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桓公沟运河:概况与背景

桓公沟运河:概况与背景

时间:2023-1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使运粮船队能到达济水进入黄河,不得不就地从南向北开凿运河。途中经过的那个小湖泊薛训渚,所在地势较高,湖水向南、北分流,因此桓公沟也随之分为南北两段。

桓公沟运河:概况与背景

这里论述的是桓温第四次也是最后一次北伐前燕的事,虽然这一次北伐大败而归,几乎全军覆没,但是在北伐进军途中,在今山东境内开凿了一条有名的桓公沟运河,总算在历史上留下了一些业绩。据《晋书》卷九十八《桓温传》记载:

太和四年,温领平北将军,徐、兖二州刺史,率弟南中郎将桓冲,西中郎将袁真,步骑五万北伐……进次金乡,时亢旱,水道不通,乃凿巨野三百余里,以通舟运,自清水入河。燕将慕容垂、傅末波等率众八万拒温,战于林渚。(温)击破之,遂至枋头。

资治通鉴》卷一百〇二《晋纪二十四》对此事的记载更为详细:

太和四年夏四月,温帅步骑五万发姑孰。(参军)郗超曰:道远。汴水又浅,恐漕运难通。温不从。六月,温至金乡,天旱。水道绝,温使冠军将军毛虎生凿巨野三百里,引汶水会于清水。温引舟师自清水入河,舳舻数百里。郗超曰:清水入河难以通运,若寇不战,运道又绝,因敌为资,复无所得,此危道也。不若尽举见众,直趋邺城。温又不从……七月,温至枋头。

邺城是前燕国的都城,在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南的邺镇。桓温这次北伐的目标,就是想攻取邺城,而位于今河南省汲县东北黄河之滨的枋头,则是邺城的门户,因此桓温没有采纳参军郗超的建议,而是冒着风险,执意进军枋头。当大军到了金乡(今山东省金乡县北)境内,发现原来沟通泗水与济水的菏水运河,大部分河段干涸无水,无法航行。为使运粮船队能到达济水进入黄河,不得不就地从南向北开凿运河。

该运河南起方与县(今山东省鱼台县)境内的泗水,向西北方向延伸,经巨野泽东南方和一个小湖泊薛训渚,北达巨野泽北口的清水(即济水),全长三百余里,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桓公沟(见图9-6)。途中经过的那个小湖泊薛训渚,所在地势较高,湖水向南、北分流,因此桓公沟也随之分为南北两段。南段的水流,自薛训渚向南流至泗水;北段的水流,自薛训渚向北流至巨野泽北口的清水(即济水)。(www.xing528.com)

桓公沟开通后,桓温的庞大船队就可以从泗水循桓公沟北上至清水,自清水顺流而下经四渎口[53]进入黄河。桓温的船队从四渎口进入黄河后,必须在黄河中逆流而行很长路程才能到达枋头。对远道而来的晋军极为不利,当初郗超曾经提醒过桓温:从清水入河……此危道也。结果不出郗超所料,桓温这次北伐,因粮食接济不上,不得不烧毁船只,从陆路撤军,在归途中既遭燕军追杀,被“斩首三万级”[54];又遭受前来援助燕军的前秦兵伏击,“死者以万计”[55]。呜呼哀哉!五万北伐晋军,尚未与敌兵正式作战,已所剩无几矣!

图9-6 桓公沟示意图[56]

话题再回到桓公沟上来。前面多次提到的清水,有必要在这里说明一下它的由来及其与济水的关系。济水是在成皋(今河南省荥阳西北)以北从黄河分流出来的一条巨川,自西向东横流于中原地区,至今山东西部注入巨野泽,再从巨野泽东流入海。春秋战国时期,济水不论在军事上、政治上、交通水利灌溉上,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被古人与黄河、长江、淮河同称为四渎。但是,由于黄河经常改道而且水中泥沙特多,这些泥沙不断地在济水中淤积,使济水日益淤浅;加上济水沿途有鸿沟运河系统、濮水、菏水等又从济水中分流出相当大的水量,使济水的水量不断减少乃至断流。唐朝李吉甫编纂的《元和郡县图志》关于济水流经路线的记载,只涉及巨野泽以东的下游河段,而不提巨野泽以西的上游河段,说明唐朝时济水自成皋至巨野泽一段已经不存在。其实,早在晋朝已出现这种现象,如前面提到桓温北伐军到达今山东境内时,发现从泗水通向济水的菏水运河已经干涸无水,菏水是以济水为水源的,菏水的干涸证明当时济水已经断流。迫使桓温不得不临时决定在赤日炎炎之下开凿桓公沟。那么,清水与济水之间到底存在怎样的关系呢?原来,清水就是巨野泽以东的济水下游河段。自从济水的上游河段干涸、湮废后,济水的下游河段也随之干涸,因此巨野泽以东的所谓济水,其实并非原来的济水下游河段,而是清水。清水是巨野泽水和汶水(即大汶河)共同为水源的一条自然河流,其起始点就在巨野泽,因其水流泥沙少而显得比较清澈,故称清水。由于清水是借道原来济水下游河床而东流入海的,因此后世之人就习惯地称清水为济水。正如唐朝的杜佑所说:“今东平、济南、淄川、北海界中有水流入海,谓之清河,实为菏泽(注:即巨野泽)、汶水合流,亦曰济河,盖因旧名非本济水也”[57]。以上就是清水的由来及其与济水之间的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