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河自丹徒(今镇江市)至苏州之间为北段。该段运河的地势特点是,西北高而东南低。自丹徒开始,地势向东南逐渐升高,至丹阳境内为最高,吕城以东出丘陵,地势开始下降。由于这段江南河所处地势较高,水源难以上引供应,在洪汛或雨期,即使供水充足,也因坡度关系而留不住水量,因此运河大多处于低水位或缺水状态,给航运带来极大困难。尤其是丹阳以东的七里桥、陵口至吕城一段,因地形关系,河道既狭窄,水位又低浅,自晋朝以来,为解决丹徒经丹阳至常州之间江南河的水位问题,曾修建了练湖[52]、新丰塘等水库,用以蓄水济运,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练湖等人造水库的水量毕竟有限,在一般情况下,通行小船尚可,通行大型漕船则有困难,常常需要等待江潮入河才能通航。到了唐朝,为了解决这一段江南河水位低浅的问题,更是采取了多管齐下的措施。主要有下列几项。
一是,充分利用长江潮水,以抬高江南河渠首段的水位。为达到这个目的,必须在江南河上设置堰埭。当涨潮时,江水会越过堰埭进入运河;而在退潮时,运河内的江水则受堰埭拦阻而无法退出,这样就可增加运河水量、抬高运河水位。考江南河设置堰埭的历史,可上溯至东晋初,当时晋元帝之子司马裒运粮出京口(即丹徒,今江苏省镇江市),因水涸无法行舟,立丁卯埭于城南三里,这是江南河上最早设置的堰埭。后世各朝代一直沿用此埭,并多次进行修治和重建。及至唐代,丁卯埭毁坏殆尽。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润州刺史齐澣在瓜洲上开凿伊娄河的同时,在江南河原来的入江口(即丹徒口)之西,另建入江口(即大京口),并重修入江口堰埭,名曰京口埭。其实,大京口入江通道早就存在。据光绪年间刊印的《丹徒县志》记载:“京口闸在城西北京口,港口距江一里许,莫究其所始。唐漕江淮,撤闸置堰,开元中徙漕路由此。”清楚地说明唐开元年间齐澣开辟京口埭入江口,不过是对旧入江口进行整修,撤闸置堰,重新启用而已。有了京口埭,就可利用它接纳江潮,以抬高江南河渠首处的水位。
二是,唐肃宗至德年间,在望亭修建堰闸。望亭位于今无锡、苏州之间,这里正是江南河北段从丹阳、吕城间的较高地势,逐渐下降为平地的地形变换点,在此设置堰闸,节制江南河水流,无论对于航运和灌溉都十分有利。南宋淳熙九年(1182年),常州知府章冲对于在望亭设置堰闸的好处有过精辟的分析。他说:①江南河从高处流向低处,顺地势而泻,如不在此设置堰闸加以拦阻节制,则每当江汛时期,位于下游苏州一带的农田、房舍,有被淹之虞。②由于江南河水流在望亭被拦阻,位于其上游一带,即常州至望亭一百三十五里的运河两侧农田,将有充足的水量得到灌溉。③每当冬春干旱季节,运河水浅,航运困难,在望亭设置堰闸,可以抬高望亭以上运河水位,通航状况大为改观。[53]
另据《元和郡县图志》润州丹阳县条下记载:“庱亭垒在县东四十七里……今置埭。”庱亭垒相传为东晋时郗鉴所筑,位于今丹阳、常州之间。据此,可知唐时曾在庱亭设置堰埭,其目的当与上述望亭堰埭相同,即在江南河北段实行分段节制水流。
三是,整治练湖。练湖又称练塘,在丹阳县以北。据《元和郡县图志》记载:“周围四十里[54]。晋时陈敏为乱,据有江东,务修耕绩,令弟遏马林溪以溉云阳,溉田数百顷”[55]。陈敏修建练湖的初衷是蓄水灌溉农田,筹备军粮。但其后各朝代,除用以灌溉外,还用以济运,效果良好。到了唐朝,因附近豪强在湖中筑堤,将练湖分为上湖与下湖,并在下湖开渎泄水,将肥沃的湖地辟作农田,种植庄稼,致使下湖无水,整个练湖缩小了一半,而上湖也日益淤浅,贮水不多。每当洪汛时期,山水四至,上湖容纳不下,泛滥成灾;而每当干旱时期,农民竞相从上湖放水灌溉自家农田,又导致上湖水枯,使练湖名存实亡。唐代宗永泰年间(765~766年),刘晏出任河南、江淮转运使,负责中原和东南地区的漕运事务。他针对练湖的被破坏状况,指示并协助润州刺史韦损进行整顿,严禁在练湖中筑堤泄水,侵占湖地,并责令将被侵占的湖地恢复成湖面,违者“罪比杀人”[56]。还在练湖的出口处修建斗门,用以节制水流,规定管理办法,做到:洪汛时期,开门纳水,以减少周围农田被淹;干旱时期,开门放水,以增加运河水量,便于航运。经过这一次有力的整治,使练湖恢复了调节江南河水位的功能,取得了“湖水放一寸,河水长一尺”[57]的良好效果。“自是河漕不涸”[58]。
四是,李素开凿元和塘。据《读史方舆纪要》卷二十四《常熟县·运河》条下记载:
自县城南……历蠡口镇,抵郡城(注:苏州)北,折而西,合于枫桥运河,旧名元和塘。唐元和四年郡守李素所治,后议为云和塘。《宋会要》:“自平江(注:苏州)齐门(注:苏州北门)至常熟百里,皆曰云和塘是也。”塘之东,港浦错出,皆引流……分注大江。(www.xing528.com)
这条长达百里的地方运河,因其开凿于唐宪宗元和年间,故名元和塘。其南端在苏州城西的枫桥镇,与江南河相接;其北端在常熟县境内,接其他港浦通达长江。显而易见,开凿这条元和塘的目的,是使常熟县与府城苏州直接沟通,便于交通运输;同时,又可作为引水道,引长江水为江南河补充水源。
五是,孟简开凿孟渎。据《新唐书》卷四十一《地理志》常州武进县下记载:
县西四十里有孟渎,引江水南注通漕,溉田四千顷。元和八年刺史孟简因故渠开。
这条被后世称为孟渎的运河,是在当地一条已经湮废的故渠基础上重开疏浚而成。该渠渎位于今常州以西奔牛镇附近,呈南北走向,南起江南河,北通长江,“长四十一里,灌溉沃壤四千余顷”[59]。除可用以灌溉农田外,还可通行漕船;同时,又是江南河从长江引水的引水道。由于常州奔牛以西的江南河,常处于低水位状态,需要增加水量,因此这条孟渎,对于解决江南河北段水源不足来说,至关重要。
唐代对于江南河北段水量不足的问题,经过以上治理后,基本上使漕运保持着畅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