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汴河以黄河为水源,而黄河是一条夏秋水位暴涨、冬春水位暴落的河流,因此也给汴河带来在夏秋季节水位暴涨、冬春季节水位暴落的现象。据《宋史》卷九十三《河渠志·汴河上》记载:
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注:977年)七月,汴水溢,坏开封大宁堤,浸民田,害稼”。“太平兴国三年(注:978年)六月,宁陵县汴河溢,堤决。”“太平兴国四年(注:979年)八月,汴河决于宋城(注:今河南省商丘市)。”“淳化二年(注:991年)六月,汴河决于浚仪县(今河南省开封市)。是月,又决于宋城。”宋真宗“景德元年(注:1004年)九月,宋州汴河决,浸民田,坏庐舍。”“景德三年(注:1006年)六月,京城汴河暴涨。”“大中祥符二年(注:1009年)八月,汴河涨溢,自京至郑州浸道路。”宋仁宗“天圣四年(注:1026年),汴河大涨,堤危,众情汹汹”。
从上述这些记载可以看出,汴河暴涨,大多集中在每年的六月至九月,即夏秋季节,此时正值多雨、山洪暴发的汛期。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北宋朝廷根据唐朝时的经验,在汴河上游的中牟、荥泽等县境内,开凿了若干减水河[48]用以宣泄洪水,效果良好。自此以后,汴河中、下游河段暴涨、决堤、泛滥等状况就较少发生。
造成汴河水位暴涨的原因:一是受黄河洪暴的影响。黄河每年在洪汛或多雨时期,就会发生河水汹涌暴涨,而每隔二三年就会出现决溢,决溢多发生在河道狭窄或弯曲转折处,但黄河决溢时并不是每次都影响汴河,只有当决溢发生在汴河上游河阴、阳武一带,河水向南漫流时才会影响汴河的水位。北宋时,这种状况也多次发生过。
二是由于汴河本身泥沙淤积,河底抬高。河底抬高后的河床,所能容纳的水量有限,因此每当汛期流量大增时,汴河内的水位就会溢出河床而造成泛滥,尤其是在北宋中期汴河成为地上河后,汴河的水全靠两岸的堤防约束,一旦流量增大,水势加猛,就会冲垮堤防,出现决堤而造成灾害。
虽然汴河水位暴涨会带来灾害,但每次暴涨的时间比较短暂。据《宋史》卷九十三《河渠志·汴河上》记载:
旧制:(汴口)水增七尺五寸,则京师集楚兵入作排岸兵,负土列河上以防河,满五日赐钱以劳之,曰特支。而或数张数防又不及五日而罢,则军士屡疲而赐予不及。是岁(注:指宋仁宗皇祐四年,即1052年)七月始制:防河兵(计)日给钱……军士便之。
这则记载的意思是说,过去规定每当洪汛时期,朝廷派遣禁兵在河堤上准备好沙土,日夜巡视守护,进行防洪抗洪。满五天就发给劳务费。但是防洪往往不满五日就结束,那些防洪的军士疲惫不堪却得不到应有的犒费,很不合理。所以从这年七月起规定:防洪抗洪的军士,其劳务费用按日计算。由此可知,北宋时代的洪汛时期不长,有时不超过五天。
但是,汴河水位每年处于低落状态的时间却比较长。可以这样说,北宋汴河的主要问题,就是水量不足、水位低。例如,仁宗天圣二年(1024年)十二月,“汴河流浅。”皇祐四年(1052年),“汴河涸,舟不通。”嘉祐六年(1061年),“訾家口浅淀”等等(以上据《宋史》卷九十三《河渠志·汴河上》)。另有记载说:(www.xing528.com)
宋太祖开宝八年(注:975年)十一月,江南平,留汴水以待李国主(注:即南唐后主李煜)舟行。盛寒,河流浅涸。诏所在为坝闸,潴水以过舟,官吏击冻,督役稍稽,则皆何校,甚者劾罪,以次被罚,州县官降敇而杖之者,凡十余人。[49]
从上述记载来看,汴河水位低落,大多在冬春少雨或冰冻季节。造成汴河水位低落甚至浅涸的因素很多,除了黄河在冬春季节水位暴落或冰冻而影响汴河的水位外,还有三方面重要原因:
一是防洪造成汴河水位低落。例如,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八月,因“汴河涨溢,自京至郑州浸道路”,为此采取了“减汴口水势”的紧急措施,结果“既而水减,阻滞漕运”,不得不又“遣人浚汴口”,将黄河水引入汴河。与此情况相反,宋仁宗天圣三年(1025年),因“汴流浅,特遣使疏汴口”,结果导致黄河水直灌进来,“汴河大涨,堤危,众情汹汹”。总之,当时为了解决汴河水浅、航运困难的问题,就施工加大汴口的宽度和深度,让黄河水多些进入汴河,结果导致汴河水位过高并酿成灾害。而有时黄河暴涨,为了防止洪水进入汴河,施工减小汴口的宽度和深度,结果导致汴河水量不足,水位过低。这一矛盾现象,曾使北宋朝廷穷以应付,伤透脑筋。
二是汴河泥沙淤积过厚,抬高了河床的底部,而使汴河成为地上河。由于当时的汴河,其河底比地面高,据沈括反映:神宗熙宁年间,汴渠自京城东水门,下至雍丘、襄邑的河段,“河底皆高出堤外平地一丈二尺余,自汴堤下瞰民居,如在深谷”[50]。在这种状况下,原来沿汴河分布的许多沟洫陂泽,无法继续流入汴河,失去了许多补充水源。关于这种状况,当时在相位的王安石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旧不建都,即不如本朝专恃河水,故诸陂泽沟渠清水皆入汴。诸陂泽沟渠清水皆入汴,即沙行而不积。自建都以来,漕运不可一日不通,专恃河水灌汴,诸水不得复入汴,此所以积沙渐高也。”[51]这一论断是十分正确的。
三是汴河流域大量的农业灌溉用水和手工业用水,造成汴河水位的低落。北宋都城位于汴河旁,以京畿地区为中心的汴河流域,人口密集,农业和手工业十分发达。当地的灌溉用水和手工业用水,大多取自汴河或截留原本流入汴河的一些支流的水源。据记载:“熙宁六年夏,都水监丞侯叔献乞引汴水淤府界闲田,(王)安石力主之。水既数放,或至绝流”[52]。由于汴河本来就水量不足,水位低落,抽取大量的水用于灌溉农田,无异于釜底抽薪,岂非使汴河绝流?除了农业灌溉用水取自汴河外,还有手工业用水也取自汴河。据记载:“元祐元年二月,右司谏苏辙言:近岁京城外创置水磨,因此汴河浅涩,阻隔官私舟船(航行)……水磨减耗汴水,行船不便,乞废罢官磨。”[53]当时,制茶业已使用水磨,东京郊外官磨民磨成群,这些水磨耗水量很大,大多取自汴河或截取一些流入汴河的水源。
综上所述,汴河是北宋朝廷的经济大动脉,政权生命线,因此备受关注,对它进行了不遗余力的治理和养护。但是,由于汴河的水源来自黄河,先天不足,这为汴河带来了一系列的后遗症,其中最为突出和致命的是泥沙淤积问题。
在北宋前期,由于朝廷坚持岁浚制度,汴河的泥沙淤积速度得以减慢,使汴河维持着基本畅通的状态。到了北宋中期,随着汴河泥沙淤积的日益严重,岁浚费用支出越来越多,朝廷不堪重负,于是改岁浚为三五年一浚,并辅之以其他技术措施。由于汴河疏浚制度的松弛,加上当时政治派系斗争对处理汴河问题的影响,导致汴河逐渐变成了地上河。北宋晚期,因导洛清汴工程顺利建成,使曾经长期存在的汴河泥沙淤积问题,得以大大缓和,通航状况也有明显好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