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时,在我国西南地区有一个称为南诏的小国,兴起于唐初太宗贞观年间(627~649年),灭亡于唐末昭宗天复年间(901~904年),历时254年,几乎与唐朝同时存亡。唐初,居住在今云南东部和中部的乌蛮族(与今彝族有亲缘关系)逐渐强盛起来,并以武力陆续征服居住在洱海、滇池周围地区的白蛮族(与今白族有亲缘关系),居住在洱海以北地区的磨些蛮族(与今纳西族有亲缘关系)和施蛮、顺蛮族(与今傈僳族有亲缘关系)等民族,组织起“六诏”。所谓“六诏”,即六个部落。其中之一的蒙舍诏,势力最强盛。至唐玄宗开元年间(713~741年),蒙舍诏兼并了其他五诏,建立起统一政权。因蒙舍诏在六诏中位于最南面,故史称其国为南诏。
南诏国在鼎盛时期,其地域除今云南全境外,还占有今四川西南部、今贵州西部、今缅甸国东北部和老挝国北部。其国采用唐朝政治制度,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生产,通汉文,信佛教,与唐朝一直保持着睦邻友好关系,在总共十三代南诏王中,有十代国王接受唐朝的册封,并与唐皇室通婚。但是,在天宝年间(742~756年)佞人杨国忠任宰相期间,云南太守(治所在姚州,今云南省姚安县)张虔陀侮辱南诏王随行人员中的妇女,南诏王阁罗凤愤而发兵攻破姚州,杀张虔陀。杨国忠片面地认为是南诏国背叛了唐朝,遂发兵讨伐南诏。南诏王派出使者向唐军统帅鲜于仲通求和说:“今吐蕃大兵压境,若不许我(议和),我将归命吐蕃,云南非唐所有也。仲通不许,囚其使者,进军至西洱河”[75]。结果,唐军因孤军深入而被南诏打得大败。但南诏王并不想与唐朝对抗,在国都太和城(今云南省大理县以南太和村)特立一碑以表明其心迹:“我世世事唐,受其封爵,后世容复归唐,当指碑以示唐使者,知吾之叛非本心也。”[76]但是,杨国忠却一意孤行,继续派兵进攻南诏。为此,唐朝与南诏之间的传统友谊遭到破坏。后来,在唐德宗贞元年间(785~805年),两国关系又重新修好,维持了约70年的友好往来。(www.xing528.com)
晚唐时,吐蕃因内讧分裂,国势衰落,南诏长期以来遭受吐蕃的压力得以解除,而此时的唐朝也日薄西山。唐懿宗咸通元年(860年),南诏国为扩张其领土,乘唐朝衰弱之机,出兵攻陷播州(今贵州省遵义市)和安南交趾(今越南河内西北)。翌年,又攻陷邕州(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咸通三年(862年),南诏军再次围攻安南交趾。南诏军十分猖獗,唐军无力捍卫。在此危难关头,朝廷急调抵御吐蕃有功的秦州刺史高骈为安南都护。据《旧唐书》卷一百八十二《高骈传》记载:咸通五年(864年),“移骈为安南都护,至则匡合五管之兵,期年之内招怀溪洞,诛其首恶,一战而蛮卒遁去,收复交州郡邑”。咸通七年(866年)六月,高骈进击南诏。在安南境内大破南诏兵,十月收复交趾,南诏军遁去。至是,安南始平。《旧唐书·高骈传》还记载:“又以广州馈运艰涩,骈视其水路自交趾至广州多有巨石梗途,乃购募工徒,作法去之,由是舟楫无滞,安南储备不乏,至今赖之。”高骈在收复安南后,为防御南诏军再次来犯,需要在安南地区储备足够的粮食。为此,他亲自视察水路,发现今北部湾沿岸海道上巨石很多,妨碍船舶航行。于是雇工在防城县以南的江山半岛上开凿运河,一方面可以绕开海路上的巨石,另一方面可以缩短从防城至安海(当时为安南境内的港口)的路程。这就是唐朝在今北部湾江山半岛上开凿天威遥运河的历史背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