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惠帝时期,距统一三国不过二十年,不幸又发生了“八王之乱”。当时中原一带战火纷飞,京城洛阳也成为战场,晋惠帝及朝廷大臣们被困洛阳城中,粮食奇缺,“公私穷蹙,米石万钱”[28]。而当时战火没有蔓延到的江淮地区,粮食十分充足。主管江淮地区粮仓的小官吏陈敏,主动向朝廷建议南粮北运,接济中原和京城。得到朝廷批准并任命他为合肥度支和广陵度支。当时,陈敏对邗沟西道进行了进一步的改建。据《水经注·淮水》记载:
至永和中,患湖道多风,陈敏因穿樊梁湖北口,下注津湖,迳渡,渡十二里方达北口,直至夹邪。
这是自东汉以来,第三次对邗沟进行改建。原来,东汉末陈登改建而成的邗沟西道,虽然裁弃了绕道射阳湖的一段弯路,但樊梁湖以北的路线还是存在着要穿越白马湖的缺点,特别是白马湖的湖面广、风浪大,满载的粮船穿行其间危险性很大,因此陈敏决定对邗沟采取工程措施予以改建。这些工程措施是:沿白马湖东侧开挖一条新运河,运河的南端连接樊梁湖的北口,就可以避开横穿白马湖。然后穿越面积较小的津湖,再向北直通夹邪。这样,不必再绕道穿越白马湖,不仅拉直了邗沟运河的线型,而且进一步缩短了路程。
在此必须明确指出,上引《水经注》记载中的“至永和中”是有问题的。我们知道,在我国历史上以“永和”为年号的有:东汉顺帝永和(136~141年),东晋穆帝永和(345~356年),十六国时代的后秦永和(416~417年)、北凉哀王永和(433~439年)等。在上列这些“永和”年号中,没有一个与陈敏生活的时代相吻合,这充分证明了这个“永和”年号是搞错了。那么,什么时候的年号才与陈敏改建邗沟相符合呢?
这就要联系陈敏的主要经历来加以分析和确定。据《晋书》卷一百《陈敏传》记载:(www.xing528.com)
敏字令通,庐江人也。少有干能,以部廉吏补尚书仓部令史。及赵王伦篡逆,三王起义兵,久屯不散,京师仓廪空虚。敏建议曰:南方米谷皆积数十年,时将欲腐败,而不漕运以济中州,非所以救患周急也。朝廷从之,以敏为合肥度支,迁广陵度支。
从这一记载可知,陈敏在江淮地区主管国家粮仓时,适逢赵王伦废掉晋惠帝,自己当起皇帝来(即篡逆)导致三王(齐王司马冏、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起兵,杀奔洛阳勤王,击败并诛杀赵王伦。这一连串的事都发生在晋惠帝永宁元年(301年)。稍后,陈敏就任合肥度支与广陵度支,漕运江淮粮食至中原和京师。接着,陈敏率漕运兵镇压了石冰反晋起义,因功就任广陵相。这事发生在晋惠帝永兴元年(304年)。当时掌握朝政大权的东海王司马越曾致函陈敏说:“将军建谋富国,则有大漕之功,及遭冰昌之乱,则首率义徒以寡敌众”[29]。足以证明陈敏当时已经完成漕运粮食接济京师、中原,以及镇压石冰起义的任务。而陈敏所完成的这些任务,都是在永宁元年至永兴元年(301~304年)之间。
考晋惠帝在永宁元年(301年)至永兴元年(304年)的四年间,曾多次更改年号,如太安元年、二年(302~303年),永安、建武、永兴(304年)。再根据《晋书》的《惠帝纪》和《陈敏传》记载,赵王伦篡逆之事发生在永宁元年(301年)正月,三王起兵勤王之事发生在是年三月,击败并诛杀赵王伦之事在是年四月。稍后,陈敏任合肥与广陵度支,不久即向京师与中原漕运粮食。漕运后,陈敏率漕运兵在寿春对石冰作战,此事发生在太安二年(303年)十二月。而在此以前的数月间,石冰起义军以及起兵回应石冰的封云等,在江淮一带攻城掠地,兵势极盛,陈敏根本不可能在太安二年(303年)漕运江淮地区的粮食到中原,因为路途安全得不到保障。这样推算下来,陈敏实施南粮北运之事,只能发生在太安元年(302年),而改建邗沟必然是在利用邗沟进行漕运之前,因此陈敏改建邗沟之事,大致可以确定在永宁元年(301年)的秋冬季节。据此,《水经注》所说的“至永和中”当是“至永宁中”之误。
笔者以上分析和匡正,如果正确的话,则将大大地有助于学术界合理解释长期以来因《水经注》原文讹误(或古人传抄时产生的讹误)而造成的一连串疑难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