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汴渠引水口整治工程大获成功

汴渠引水口整治工程大获成功

时间:2023-1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唐开元初,板渚汴口泥沙淤积日益加剧,严重影响漕船进出引水口,必须立即疏浚板渚汴口。目的是减少一个引水口,就可以减少从黄河进入汴渠的泥沙量;二是重修位于荥泽县界内的梁公堰,并在郑州河口设置斗门,集中力量将古汴渠引水口及其引水道疏浚整治好。刘宗器对此缺乏认识,将一处引水口堵塞,只使用一个引水口,这种做法注定是要失败的。

汴渠引水口整治工程大获成功

汴渠是以黄河为水源的,黄河水浑浊多泥沙,自古就有“一石水,六斗泥”[68]的说法。因此汴渠容易淤积泥沙,必须定期进行疏浚,否则就会淤塞。唐朝有不成文的规定,对于汴渠大致每年疏浚一次,一般选择在冬春农闲和枯水时期进行。正如刘晏所说:“汴河年初不修则毁淀,故每年正月,发近县丁男塞长茭,决沮淤,清明桃花以后,远水自然安流。”[69]尤其是渠首引水口,处于首当其冲的位置,泥沙淤积速度最快、状况最为严重,直接影响到汴渠的水位和通航,因此疏浚、整治渠首引水口,是唐朝运河工程的一个重点。仅唐玄宗开元前十五年间,就疏浚、整治了好几次。

(一)梁公堰的修复

我们知道,汴渠(即隋通济渠,下同)和古汴渠(即汴水),在汴州(今河南省开封市)以西的一段,是在同一渠道合流的,只是引水口不同。汴渠的引水口在汜水县黄河南岸的板渚附近,通称板渚汴口;而古汴渠的引水口,在板渚汴口以东,因东汉灵帝建宁年间曾在引水口筑有石堰,通称石门汴口。唐朝一直利用汴渠将东南地区生产的粮食和其他物资,源源不断地运至洛阳长安,因此汴口犹如咽喉般的重要。唐开元初,板渚汴口泥沙淤积日益加剧,严重影响漕船进出引水口,必须立即疏浚板渚汴口。但要疏浚,就必须中断漕船进出引水口,这就意味着暂停漕运,对于当时情况来说,暂停漕运是不可能的事。怎么办?时任河南尹的李杰,想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好办法,即:既要疏浚、整治引水口,又不停止漕运。据《旧唐书》卷一百《李杰传》记载:

河、汴之间有梁公堰[70],年久堰破,江淮漕运不通。杰奏:调发汴、郑丁夫以浚之,省功速就,公私深以为利,刊石水滨,以纪其绩。

记载中提到的梁公堰,具体位置在唐河阴县境内的古汴渠口,即石门汴口。据《元和郡县图志》记载:“汴口堰,在县西二十里。又名梁公堰,隋文帝开皇七年,使梁睿增汉古堰,遏河入汴也”[71]。原来,古汴渠口早在东汉建宁年间就筑有石堰,史称石门,到隋初已经损毁,故隋文帝下令重修,目的就是为了阻挡黄河水过多地进入古汴渠,以免带入过多的泥沙在古汴渠中淤积,影响漕运(其时通济渠尚未开凿,漕运全赖古汴渠)。从开皇七年(587年)至唐开元二年(714年),时间已相隔120多年,古汴渠口泥沙淤塞,堰体破损不全,可想而知。开元二年(714年),在李杰的精心组织和正确规划下,没有花费多少工日,梁公堰就顺利地修竣了,古汴渠口得以恢复引水功能,可以替代板渚汴口进行引水。这样,既可及时疏浚板渚汴口,又不中断漕运,做到了疏治、漕运两不误。由于李杰的功绩不小,因此人们在汴口的水滨刻石加以表彰。

(二)汴渠口的再次疏浚(www.xing528.com)

在李杰修复梁公堰和疏浚古汴渠口后,当时两处引水口处于交替引水的状态。随着时间的推移,至开元十五年(727年)之前,板渚汴口和石门汴口都因泥沙淤积而使引水困难。据《旧唐书》卷四十九《食货志下》记载:

(开元)十五年正月,令将作大匠范安及检行郑州河口斗门。先是,洛阳人刘宗器上言,请塞汜水旧汴河口,于下流荥泽界开梁公堰,置斗门,以通淮汴。擢拜左卫率府冑曹。至是,新漕塞,行舟不通。贬宗器焉。安及遂发河南府、怀、郑、汴、滑三万人,疏决兼旧河口,旬日而毕。

上引记载中,所用名词颇为费解。如“汜水旧汴河口”,实际上是指板渚汴口。“疏决兼旧河口”也就是疏浚石门汴口和板渚汴口。而“新漕”,则是指按照刘宗器建议疏浚整治后的古汴渠口引水道。这段记载的意思是说,在开元十五年(727年)之前的几年,有一个名叫刘宗器的洛阳人,就如何整治汴渠引水口的问题,向朝廷上书建议。建议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堵塞板渚汴口,将引水任务全部集中在石门汴口。目的是减少一个引水口,就可以减少从黄河进入汴渠的泥沙量;二是重修位于荥泽县界内的梁公堰,并在郑州河口设置斗门,集中力量将古汴渠引水口及其引水道疏浚整治好。按梁公堰原在荥泽县界内,开元二十二年(734年),荥泽、泛水、武涉三县的部分地域划归新设置的河阴县。所以上引记载中所谓“荥泽界开梁公堰”,指的就是隋文帝时所筑、开元二年(714年)由李杰重修的梁公堰。刘宗器提出的建议,从唐玄宗授予官职,后又追究其责任予以贬谪等情况来看,当时是被朝廷采纳并加以实施的。可是,到了开元十五年(727年),原先按刘宗器建议所实施的新漕,却出现了“新漕填塞,行舟不通”的严重后果。于是,唐玄宗又“贬宗器为循州安怀戍主”[72]。开元十五年(727年)正月,将作大匠范安及奉命征发河南府、怀、郑、汴、滑等州三万民工,重新整治梁公堰、郑州河口斗门等古汴渠引水口的设施,并挖掘、疏浚了汴渠引水口,重开旧河口(即板诸汴口,因相对于按刘宗器建议所实施的新漕而言,故称旧河口)。

范安及主持的这次修治汴渠口工程,并不像刘宗器那样草率从事,而是由水利专家深入调查研究后,在此基础上根据地形状况进行设计。在施工中,虽然人多,但有明确分工,调动起每个劳动者的积极性。正如有关文献所说:开元十五年(727年),范安及主持修治汴渠,“召水工审地势,调五州数万卒,疏疆划分,人自其力”[73]。因此,复杂的汴口工程,只用了十天时间就圆满完成了。

从以上反复整治两处引水口的情况可以看出,自从开元二年(714年)李杰修复梁公堰后,唐朝对于汴渠的引水口,采取了板渚汴口和石门汴口交替使用的办法,这是明智的。因为不论哪个引水口,都免不了要产生泥沙淤积,需要定时疏治。只有采取两个引水口交替使用,轮流疏浚,才能使漕运不致中断。刘宗器对此缺乏认识,将一处引水口堵塞,只使用一个引水口,这种做法注定是要失败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