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扬夏水道:组成与作用

扬夏水道:组成与作用

时间:2023-1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它是扬夏水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杜预所构建的贯通南北漕运水道中,起到骨干的作用。因此到了西晋杜预开凿扬夏水道之前,当地的状况是“旧水道,唯沔汉达江陵,千数百里,北无通路”。看来,涌水和夏水作为漕运水道,其水量是可以保证的。相传从今湖北省石首市以东的调弦口起,向南经湖南省华容县通向洞庭湖的华容河,是当年杜预所开,为扬夏水道的组成部分。这两句话是对杜预开通的扬夏水道所起作用的正确概括。

扬夏水道:组成与作用

据《晋书·杜预传》记载:

旧水道,唯沔汉达江陵,千数百里,北无通路。又巴丘湖沅湘之会,表里山川实为险固,荆蛮所恃也。预乃开杨口,起夏水,达巴陵,千余里,内泻长江之险,外通零桂之漕。

记载中所说的扬口(扬,一作杨),是发源于江陵西北的扬水,向东流至沔水(今汉水)的会合口,在今湖北省潜江市以北的泽口。所说的夏水,位于扬水之南,是从江陵东南的长江中夏口分流出来的一条水道,它在东流途中向南拐了一个大弯后,又折向东北注入沔水,其交会口称为堵口(见图9-1)。据《水经注》卷三十二《夏水》记载:“豫章口东有中夏口,是夏水之首,江之汜也。夏水又东,迳监利县南……夏水又东,夏杨水注之,水上承杨水于竟陵县之柘口,东南流与中夏水合,谓之夏杨水。”夏扬水亦作下扬水,其上源承接巾水,流向自西北至东南,途中先后与扬水和夏水相交,并止于夏水。它是扬夏水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杜预所构建的贯通南北漕运水道中,起到骨干的作用。

图9-1 杜预开通的扬夏水道示意图[4]

杜预主持开凿的扬夏水道工程,就是利用上述这些自然水道,使之互相衔接、连通而成的。其工程包括以下三项内容:

第一项内容是,开挖早已堵塞的扬口和挖掘已经淤塞的扬水,重建扬水运河(即江汉运河)。早在春秋楚庄王时期,由楚国孙叔敖主持开通了扬水运河。随着时间的推移,该运河早已淤塞。因此到了西晋杜预开凿扬夏水道之前,当地的状况是“旧水道,唯沔汉达江陵,千数百里,北无通路”。位于长江岸畔的江陵和位于沔水(今汉水)岸畔的襄阳,是荆州地区的南北两大军事经济重镇,也是当时贯穿中华大地南北交通的必经之地。为了加强这两大重镇之间的交通联系,缩短原来经由汉水和长江、绕道夏口(今武汉市)的水运路程,重开扬水运河是当时刻不容缓的急务。(www.xing528.com)

第二项内容是,整治夏扬水。前面已经提到夏扬水是一条纵贯江汉平原中央的自然河流,它先后与扬水和夏水相交,成为襄阳与巴陵之间的水运捷径,但它毕竟是一条小河流,对它进行必要的整治,以使其河宽、水深能适应漕船航行的需要。

第三项内容是,整理涌水和夏水。涌水和夏水都是从长江分流的自然河流,涌水在马骨湖西南与夏水会合后,流向面积很大的马骨湖(今洪湖的前身),然后再北流入沔水。看来,涌水和夏水作为漕运水道,其水量是可以保证的。但也因它们都是自然河流,特别是夏水,有一条叫子夏水的支流,与长江的荆江段相通,每逢洪汛期间,免不了要受长江洪水泛滥的冲击,因此,作为漕运的运道,对于涌水和夏水还是需要进行一定的加工整理。

完成了以上三项工程后,一条连接江汉的扬夏水道就形成了,一条从南方到中原都城的漕运水道也贯通了,这条漕运水道的行经路线是:从南方零、桂地区北上的漕船,沿湘江顺流而下达于巴丘湖(即今洞庭湖),从巴丘湖畔的巴陵,经城陵矶沿长江顺流而下至涌水口,入涌水至夏水。在这里分为两道,向西沿夏水至中夏口,入长江至江陵,再自江陵沿扬水运河顺流而下至扬口。这一路线的缺点是向西绕道,增加了水运路程;优点是可以经过江陵。另一路线是从涌水与夏水的交会处沿夏扬水北上,直达扬水运河,再至扬口,这一路线的最大优点是路直而便捷,缺点是不经过江陵。漕船到达扬口后,溯沔水而至襄阳,再自襄阳溯清水、沘水,经汴渠、黄河、洛水而至洛阳。以上就是以扬夏水道为重要环节所组成的“外通零、桂之漕”的漕运路线,其中杜预开通的扬夏水道,其最大优点是避开了长江风涛之险,还大大地缩短了扬口至巴陵的水运路程,这是具有重大经济意义的。因此,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以赞扬的笔触写道:“开扬口,通零桂之漕,公私赖之”。

相传从今湖北省石首市以东的调弦口起,向南经湖南省华容县通向洞庭湖的华容河,是当年杜预所开,为扬夏水道的组成部分。如果这一传说属实,则自扬口至巴陵的漕运路线将是:从扬口溯扬水运河至江陵,循长江而至中夏口入夏水,沿夏水东行至监利县(三国东吴时设置,在今湖北省监利县东北),转入其支流子夏水至子夏口(子夏水与长江的交会口),越过长江至调弦口,循华容河入洞庭湖,再至巴陵。这条漕运路线呈现S形(见图9-1),虽然线型并不理想,但还是有可能存在的,因为该路线的特点是充分利用了夏水及其支流子夏水,与《晋书·杜预传》记载中“起夏水”的文意相吻合,所谓“起夏水”,其意思就是指可以充分利用位于长江与汉水之间的夏水。

最后,再谈一下“内泻长江之险”的含义。上引《晋书·杜预传》记载说:“内泻长江之险,外通零桂之漕。”这两句话是对杜预开通的扬夏水道所起作用的正确概括。后一句“外通零桂之漕”,容易理解,并且前面对此已谈了不少,这里不再赘言;而前一句“内泻长江之险”,因历来众说纷纭,故有必要在此深入解释一番。

我们知道,长江自出三峡进入平原后,两岸豁然开阔,江水一泻千里。但自进入今湖北枝城至今湖南城陵矶一段后,长江有如九曲回肠,通称这一段长江为“荆江”。荆江不仅江道多弯曲,而且两岸地势低洼,历史上每当洪汛时期,江洪在此四溢,泛滥而成泽国,两岸大片田园、村落被淹没,连江道也消失在一片汪洋之中。加上洪峰急流,对于过往船舶潜伏着巨大危机,时刻会有倾覆之灾,因此荆江一段江道,向来被视为长江航行的险阻。但从江陵至巴陵(今岳阳),荆江却是长江航行的必经之路。自杜预开通扬夏水道后,从江陵至巴陵,或从扬口至巴陵,不论走哪条航运路线,均可避开荆江这一段险路。这就是所谓“内泻长江之险”的含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