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永济渠扩建:增开支渠

永济渠扩建:增开支渠

时间:2023-1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唐朝对于永济渠的治理与营建,可谓不遗余力。扩建工程是在永济渠东西两侧的广阔平原地区展开的,主要是增开了一些大小支渠,为数不少,其中有用以通漕的,也有用以灌溉的。又开永济渠,入于新市,以控引商旅,百姓利之。记载中所谓“又开永济渠”,并不是指开凿永济渠,而其意思是说从永济渠中开凿出一条支渠。改造后的张甲河,南起铭州肥乡县南的漳水,傍永济渠西侧向东北方向延伸,至景州东光县境内注入永济渠。

永济渠扩建:增开支渠

唐朝对于永济渠的治理与营建,可谓不遗余力。除了上述渠首改建和全线防洪外,还进行了扩建。扩建工程是在永济渠东西两侧的广阔平原地区展开的,主要是增开了一些大小支渠,为数不少,其中有用以通漕的,也有用以灌溉的。现将用以通漕的一些重要支渠,列述如下:

(一)魏州西渠

据《旧唐书》卷六十四《楚王智云传》记载:

永徽中,李灵龟任魏州刺史,政尚清严,奸盗屏迹。又开永济渠,入于新市,以控引商旅,百姓利之。

记载中所谓“又开永济渠”,并不是指开凿永济渠,而其意思是说从永济渠中开凿出一条支渠。当时魏州的治所在贵乡县(今河北省大名县东北),贵乡县位于永济渠之东,离永济渠尚有一段路程,水运不便。唐高宗永徽年间(650~655年),魏州刺史李灵龟,在西侧凿了一条运河,自城西的新市通向永济渠。这条运河虽然很短,但却是魏州对外联系的唯一水运通道。有了这条运河,县城与永济渠之间形成紧密相连,永济渠中南来北往的漕船商舶,就可直达贵乡城下,并以贵乡县为中途转运站或商旅的歇脚点,从而为魏州带来商机、人流和繁荣。

到了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740年),李灵龟开凿的运河逐渐淤浅,装满粮食与货物的漕船商舶,出入已有困难。于是,当时的魏州刺史卢晖又进行重开。据《新唐书》卷三十九《地理志》魏州·贵乡县下记载:

有西渠,开元二十八年刺史卢晖徙永济渠,自石灰窠引流至城西,注魏桥,以通江淮之货。

石灰窠在当时的永济渠畔,魏桥在当时的贵乡城下,这条从永济渠引水通向县城的运河,因位于贵乡城西,故称西渠。贵乡原是一个以农业生产为主业的普通县城,依赖于永济渠的交通运输条件,才转型成为商业城市,而卢晖对于贵乡和整个魏州发展的贡献尤其大,他不仅重开西渠运河,而且还在永济渠畔建楼百余间,用以贮存来自江淮地区的各种货物。因此,在唐开元、天宝年间,魏州舳舻辐辏,物资荟萃,已发展成为南北水运交通的枢纽和商品、粮食的集散地。

(二)张甲河

据《新唐书》卷三十九《地理志》贝州·经城县下记载:

县西南四十里有张甲河,神龙三年姜师度因故渎开。

张甲河原为西汉时黄河分支屯氏河的一条派流。《汉书》卷二十八上《地理志》清河郡·信成县下有记载:“张甲河首受屯氏别河,东北至蓨,入漳水。”可见,西汉时就有这条河流。后来黄河改道从今山东利津入海,张甲河因水源断绝而逐渐干涸。再后来,则为邻近的漳水所侵占,并演变成为漳水的一条派流。由于张甲河原是黄河分支屯氏河的派流,泥沙淤积的严重程度不言可知,因此成为漳水的派流后,由于河身淤浅,不仅不能用以通航,而且每当洪汛时期还会泛滥成灾。

唐中宗神龙年间,姜师度出任河北道监察支度营田使,其人“勤于为政,又有巧思,颇知沟洫之利,所在必发众穿凿,因而被人誉为一心穿地。”[40]。当他了解到当地有一条曾是汉代张甲河故渎,现为漳水派流的淤浅河道后,决心要将它改造成为一条可以通航的运河。于是在神龙三年(707年),发动民众进行疏浚加深。改造后的张甲河,南起铭州肥乡县南的漳水,傍永济渠西侧向东北方向延伸,至景州东光县境内注入永济渠。由于改造后的张甲河是以漳水为水源,漳水是河北地区的大川,水量充足,因而张甲河水源丰富,加上其流向顺着地势的坡度,水流顺畅,所以便于通航,成为永济渠的一条辅助航道。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漳水是历史上一条知名的河流,而张甲河是唐代疏浚漳水的一条派流后所取的名称。但后世对此可能不知情,而往往将张甲河仍然注记成漳水。由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历史地图集》(1982年10月出版)第五册第48~49页《唐代河北道南部》地图上,有一条位于永济渠西侧、起自相州成安县境、流向沧州东光县境注入永济渠、注记为漳水的河道。其实,这条河道应该就是唐代姜师度疏浚而成的张甲河。

(三)长丰渠

据《新唐书》卷三十九《地理志》瀛洲·河间县下记载:

县西北百里有长丰渠,贞观二十一年刺史朱潭开。又西南五里有长丰渠,开元二十五年刺史卢晖开,自束城、平舒,引滹沱东入淇。通漕,溉田五百余顷。

可知在同一县境内有两条长丰渠,一在县城西北,一在县城西南。开凿时间相隔九十年,不大可能是同一条运渠。但两渠是否相通以及城北一条长丰渠的起讫点、走向等都无法知道。而城南的一条长丰渠,西起河间县城以西的滹沱水,流向东北,经河间县、束城县、平舒县,至今静海一带注入永济渠(即记载所说的入淇)。这一条长丰渠,除了可以灌溉农田外,还可用以通漕,当为运河而无疑。(www.xing528.com)

(四)沣水渠

据《新唐书》卷三十九《地理志》赵州·昭庆县下记载:

有沣水渠,仪凤三年令李玄开,以概田、通漕。

昭庆县即象城县(治所在今河北省隆尧县东),县东南有湖面宽广的大陆泽,并有漳水流经。唐高宗仪凤三年(678年)开凿这条短途运河的目的,可能是为了改善象城县对外的交通运输条件,由于这条沣水渠是通过漳水并通向大陆泽,因此水源充足,用以灌溉和通漕都十分有利。

(五)通科渠

据《新唐书》卷三十九《地理志》莫州·任丘县下记载:

有通科渠,开元四年令鱼思贤开,以泄陂淀,自县南五里至城西北入滱,得地二百余顷。

任丘县在滹沱水之东,滱水(即唐河)在滹沱水之西,而位于滹沱水与滱水之间的地区,正是淀泊聚集之处(即今白洋淀所在处),这条运渠的走向,很可能是从任丘县向西,穿越滹沱水和诸淀之间,再往西通向滱水。主要目的是为这里的淀泊群泄洪,并且沟通滹沱水与滱水,便于通漕。

(六)平虏渠

据《新唐书》卷一百《姜师度传》记载:

神龙初,试为易州刺史、河北道巡察兼支度营田使,好兴作。始厮沟于蓟门,以限奚、契丹。循魏武帝故迹,并海凿平虏渠,以通饷路。罢海运,省功多。

初唐时期,生活在北方边境地区(在今长城以外的河北东北部和辽宁西部)的奚和契丹等少数民族,尚未内附唐朝,为防范其侵扰边境,唐朝在幽、营等州一直驻有重兵,因此需要不断地从南方运输军用物资和粮食到幽、营等州。当时的永济渠在沧州以北的鲁城至今天津一段不能通航,军粮等只能改从海上运输,航运艰难并且具有很大风险。

唐中宗复位后的神龙初年(705年),姜师度出任易州刺史、河北道巡察支度营田使。唐制,支度使的职责是计度军资粮仗。姜师度鉴于海运军粮既艰难又有风险,决心加以改变。于是他经过实地调查研究,在沧州北部沿海地区,大致循当年曹操远征乌桓而开凿的平虏渠方位,开凿了一条距离不长、呈南北方走向的运河,仍名为平虏渠,将永济渠北段连通。这样,就能以内河漕运的方式来解决军用物资和粮食的运输问题,避免了海运的艰难和风险。

姜师度所开的这条平虏渠,《新唐书》说是“循魏武帝故迹,并海凿渠”,《旧唐书》也说:“又约魏武旧渠,傍海穿漕,号为平虏渠。”[41]但其所在位置,是否真是循曹操所开平虏渠的故迹?实在令人怀疑。因为:既然是“并海凿渠”或“傍海穿漕”,可知这条平虏渠离海不远,并且是傍着海岸延伸的。但曹操在东汉末所开平虏渠至唐代神龙年间已有足足五百年,河北沿海地区的变迁,可谓是沧海桑田,姜师度开渠之处,在东汉末时是否为陆地,尚是问题;即使是陆地,五百年后也已面目全非,岂有魏武平虏渠的故迹可循?这是其一。《旧唐书》所说的“约魏武旧渠”,就是大约依循魏武所开平虏渠的意思,这还差不多,与《新唐书》所说的“故迹”并不一致,这是其二。因此可以认为,姜师度所开的平虏渠,只是大约依循曹操所开平虏渠的路线走向,而并非在原地。

那么,姜师度所开平虏渠究竟是在哪里呢?据《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二《河北道三·沧州鲁城县》下记载:“平鲁渠,在郭内,魏武北伐匈奴开之。”平鲁渠即平虏渠。但该书编撰者李吉甫搞错了,这条平虏渠不是魏武帝所开,而是唐代的姜师度所开。依据详见本书第八章第一节第三部分所说,这里不再赘述。因此,姜师度所开的平虏渠,其地理位置是在唐时沧州北部的鲁城县(晚唐僖宗乾符二年即875年改称为乾符县)境内,即在今河北省黄骅市境的西北部。而魏武帝曹操所开的平虏渠,是在今河北省青县西南的木门店向北至独流镇一线,即在今南运河上。两者虽然相距不远,但不在同一地理位置。

综上所述,唐朝在永济渠两侧增开了这么多的运河,一般都是以永济渠为骨干,通向各粮食产区和产盐基地的,这也反映了当时河北地区经济繁荣的情况。由永济渠和各支线以及部分可以通航的自然河流,构成了一个华北平原的水运网,水运交通四通八达,与隋朝时相比,航道更加畅通,所起到的交通作用也进一步方便。当然,这是安史之乱前的状况。安史之乱后的永济渠,通航状况那就不尽如人意了,直到北宋时,才又重新焕发生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