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江南河中段治理成果及中国运河三千年书摘

江南河中段治理成果及中国运河三千年书摘

时间:2023-1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江南河自苏州折向南行,傍太湖东岸至嘉兴,是为中段。就江南河中段而言,存在的问题与北段恰恰相反,不是水量不足,而是水量太多,主要是太湖水经常侵犯江南河的问题。应该说,荻塘运河是江南河的一条支线。经过唐代对江南河中段堤岸的修筑,使苏州以南经吴江县城至平望镇的这一段运河基本定型,并为后世对这一段江南河的通航状况作进一步改善打下了基础。

江南河中段治理成果及中国运河三千年书摘

江南河自苏州折向南行,傍太湖东岸至嘉兴,是为中段。这一段江南河,途经太湖东岸的低洼地区,其中吴江、八坼、平望间原是太湖的泄水道所在处,地势最低。这里港、浦交错,湖、漾密布,除了太湖泄水道横截江南河外,这些港、浦和湖、漾或直接或间接均与江南河相通,因而江南河中段的水源充足,水量丰盈。就江南河中段而言,存在的问题与北段恰恰相反,不是水量不足,而是水量太多,主要是太湖水经常侵犯江南河的问题。因为在唐朝时,太湖东面一带的地势很低。自苏州向南到吴淞江口一段江南河,前人已筑有堤岸,后世称之为古塘,因此这一段江南河尚有固定的河道。但吴淞江口向南经松陵镇至平望镇一段江南河,因正是太湖泄水道所在之处,地势特别低,不时被从太湖溢出的水淹没,因此直到唐代元和年以前还没有修筑堤岸。当时的松陵镇(属今吴江县城)南北都是水域,北至苏州南到平望镇没有陆路相通。因此,北起吴淞江口南至平望镇这一段江南河,就失去河形而成汪洋一片,航行到此的漕船商舟,不仅难辨前进方向,而且经常发生翻船沉船事故。唐元和年间(806~820年),苏州刺史王仲舒有鉴于此,克服了前人未能克服的困难,在这一段江南河西侧(面临太湖来水一侧)修筑了堤岸。据《新唐书》卷一百六十一《王仲舒传》记载:

唐元和五年,徙苏州,隄松江为路。

松江即吴淞江,这里当是指吴淞江在太湖东岸出口处一带的地域和水域。唐代陆广征《吴地记》说:“松江,一名松陵,又名笠泽。”松陵,在今吴江区,位于太湖东岸吴淞江出口处以南。清代钱大昕说得更清楚:“唐人诗文称松江者,即今吴江县地,非今松江府也。韩退之《王仲舒碑文》云:‘在苏州隄松江路,害绝阻滞。’盖为隄于吴江,非华亭也。元朝升华亭县为松江府,自是松江之名移于华亭,世遂不知吴江之为松江矣。”[60]由此可知,以上所引《新唐书·王仲舒传》记载的意思是说,在太湖东岸吴淞江出口处一带(即今吴江区域),修建了江南河的堤岸。清乾隆年间编纂的《吴江县志》对此有记载说:

吴江古无塘路,舟行不能纤挽,驿递不通。唐宋以来,监司守令始课民辇土石为塘,由是数十百里无风涛患,公私便之。塘名五,自北而南行者,曰:古塘、石塘、官塘、土塘……古塘始筑(于何时)无考,石塘、官塘、土塘之筑,皆自唐代元和五年苏州王仲舒始。

以上所说的古塘,位于苏州元和县(今苏州市)七里桥向南至吴淞江口之间。石塘、官塘、土塘首尾相接,其中石塘、官塘位于吴淞江口向南至平望镇之间,土塘位于平望镇向南至嘉兴以北的王江泾之间,共长六十三里。由于当年王仲舒在吴淞江口向南至王江泾之间的江南河旁修建了堤岸,就可防止太湖水对运河的侵袭,使这一段江南河有了固定的河道。这不仅有利于当时舟船的航行,而且从此可以结束这一段江南河,每逢太湖涨水就会失去河形的历史。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王仲舒修建的江南河堤岸,堤面平坦,遇有横向河道时,就筑桥跨越,因此实际上就是供纤夫挽船时沿着运河行走的纤路,当地人称之为塘路,或简称为塘。按所用建筑材料,分为石塘、土塘等。由此可知,上引《新唐书·王仲舒传》记载中,所谓“隄松江为路”,指的就是沿着这一段江南河修建塘路。(www.xing528.com)

另据苏州、嘉兴、吴江等地的地方志记载,历史上各朝代差不多在每年的冬春农闲时期,地方官府都要动员、组织大批人力进行修塘,这几乎成为一项制度。所谓修塘,就是整修塘路和疏浚塘河,使之保持塘路完好和塘河畅通。由于历史上对这一段江南河的维护工作做得好,因此一直保持着畅通无阻。这一地区的人们,还习惯于称这种筑有堤岸、塘路的运河为塘河,并以其相对方位加以区分。例如,自嘉兴王江泾向北行三十三里至平望镇者曰南塘河;自湖州南浔镇向东行五十三里至平望镇与南塘河会合者曰西塘河;官塘河向北行四十里经吴江城东,再向西北行者曰北塘河。这里所说的南塘河和北塘河,实际上就是苏州至嘉兴间的一段江南河,也就是本节所说的江南河中段。至于西塘河,就是荻塘运河的东段。荻塘运河(详见本书第九章第五节)起自浙江湖州,沿着太湖南岸东行,经南浔镇至江苏吴江的平望镇,并与江南河呈“T”字形相接。应该说,荻塘运河是江南河的一条支线。

刺史王仲舒除了修筑今吴江区域内的江南河堤岸、塘路外,相传他还有捐宝带造桥的公益行动,值得弘扬其爱国爱民的精神。据同治《苏州府志》记载:

宝带桥去郡东南十五里。唐刺史王仲舒捐赀(注:同“资”字)创建,故名。

该桥位于苏州以南的江南河西侧澹台湖口,长317米,宽4.1米。多达53个桥孔,有利于水流在桥下通过。中间三孔较高,跨度也较大,便于船只穿越。其余50孔分列两侧,平坦如路,便于纤夫挽船行走。从该桥侧面远看,形如一条宝带,故名宝带桥,又名长桥。始建时为木桥,经过历代多次修缮,至清代同治年间(1862~1874年)改建为石桥,形态更为壮观。

经过唐代对江南河中段堤岸的修筑,使苏州以南经吴江县城至平望镇的这一段运河基本定型,并为后世对这一段江南河的通航状况作进一步改善打下了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