆达于大梁”[100]。当时,曾费了很大力气,引汴水为源,重新开通,成为当时齐、鲁地区通向东京的漕运要道。因其河宽大多为五丈(约合17米),故史称五丈河。但是,重新开通仅三年,五丈河因淤浅难以通漕,世宗于显德六年(959年),又命“步军都指挥使袁彦浚五丈河,发畿内及滑、亳等州丁夫数千,以供其役。东过曹、济、梁山泊,以通青、郓之漕”[101]。由此可见,五丈河因以汴河为水源,泥沙多,因此极易淤浅。

入宋以后,五丈河“岁漕上供米六十二万石”[102],继续成为曹、济、郓、青等京东地区通向东京的漕运要道,因此从宋太祖起就十分重视对它的利用和治理。建隆二年(961年)正月,因“五丈河泥淤不利行舟”,“遣使往定陶规度,发曹、单丁夫数万浚之”[103]。接着又进一步“诏左监门卫将军陈承昭于京城之西,夹汴水造斗门,引京、索、蔡河水通城壕,入斗门,俾架流汴水之上,东进于五丈河,以便东北漕运,公私咸利”[104]。记载的意思是说,在汴河以南开凿一条东西向渠道,将流经荥阳、荥泽县境内的索水、京水等小河流,导入渠道,向东引至东京城西,利用渡槽跨越至汴河北岸后,通向东京城内,再注入流经东京城内的五丈河作为新的水源。由于这次治理五丈河的工程规模较大,而且关系到五丈河的水源变更问题,因此连皇帝也很关注着这次工程的进展。是年三月,工程顺利完成。宋太祖亲临新水门观看放水入河的盛况,对工程十分满意,下令赏赐给施工人员三十万缗钱币。开宝六年(973年),宋太祖下诏将五丈河改名为广济河。

广济河经过变更水源后,泥沙淤积现象大大减慢减少,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河道保持着畅通,因此史书记载说:“以便东北漕运,公私咸利。”可是,索水和京水都是短小的河流,流量有限,为长达数百里的广济河提供水源,实在是捉襟见肘,勉为其难。因此,广济河常常出现水位低、航运困难的状况。太平兴国三年(978年)正月,宋太宗“命发近县丁夫浚广济河”[105]真宗景德二年(1005年)六月,开封府官员向朝廷奏报:“今汴河分注浊水入广济河,堙塞不利。”[106]浊水,当是指泥沙含量多的汴河水,据此可知,在此之前广济河可能因水位太低,无法通航,已将汴河水输入进行补充。天圣六年(1028年)七月,黄河泛滥,导致济州(今山东省巨野县)合蔡镇以下的广济河“漫散不通舟”[107],宋仁宗命驾部员外郎阎贻庆、水官李守忠共同规划治理办法。这一次采取的工程措施规模也比较大,除了疏导广济河中的洪水入于黄河以及疏浚广济河外,还“立桥梁,置坝堰,逾年而毕”[108]。同时,又下令沿广济河的州县地方官,必须负责巡察、维护,凡河道“浅则浚治,岸薄而圮则增筑之,植榆柳为固”[109]

广济河时浚时淤,根本原因是水源问题。避开汴河,则水源不足;依靠汴河,则泥沙淤积。使北宋朝廷穷竭心计,找不到应对良策。锐意改革的神宗皇帝即位后,为彻底解决广济河的水源问题,采纳汴河堤岸司官员的建议,于熙宁七年(1074年)八月,在通津门(东京外城的东城门之一,在城的东南方)汴河北岸开凿渠道通向广济河。翌年,又派遣杨琰和陈祐甫沿汴河修建渗水塘和虚堤(即渗水坝)八处,使汴河在涨水时部分水流渗入这些陂塘,作为广济河的水柜(小水库),以备在广济河缺水时随时放水补充。熙宁九年(1076年)三月,又下诏在广济河上修建坝闸,通过闸门的启闭来控制广济河的水量,防止流失。采取这一系列的工程措施后,广济河的水源问题暂时得到了缓和。

但是,到了元丰二年(1079年)清汴工程(即汴河与洛水接通,改以洛水为水源的工程)建成后,横跨在汴河上的渡槽,对来往舟船构成严重妨碍,因此宋神宗于元丰五年(1082年)下令中止广济河漕运,曹、济、郓、青一带京东地区的漕粮和上供物资,改道由菏水入南清河(即泗水),再转汴河运往东京。对于神宗的这一决策,当时有许多人认为不妥。当年七月,御史王植首先上书提出异议,认为“广济安流而上,与清河溯流入汴,远近险易较然,废之非是”[110]。面对朝臣的非议,大度的神宗不仅不生气,而且将此不同意见交由监司详议。元丰七年(1084年)八月,汴河堤岸司认为:“京东地富,谷粟可漕,独患河涩,若因修京城,令役兵近汴(处)穴土,使之成渠,就引河水注之广济,则漕舟可通,是一举而两利也。”[111]此外,寿州寿春县令周谞也上书朝廷说:“广济河实京师漕运三河之数,下则通于江淮、二浙,上则达于京师。故京东一路所产,与夫江淮、二浙皆得以有无相易而致诸京师,京东之民赖此为业者众矣。”又说:“自济至于曹,自曹至于京师,不过四五百里。而自济入泗,由泗入汴而达于京师,则迂曲辽远近二千里”[112]。第二年,神宗病逝。年幼的哲宗即位后,于元祐元年(1086年)四月,下诏重建汴河上的渡槽,使京、索水流进咸丰门入于广济河,并恢复广济河漕运。[113](www.xing528.com)

值得一提的是,宋神宗于元丰五年(1082年)决定中止广济河漕运,而计划将青、齐、郓、济地区的漕粮和上供物资,改道循东晋时荀羡所开运河、南清河至淮河,再溯汴而至东京。其实,这条迂回、改道的漕运路线,早在宋真宗时就有人提出,据《宋史》卷九十四《河渠志·广济河》记载:

景德三年,内侍赵守伦建议自京东分广济河由定陶至徐州入清河,以达江、湖漕路。役既成,遣使复视,绘图来上。帝以地有隆阜,而水势极浅,虽置堰埭,又历吕梁滩碛之险,非可漕运,罢之。[114]

赵守伦所建议的漕运路线,是以齐、郓地区循东晋时荀羡所开运河、南清河(即泗水),经徐州至淮河,再溯汴河至东京。真宗十分重视这一建议,当即派出使者到实地踏勘地形并绘成地图,及至听了使者的汇报和看了地图后,发现这条水运路线所经之处地形起伏不定,而水势又不大,很难保持必要的水量而使水运一路畅通,尤其是徐州以南泗水中存在着吕梁洪等险滩,通漕困难,所以予以否定。

这条水运路线所存在的问题,在北宋的时代条件下确实难以克服,真宗予以否定实属正确决策。但是,有谁想到这条漕运路线,成为后来京杭大运河中的一段,对于元朝在规划京杭大运河的路线走向来说,是很有启迪意义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