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太平寰宇记-中国运河三千年-谢安与邵伯埭

太平寰宇记-中国运河三千年-谢安与邵伯埭

时间:2023-1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二十三《淮南道·扬州·广陵县》条下有更详细的记载云:太元十年,太傅谢安镇广陵,于城东北二十里筑垒名曰新城,城北二十里筑堰名邵伯埭。盖安新筑,后人追思安德比于邵伯,因以立名,此邵伯埭之始。后人褒扬和怀念谢安的功德,将他比之召伯,称所筑堰埭为召伯埭。而埭所在的步丘,也习称为召伯,即今江苏省江都市西北、高邮湖畔的邵伯镇。自后北神、召伯、龙舟、茱萸诸埭,相次废革,至今为利。

太平寰宇记-中国运河三千年-谢安与邵伯埭

在今江苏省长江以北、淮河以南地区,在地质史上原是浅水海湾,后经长江、淮河的泥沙不断冲击和封淤,逐渐演变为陆地和潟湖。这就是现在苏北地区为什么湖泊多,串连成群的原因。由于是海湾演变而成的陆地,因此展现的是一马平川的低平原。平原的平均海拔仅4~5米,地势呈西高东低和南高北低而缓缓倾斜。具体而言,地面高度在今里运河以西为6~11米,里运河以东为2~6米,古射阳湖一带为最低,为1~1.5米。邗沟运河纵贯在这片略呈倾斜的低平原上,其流向和水位均受到地势的影响。

本书第三章有关邗沟一节中已经说过,古邗沟运河沿途地势南北两头高而中间低,因此早期的邗沟运河,其水流方向是南北相向的,从长江流入邗沟运河的水与从淮河流入邗沟运河的水汇集于射阳湖。后来,邗沟运河改道,不再经过地势低洼的射阳湖。随着邗沟运河流经路线向西移至较高地区以及河床所在位置的抬高,使邗沟的水流方向也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南北对流而变成从南向北流了。

由于邗沟运河的南端地势较高,在涨水时期,江潮进入邗沟运河后,往往向北流失,使邗沟运河南段无法保持应有的水位,而在枯水时期,邗沟运河的南段更显得水量不足,舟船航行困难,这个问题引起了东晋时宰相谢安的关注,及至谢安出镇广陵时,当即采取工程措施加以解决。据《晋书》卷七十九《谢安传》记载:

太元十年,安出镇广陵之步丘,筑垒曰新城……及至新城,筑埭于城北。后人追思之,名为召伯埭。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二十三《淮南道·扬州·广陵县》条下有更详细的记载云:

太元十年,太傅谢安镇广陵,于城东北二十里筑垒名曰新城,城北二十里筑堰名邵伯埭。盖安新筑,后人追思安德比于邵伯,因以立名,此邵伯埭之始。

召伯即邵伯,指西周时贤臣召伯虎,召伯德高望重,且征伐淮夷有功。后人褒扬和怀念谢安的功德,将他比之召伯,称所筑堰埭为召伯埭。而埭所在的步丘,也习称为召伯,即今江苏省江都市西北、高邮湖畔的邵伯镇。这是邗沟运河上较早建筑的堰埭。其后,在召伯埭的南北,又陆续出现了许多堰埭,如在召伯埭以南二十里处有秦梁埭,在召伯埭以北十五里处有三枚埭,以北三十里处有镜架埭等[64]。此外,在邗沟运河的长江引水口附近和入淮处附近,分别筑有欧阳埭和北神埭。

这些堰埭究竟兴建于何时?史无明确记载,无法确知。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卷二十六引《淮南水利考》说:“北神堰吴王夫差所筑,在郡城北五里。”所说的郡城即今江苏淮安市。北神堰位于邗沟运河的入淮口附近。说是吴王夫差所筑,实在牵强附会。因北神堰当是一座溢流堰,我国最早见于记载的溢流堰是公元前453年智伯决水灌晋阳时所筑的堆石溢流堰。当时是战国初期,晋国的智、魏、韩三家围攻赵氏的晋阳城(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古城营),因久攻不下,就在城外的晋水(今晋渠)上筑堰壅水灌城。因此在春秋时代吴王夫差开凿邗沟时,是不可能在邗沟入淮处筑溢流堰的。《资治通鉴》卷二九四《后周纪五》记载:“显德五年,周世宗伐南唐,欲引战舰自淮入江,阻北神堰不得渡。”胡三省注曰:“北神镇在楚州(注:今江苏省淮安市)城北五里,吴王夫差沟通江淮,后人于此立堰者,以淮水低,沟水高,防其泄也。舟行渡堰入淮,今号为平水堰。”这一说法比较合乎情理。只是“后人于此立堰”之说,仍然无法确定具体立堰时间。(www.xing528.com)

以上位于邗沟运河上的这些堰埭,无疑都属于溢流堰一类的水工建筑物,其形制类似于浙东运河上的堰埭,两侧做成斜坡,便于过船。北宋熙宁五年(1072年),日本僧人成寻来中国考察佛教,他在《参天台、五台山记》中对位于邗沟运河入长江口处的瓜洲堰作如下描述:“九月十二日,到瓜洲堰宿……十三日卯时越堰。牛二十二头,左右各十一,牵船过堰。”[65]可见,瓜洲堰是牛埭,其他堰埭当不例外。据《太平寰宇记》记载,召伯埭开有斗门。[66]在邗沟运河上修筑这么多的堰埭,其目的在于防止运河水量的流失,并对邗沟进行分段节流,以保持运河中通航必要的水位。例如,欧阳埭所起的作用是:当江潮到来时,江水越过欧阳埭涌入邗沟;而退潮时,江水则被欧阳埭拦阻在埭内,邗沟运河的水位就得以抬高。同样,召伯埭所起的作用是:涌入邗沟的江水,一部分水量越过召伯埭,向北流入邗沟的中段和北段,使邗沟全线都有充足的水量;另一部分水量,则被召伯埭拦阻而滞留在埭内,使邗沟的南段(即欧阳埭至召伯埭之间)水量充足,水位抬高。唐人梁肃写过一篇《通爱敬陂水门记》说:“过茱萸湾北至召伯埭,汤汤涣涣,无隘滞之患。”[67]爱敬陂为唐代对陈公塘的称呼。茱萸湾即今扬州市东北的湾头镇。说明当时从扬州湾头镇至召伯间的邗沟运河南段,因召伯埭所起的节流作用,水量丰盈,水面平静,航行畅通。

我国宋代以前,在运河上修筑堰埭一直是解决运河水量流失、抬高运河水位的主要工程措施。但是,在运河上修筑堰埭也给舟船的航行带来诸多不便,影响运输效率。舟船特别是满载粮食或货物的漕船过堰埭时,先要卸货,将空船用人力或牛力(通常使用牛力)牵拽过埭,然后再装货继续航行。如此每过一埭,就是卸货、拽船、装货一次,十分辛苦和费时,使用人力或牛力拽船还要付钱交税,因此运输效率很低、运输成本很高。随着时代的进步,到了北宋时期出现复式船闸后,堰埭相形见绌,被逐渐淘汰和取代。宋仁宗天圣年间,邗沟运河上的重要堰埭,如真州堰、北神堰和召伯埭,先后被废除改建成复式船闸。屈指算来,召伯埭自东晋太元十年(385年)始筑,至北宋天圣七年(1029年)为复式船闸所取代,历时644年,其间为邗沟运河的航运畅通做出了巨大贡献。废堰埭改船闸是水利科学技术的一种进步,好处很多。这里引用沈括梦溪笔谈》卷十二《真州复闸》的一段话可以证明:

天圣中,监真州排岸司右侍禁陶鉴始议为复闸节水,以省舟船过埭之劳……表行之,始为真州闸,岁省冗卒五百人,杂费百二十五万。运舟旧法,舟载米不过三百石;闸成,始为四百石。其后所载浸多,官船至七百石;私船受米八百余囊,囊二石。自后北神、召伯、龙舟、茱萸诸埭,相次废革,至今为利。

可见改堰为闸,不仅节约了许多人力、财力和时间,而且还能够多载快运,提高运输效率,降低运输成本,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最后,还需一提的是,沈括《梦溪笔谈》卷十二《真州复闸》条曾有如下误会:

淮南漕渠,筑埭以蓄水,不知始于何时。旧传,召伯埭谢公所为。按李翱《来南录》,唐时犹是流水,不应谢公时已筑此埭。

沈括对谢安筑召伯埭持怀疑态度,乃是对李翱《来南录》记载的误会。笔者认为,谢安筑召伯埭,不仅唐人编撰的《晋书·谢安传》有明确的记载,而且东晋人何法盛撰述的《晋中兴书》也有记载:“谢安筑埭于新城北,百姓赖之,故名召伯埭”[68]。应该说,这些史书的记载都是可信的。至于李翱《耒南录》记载:“自淮阴至召伯有五十里逆流,自召伯至江九十里……水不流。”这也是事实。因为召伯埭是溢流堰,它横截在邗沟上,并非拦断邗沟的全部流水。其中一部分水流被拦阻而成为静止水,而其余一部分水流则越过召伯埭不断北流。因此,当李翱乘船循邗沟自北向南航行时,所看到的是“召伯以北为逆流,过召伯埭水乃平”。笔者可以断言:李翱的记载是真实的。从而反映了唐代时,召伯埭早已存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