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荻塘运河的始建与发展-《中国运河三千年》简介

荻塘运河的始建与发展-《中国运河三千年》简介

时间:2023-1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据此推测,殷康任吴兴太守是在东晋永和年间的可能性较大,因而荻塘运河的始建可能是在永和年间。荻塘运河开通之初,并不完善,经过后来各代的不断整治、扩建、改建,才形成现今的规模和通航条件。相传于任苏州刺史时,对平望至南浔一段荻塘运河的河岸,加筑堤防,并在堤上修建纤路。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南浔镇富商庞元济在这次重修荻塘运河的公益善举中,是出钱、出力最多的一位。

荻塘运河的始建与发展-《中国运河三千年》简介

古人所称的荻塘,实际是一条用于航运和灌溉的运河。由于它横贯整个杭嘉湖平原,将平原西部的山区、中部的水网地区和东部江南运河连接在一起,发挥着重要的交通作用,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因而受到历代地方官府的重视。在晋代初步开通后,后来各代不断进行改建、扩建和整治,使运河的通航状况不断得到改善,至今仍在发挥着重要作用。据《太平寰宇记》卷九十四《江南东道·湖州》条记载:

荻塘,在州南一里一百步。《吴兴记》云:晋吴兴太守殷康所开,傍溉田千顷。杨偘《隋录》云:乌程沈恒,居荻塘,家贫好学,每烧荻以自照,因名其塘。西引霅溪,东达平望官河。

又,《大清一统志》卷二百二十二《湖州府·山川》条也有记载:

运河在乌程县东,上源有二:一为余不溪,一为苕溪。合流而东,过旧馆,至南浔,入江南界,又东经震泽、平望二镇,与嘉兴之运河合。或曰:即古荻塘也。

荻塘,因该运河岸边水中生长着一种荻草而得名。荻草状似芦苇,其茎秆可用以编席和造纸。荻塘始建于东晋,而东晋长达100多年,究竟是在东晋的哪个时期呢?殷康开荻塘是在他任吴兴太守期间,由于殷康在《晋书》中无传,无法知道他任吴兴太守的时间。而《太平御览》卷八五九《饮食部》提供的《殷康集》,只引用他任武康县令时,曾实行向死丧居民的家属发送二坩粥之事,仍然不能解决他何时任吴兴太守的问题,因此只能间接地从其亲属的传记中进行推测。据《晋书·殷传》记载:“祖,融,太常卿。父,康,吴兴太守。”可知,殷康是殷之父,殷融之子。又据《晋书·殷浩传》记载:“弱冠有美名,尤善玄言,与叔父融俱好老、易(之学),融与浩口谈,则辞屈;着篇则融胜。”据此,殷融是殷浩的叔父,则可知殷康与殷浩是堂弟兄,两人大致生活在同一时期。殷浩是东晋时代出将入相的名臣,其从政时期是在东晋成帝咸康至穆帝永和年间(335~356年)。殷康的从政时期当与殷浩大致相同。文献资料介绍古人时,一般列出的官职是该人最后的或最高的职务。吴兴太守无疑是殷康最高的也可能是最后的官职。据此推测,殷康任吴兴太守是在东晋永和年间的可能性较大,因而荻塘运河的始建可能是在永和年间。

荻塘运河起自乌程(今浙江省湖州市)南门外的霅溪(即东苕溪或余不溪的尾闾),向东延伸,经今旧馆、南浔等镇,再向东至今平望镇,与途经平望镇的江南运河(其时尚无江南运河之名)相接。其中乌程至南浔七十二里,南浔至平望五十三里,全长一百二十五里。河宽50米左右,水深(正常水位)2.5米上下。(www.xing528.com)

荻塘运河开通之初,并不完善,经过后来各代的不断整治、扩建、改建,才形成现今的规模和通航条件。据清代同治年间编修的《湖州府志》引《吴兴统记》记载,在殷康开通荻塘之后,又有一名东晋的吴兴太守沈嘉,对荻塘进行了扩建和大规模的整治,并改名为吴兴塘。又据清代人编撰的《太湖备考》卷三记载:“唐开元十一年,乌程县令严谋达重开荻塘(注:在乌程县境内的九十里)。”“唐贞元八年,苏州刺史于堤运河塘(注:在苏州境内自平望至南浔五十三里皆成堤)。”

尤其是于,此人先后在任湖州刺史与苏州刺史期间,十分热心于地方水利和交通建设事业。据《旧唐书·于传》记载:“为湖州刺史时,因行县至长城(按:今浙江省长兴县)方山,其下有水曰西湖南朝时疏凿,溉田三千顷,久湮废。命设堤塘以复之,岁获秔稻蒲鱼之利,人赖以济……后任苏州刺史,浚沟渎,整街衢,至今赖之。”因荻塘运河的水源主要来自运河西端与之相通的苕、霅两溪,水流自西向东,洪汛时期,水量大而水流急,冲毁河岸造成坍方的现象时有发生,特别是自东向西逆水行舟十分困难,非得借助人力拉纤不可。相传于任苏州刺史时,对平望至南浔一段荻塘运河的河岸,加筑堤防,并在堤上修建纤路。这样,既防止了河岸坍方,又为行舟拉纤提供了方便,后世人们为褒扬于的利民业绩,遂称荻塘为塘。《太湖备考》卷三《水治》还记载:“北宋治平三年,知吴江县孙觉大筑荻塘,始垒石为岸。”过去用泥土夯筑堤岸,容易被水冲坏,改用石块砌筑运河河岸,坚固抗冲,但工程费用浩大。至明代万历三十年(1602年),湖州知府陈幼学,重修荻塘,将湖州境内自乌程至南浔的运河河岸也改为石砌。从此,荻塘运河全线都有块石砌筑的整齐而又坚固的河岸,河岸上有纤路,使运河的通航条件得到进一步的改善。

荻塘运河自开通1600年以来,在历代进行的无数次维修、整治工程中,当数民国十二年(1923年)由湖州市和南浔镇两地商会共同发起并筹资完成的重修工程,规模最大、工程最完善。内容包括:河道疏浚、瓶颈拓宽、沿岸纤路、桥梁涵洞等全面整修,并将湖州至南浔全线长七十二里的堤岸,改建成块石砌筑、水泥嵌缝。通过这次大规模的整治重修,荻塘运河面貌焕然一新。不仅河道变得宽阔笔直、航运顺畅,而且堤岸坚固结实、整齐美观,从而大大地改善了自东向西逆水行舟(笔者按:荻塘运河的水源主要来自西面湖州境内的东、西苕溪,水量丰富,流向自西向东)时,拉纤人沿岸行走的条件,赢得了当时和后世人们的交口称赞。这次工程,开工于1923年9月,竣工于1928年3月,历时4年6个月。共耗资83万余元,其中除一部分由当地政府拨款外,大部分则由湖州、南浔两地的富商慷慨捐助。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南浔镇富商庞元济在这次重修荻塘运河的公益善举中,是出钱、出力最多的一位。由于这次重修荻塘运河,设计周全,工程质量好,距今虽然已过去90多年,但时至今日在湖州至南浔一段的荻塘运河中,依然可以看到这些砌筑整齐、漂亮的块石堤岸,正好成为一种历史见证。

荻塘之名,自明清以来逐渐为东塘所取代,所谓东塘,因该运河位于湖州府城之东也。如今的东塘运河,距太湖有二十多里,但在晋代开挖荻塘时,距离太湖要近得多。这是因为太湖泥沙在沿岸水域不断淤积,使太湖的地理环境发生沧海桑田的变化,最明显的例子是苏州附近的太湖东部水域。宋代时,洞庭东山尚为湖水所环抱,与洞庭西山一起同为太湖中的两个岛。但至清代末期,洞庭东山与木渎之间的水域,逐渐淤涨成陆,使洞庭东山与陆地相连而成半岛。太湖南部水域的变化也大致如此,由于湖水中泥沙的不断淤积,湖岸逐渐北移,大片水域变成陆地。随着荻塘运河距离太湖愈来愈远,影响泄洪入湖的效果,因此在荻塘运河以北和以南,陆续出现了两条与荻塘运河大致相平行的人工河道,在荻塘以北的称为北塘河,在荻塘以南的称为南塘河。南、北塘河虽然也可用于航运,但主要用于泄洪和灌溉,就交通意义来说,其重要性远不如荻塘运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