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取代隋朝后,为了防御北方少数民族侵袭边境地区,仍在幽州驻扎着重兵,经常需要向北方运输军需物资和粮食,因此永济渠还是像隋朝那样,以运输军需物资和军粮为主。例如,唐太宗贞观十八年(644年),“上(注:唐太宗)将征高丽,敕将作大监阎立德等诣洪、饶、江三州,造船四百艘以载军粮。下诏遣营州(注:在今辽宁省西部)都督张俭等,帅幽营二都督兵及契丹、奚、靺鞨,先击辽东以观其势”[28]。这些军粮无疑是通过永济渠运到幽州前线的。又如,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年),“九月,以同州刺史武攸宜为清边道行军大总管”[29]。武攸宜幕府参军陈子昂,为运输军粮事曾上书朝廷说:“江南、江淮诸州租船数千艘已至巩、洛,计有百余万斛,所司便勒往幽州,纳充军粮。”[30]这批军粮无疑也是要通过永济渠运往幽州的。由此可知,初唐时期的永济渠,主要是从南向北运输军用物资和军粮。
到了盛唐时期,永济渠的运输情况发生了变化。当时高丽国早已败降于唐,契丹、奚等少数民族,也已内附,北方边境相对安宁。河北地区的农业生产得到了很快发展,魏、相、冀、贝、邢、赵、定、沧、德等州相继成为北方的重要产粮区,也成为向朝廷交纳官粮的主要地区。开元年间,裴耀卿改革漕运后,“凡三岁,漕运七百万石至京师”。这些粮食主要来自“晋、绛、魏、濮、邢、贝、济、博等州”[31]。又据已经发掘的唐代含嘉仓六个粮窖遗址(该粮仓共有二百五十余个粮窖)的情况来着,可知窖中贮粮主要来源于九个州,其中魏、邢、冀、沧、德五州属于河北地区[32],由河北地区各州交纳的官粮,无疑都是通过永济渠南运至洛阳的,因此当时的洛阳,有“沟通江汉之漕,控引河淇之运”[33]的说法。其中的淇,就是指永济渠。另外,据《唐会要》卷八十七《漕运》记载:“开元二十八年,魏州刺史卢晖,夹州制楼百余间,以贮江淮之货。”所谓“制楼百余间”,当为建造贮物的仓库;而所谓“江淮之货”,则当为产自江淮地区的布、帛、绢、绫和土特产一类的轻货。说明盛唐时期的永济渠,不仅忙于北粮南运,而且也忙于南货北运。
以上说的都是安史之乱以前的永济渠运输情况。安史之乱以后,北方藩镇割据,各军阀纷纷“以赋税自私,不献于朝廷”[34],加上漕路时而被切断,此后,朝廷的财赋来源,不得不完全仰赖于江淮与江南地区,因而永济渠也逐渐地失去了漕运的作用。(www.xing528.com)
隋朝开通的永济渠,虽然唐朝坐享其成,但是永济渠由于规划设计方面的缺点,留下了不少后遗症。例如,渠首水源选择不当,导致渠首处和上游经常淤塞;中游则每当洪泛时期,遭受漳水、滹沱水等泛滥而影响永济渠畅通。唐朝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改建和防洪治理,才使永济渠保持着畅通。现分述如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