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运河三千年:荻塘运河的地理环境

中国运河三千年:荻塘运河的地理环境

时间:2023-1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杭嘉湖平原的稠密水道网,是由自然河流和包括荻塘运河在内的人工河道交织而成的。余不溪与北流水的合流,从岘山漾向北流出后称为霅溪。其中一水径直北流入县城定安门,成为乌程县城内的市河;另一水沿着县城外围向东流至迎春门外,与荻塘运河相接。所以历代到余不溪流域地区客居或进行游览观光的不乏其人。图9-3荻塘运河示意图[32]

中国运河三千年:荻塘运河的地理环境

杭嘉湖平原的稠密水道网,是由自然河流和包括荻塘运河在内的人工河道交织而成的。自然河流中最主要的是苕溪,苕溪是太湖两大水源之一(另一水源为宜兴的荆溪),分西苕溪和东苕溪。前者曲折地流经平原西部的丘陵地区;后者则比较顺直地流经平原的中部地区,而其众多的派流、枝津,则遍布于平原的中部和东部地区。

西苕溪发源于杭嘉湖平原西南的天目山主峰之一的龙王山向东北流经原孝丰县(现已并入安吉县)、安吉县、梅溪镇时,沿途接纳独松岭水、梅溪水、砦溪水、泗安水,此时的西苕溪水量大增,河槽也逐渐加宽,并折向东流至乌程县(今浙江省湖州市)西南,与东苕溪会合,最后绕道至县城以北,分流出一水,径直向北流至小梅口,注入太湖。其干流向东北流经卞山漾,至大钱口注入太湖。全长二百九十里。小梅口在西,大钱口在东,都是苕溪的入太湖口,也是太湖水源的主要来源。《山海经·南山经·浮玉山》云:“浮玉山北望具区……苕水出于其阴,北流注于具区。”所说的浮玉山即天目山,具区即太湖,“苕水出于其阴”则是指西苕溪发源于天目山北坡。《山海经》说的完全符合实际。

为什么称为苕溪呢?苕是一种草本植物,花紫红色,茎细长,状如芦苇。苕溪就是因为溪水岸边多生长着苕而得名,但明代朱国祯《涌幢小品》另有说法:“广苕遍山生苕,翩翩作凤尾形,苕水出焉,自顶及麓处处涌溢,山水草合而为一,以此称奇,此苕溪之所由名也。”广苕是山名,为西苕溪的发源处。他所说的意思是,因苕溪的发源处从山顶至山麓普遍生长着苕,故其水名苕溪。朱国祯是今浙江湖州人,对自己家乡的山山水水比较熟悉,而他写的《涌幢小品》,一向以反映明代朝野的真实情况而著名,故其说法应该是可信的。

东苕溪发源于天目山南坡,上源有多处,向东流经临安、余杭、钱塘等县境后,折向北流,至德清县城南分流出一水,该水向西北流,与来自西面武康县(已撤销,并入德清县)的余英溪(俗称前溪)会合后继续向西北流,因该水无名称,文献资料上都称它为北流水,北流水至乌程县城南注入岘山漾(又称碧浪湖)。东苕溪的干流在德清县城附近接纳了多条来水后,水量增大,河道也加宽,而水流却很平缓,历史上称之为余不溪。余不溪向东北流经敢山漾、菱湖镇、和孚镇后,至城南乌程县的岘山漾与北流水会合。余不溪与北流水的合流,从岘山漾向北流出后称为霅溪。霅溪流至乌程县城南折向西流,并绕城与西苕溪相会合于乌程县西,再流向太湖。霅溪在城南折向西流处,分流出二水。其中一水径直北流入县城定安门(南水城门),成为乌程县城内的市河;另一水沿着县城外围向东流至迎春门(县城东门)外,与荻塘运河相接。

关于余不溪名称的来历,说法不一。《大清一统志》引《图经》云:“其水清澈,余则不,故名。”《太平寰宇记·湖州府德清县》则称:“余不溪在县南一百步,《沈氏家传》云:后汉沈客居乌程县余不乡。”意思是“余不”是乡镇名,东苕溪流经其地,故名。余不溪是东苕溪在德清县以下河段的别称。由于在许多唐诗宋词中常常出现其名,故颇有些名气。余不溪的特点是分支派流很多,水流平缓,并相互沟通,将平原中部和东部地区联结成四通八达的水运交通网,加上这一带又是肥田沃野的鱼米之乡,人烟稠密,生活富庶。所以历代到余不溪流域地区客居或进行游览观光的不乏其人。(www.xing528.com)

平原上的人工河道,由历代开挖而成。最早的渠道可上溯至春秋的越国时代。据文献记载,越王勾践的大夫范蠡曾修建过蠡塘,位于太湖西南今浙江省长兴县境内。[30]西汉平帝元始二年(2年),吴人皋伯通建塘以障太湖,即今长兴县东北二十五里的皋塘。[31]三国东吴时代,曾开青塘,位于今浙江省湖州市北门外。这些古塘河,一般都是为了泄洪或灌溉的需要而修建的,随着岁月的流逝,早已湮废、消失得无影无踪。在杭嘉湖平原地区,建成年代较早、千百年来一直在持续发挥着重要作用的人工河道,除了闻名于世的江南运河外,当推横贯于太湖南岸水网地带的荻塘运河(见图9-3)。

图9-3 荻塘运河示意图[3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