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运河:扬州的孕育之地

中国运河:扬州的孕育之地

时间:2023-1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扬州地处长江与南北大运河的交会口。长江是我国源远流长的第一大河,也是交通上东西走向的黄金水道;而大运河是南北走向的黄金水道。邗沟运河是扬州的母亲河,开通于春秋末期。陈登最大的功绩是在任广陵太守期间,对邗沟运河进行大规模的改建。因此邗沟的北段也完全改道,并为后世大运河的该河段奠定了基础。加上东晋和南朝的屡次北伐,多取道邗沟运河,广陵成为北伐的前进基地和军事重镇。

中国运河:扬州的孕育之地

扬州地处长江与南北大运河的交会口。长江是我国源远流长的第一大河,也是交通上东西走向的黄金水道;而大运河是南北走向的黄金水道。两条黄金水道相交于扬州,为扬州提供了四通八达的交通条件,地理位置可谓得天独厚。

邗沟运河是扬州的母亲河,开通于春秋末期。当时位于今江苏、安徽一带的吴国,逐渐强盛起来,在相继击败楚国和越国后,一度成为东南地区的小霸主。吴王夫差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不听伍子胥的忠谏,执意要北伐齐国,并与晋国争当中原霸主。为此,在原邗国(邗是位于今苏北地区的一个小国,早已被吴国吞并)境内的长江岸边建造一个城堡,名为邗城;又在城下开挖了一条南通长江、北通淮河的运河,因其起点在邗城,故称邗沟。《左传·哀公九年》记载:“吴城邗,沟通江淮”,即指此事。而邗城就是扬州的第一个名称。

邗城修建在今扬州市西北的蜀冈上,蜀冈是当时紧靠江岸的一块冈地,海拔不高,顶部平坦。据考古发掘资料,邗城呈方形,周长约十里。吴王修建邗城,主要是为北伐起桥头堡的作用。后来吴国被越国攻灭,而越国又为楚国所灭。但是吴国所建的邗城,一直保存下来,并得到了不断发展。楚怀王十年(前319年),“城广陵”[81]。就是说,楚国在吞并越国后,曾对邗城进行过重建,并改称为广陵。扬州古名广陵即始于此。广陵是扬州的第二个名称,一直为后世所沿用,迄今还以广陵为扬州的别名。

汉朝时,广陵开始得到发展。汉初,刘邦大封同姓王,其侄子刘濞被封为吴王,领有今江淮一带的三郡五十三城之地。这里地势平坦,河湖密布,土地肥沃,适合发展农业生产;又东临大海,饶有渔盐之利,境内还有铜山,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加上邗沟运河纵贯其境,交通运输也很便利。刘濞以广陵为王都,对领地内的自然资源大力开发,除了发展农业、渔业生产外,还招募天下亡命之徒,炼铜铸钱,煮海为盐。为了便利运盐通商,“吴王濞开邗沟,自扬州茱萸湾通海陵仓及如皋磘溪”[82]。引文所说的邗沟,是指邗沟的支线,起自广陵以东的茱萸(今湾头镇),向东通至海陵(今江苏省泰州市),这是刘濞所开,后世又将此支线运河延长至今如皋境内,成为今通扬运河的一段。当时的广陵,既是吴王刘濞的都城,又是食盐的转运中心,食盐生产和运输的发达,促进了商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经刘濞四十年的积极开发和经营,江淮地区和广陵城的经济得到了空前发展,出现了“富埒天子”[83]和“百姓无赋”[84]的富足景象。当时的广陵城“水浮陆行,方舟结驷,唱棹转毂,时旦永开日。开市朝而并纳,横阛阓而流溢;混品物而同廛,并都昌而为一”[85]汉景帝前元三年(前154年),爆发了吴楚七国之乱,而刘濞正是这次武装叛乱的策划者和领头人,最后落得个身死国亡的下场。然而,刘濞对江淮地区的开发,对广陵城的经营建设,都是有历史功绩的,决不能因其有反叛中央的行为而加以抹煞;加上他免征百姓的口赋,减轻人民群众的负担,更是值得称道的。据清朝人李斗《扬州画舫录》卷一记载:“邗沟大王庙在官河旁,正位是吴王夫差像,副位为汉吴王刘濞像。”说明当地人民没有忘记他对扬州一带的开发之功和关注百姓之爱,故给予塑像祭祀

在汉代,对扬州发展起过历史作用的除了刘濞外,还有东汉末的陈登。陈登在汉献帝建安年间(196~220年)任徐州典农校尉,他在江淮地区大兴水利,广开陂塘,用以灌溉,对江淮地区的农业发展有重要贡献。相传位于扬州西面的陈公塘为陈登所开。陈公塘在历史上不仅用于灌溉,还用以济运。陈登最大的功绩是在任广陵太守期间,对邗沟运河进行大规模的改建。春秋时开通的邗沟,因受历史条件所限,不仅狭浅,而且线路弯曲,拐了个大弯。陈登予以裁弯取直,既有利于通航,又缩短了路程。因此邗沟的北段也完全改道,并为后世大运河的该河段奠定了基础。

东晋南朝时期,广陵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西晋末年发生的八王之乱,导致外族大举入侵,晋室和大批北方民众被迫南迁。有资料表明,自晋怀帝永嘉年间(307~313年)起,至少有九十万北方民众,陆续渡过淮河迁移至江淮和江南地区生活。东晋和南朝政府为适应移民管理的需要,特设侨州郡于长江下游一带。如在广陵一带安家落户的多为青州兖州等地的移民,因此在广陵就设有南青州、南兖州等侨州郡,实际上广陵一地成为广陵、南青州、南兖州三郡的共同郡治。这样,广陵的城市人口迅速膨胀,官府机构也增多,城市规模自然随之扩大;同时,大量北方民众来到南方生活,为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促进了广陵一带社会经济的繁荣。广陵过去不过是一个地方的郡治,但在东晋、南朝时期却是三个郡治的集中地,地位明显提高了,这从一些高官重臣常常出镇广陵的现象可以看出。如东晋明帝太宁年间(323~326年),尚书令郗鉴出任广陵刺史兼南兖州刺史。晋孝武帝宁康年间(373~375年),中书令王坦之出任南徐州、南兖州刺史镇广陵。而最有名的是孝武帝太元十年(385年),官拜太傅的谢安出镇广陵。南朝时期也不例外刘宋元嘉年间(424~453年),贵为皇族的临川刘义庆(即《世说新语》一书的作者)出任南兖州刺史,镇广陵。萧梁普通四年(523年),皇属萧绩出任南兖州刺史,镇广陵达六年之久。由此说明,当时广陵的地位,确是高于其他州郡的郡治。加上东晋和南朝的屡次北伐,多取道邗沟运河,广陵成为北伐的前进基地军事重镇。(www.xing528.com)

由于广陵是当时的重要城市和军事重镇,居民多,军队多,粮食、物资也多,而且军运繁忙,这种情况必然带动当地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快速发展。鲍照《芜城赋》所说的:“车挂轊,人驾肩,廛閈扑地,歌吹沸天。孳货盐田,铲利铜山,财力雄富,士马精研。”反映了当时广陵街上车水马龙、商店鳞次栉比、笙歌通宵达旦的繁华景象。在城市文化方面,园林建设已显端倪,据《宋书》卷七十一《徐湛之传》记载:元嘉二十四年(447年),湛之出任南兖州刺史,在广陵任职期间,对“广陵城旧有高楼,湛之均加修整,南望钟山,城北有陂泽,水物丰盛,湛之更起风亭、月观、吹台、琴室,[86]果竹繁茂,花药成行,招集文士,尽游玩之适,一时之盛也。”说明当时广陵城内已出现供人游览赏玩的园林建筑

到了隋朝,由于隋炀帝与扬州的特殊关系,扬州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在杨广统率下的五十多万隋军,渡过长江天堑攻灭了陈朝。至此,近300年的分裂局面重归统一。同年,广陵改为扬州,并设置扬州总管府。这是以扬州命名该城市的开始,不过时间不长,隋炀帝即位后就改扬州为江都郡,至唐初武德八年(625年),又恢复扬州之名,从此沿用不改。

隋炀帝即位前曾任扬州总管达十年之久,对扬州有着剪不断、离犹恋的特殊感情,他早年写过一首题为《春江花月夜》的诗:“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诗虽平淡无奇,但反映了他热爱扬州山山水水的心情。他对扬州的情愫,即使当了皇帝后也没有改变,在位14年间,曾三次巡幸扬州,在第三次去扬州前,还赠诗宫女们说:“我梦江都好,征辽亦偶然,但存颜色在,离别只今年。”[87]想不到有去无回,死于扬州。他在扬州建造了许多宫殿,计有规模宏大的江都宫(在扬州城西北),风景如画的临江宫(在扬州城南长江边),设计巧妙的新宫(在扬州城西北),另外,还有流珠堂、迷楼和御花苑等,这些宫廷建筑,既增添了扬州的人文景观,也提高了扬州的城市品位。每当隋炀帝巡幸扬州时,一般都是就地听政,文武百官都汇集至扬州上朝奏事,外国使节也到扬州觐见进贡。这样,隋朝时的扬州,已经升格到都城级的地位和规模,因此人们视扬州为隋朝东都洛阳、西都长安外的南都,确是有一定的道理。

隋朝对于扬州的发展,起作用最大的是开通了南北大运河。作为南北大运河中重要组成部分的邗沟,这时已被改造成路线径直,深度加大,河宽达四十步,可以航行体积庞大的龙舟。邗沟、通济渠和江南河连成一体后,扬州的交通环境跃升到南北水运枢纽和交通中心的地位,为后来在唐朝时成为当时中国乃至东方最大的商业都会奠定了基础。不难看出,扬州的成长和发展,是与大运河息息相关的,所以说大运河是扬州的母亲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