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杜亚治理邗沟和扬州后二十年,邗沟的中段又出现了问题。当时,邗沟在扬州和邵伯两处都筑有可以控制水量的堰埭,所以在扬州至邵伯间的一段邗沟,保持着足够的水量和正常的水位。但是在邵伯镇以北,邗沟上没有堰埭,加上这一段邗沟地势较低,而且紧傍地势稍高的邵伯湖和高邮湖,因此每当洪汛或多雨时期,位于西侧高处的湖水就流向低处的邗沟。这一段邗沟自邵伯向淮河倾斜,比降较大,邵伯湖与高邮湖之水,居高临下地流入邗沟后,遂造成邗沟水流湍急,直泻淮河,为舟船航行带来了困难和危险。
关于上面说到的邗沟水的流向问题,这里可用李翱《来南录》的亲历记录进行验证。李翱于元和三年(808年)十月被朝廷任命为岭南尚书公,元和四年(809年)正月赴任,乘船从洛阳出发,循汴渠、邗沟前往广州。他每天以日记形式记录了这次南下途中的见闻。日记中说:“自淮阴至邵伯有三百五十里,逆流。自邵伯至长江有九十里,水皆不流。”[44]由于淮阴位于淮河旁,地势低于邵伯,所以这一段邗沟水的流向为自南向北,而当时李翱的前进方向是自北向南,他所看到的邗沟水是逆流,这是符合实际情况的。又由于自邵伯至扬州以南的邗沟上,当时两头都筑有堰捸,这一段邗沟成为静止水,所以他看到的是“水皆不流”,这也是符合实际情况的。总之,李翱《来南录》关于邗沟水流向的记载,是正确的。
元和三年(808年),李吉甫出任淮南节度使,当他了解到邗沟受邵伯、高邮两湖的湖水倾注,造成邗沟水势湍急、行船困难和危险的情况后,当即采取工程措施加以解决。他所采取的工程措施分为两步:第一步,先修建富人、固本二塘,引高邮湖水入塘,将水储蓄起来,既可减少湖水对邗沟的倾注,又可在干旱季节放水入邗沟济运,这是一举两得的措施。又考虑到:由于“河益痺,水下走淮”[45],也就是说,高邮湖的地势比邗沟高,而邗沟的比降又大,留不住水量,因此,李吉甫又采取第二步工程措施:“乃筑堤阏,防不足、泄有余,名曰平津堰”[46]。所谓“平津”,就是平息急流的意思。名曰堰,实为堤。这是一道长堤,修筑于邗沟西侧,即邗沟与邵伯湖、高邮湖之间,堤上筑有斗门,可以启闭(见图12-2)。这样,就可有度地控制湖水流向邗沟的水量。当邗沟水浅时,打开斗门,放水入邗沟;当邗沟水位过高时,则关闭斗门,因“漕渠(注:即邗沟)痺下,不能居水”[47],邗沟中过多的水就会顺着地势流入淮河。这就是平津堰“防不足,泄有余”的功效。自从有了平津堰,邗沟水位忽高忽浅的问题得到了解决,并且维持了相当长的时间,真正是“人受其惠”[48]。(www.xing528.com)
图12-2 李吉甫所建平津堰示意图[4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