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运河三千年:解答决河东注洛两疑

中国运河三千年:解答决河东注洛两疑

时间:2023-1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谷水的流向是自西向东的,正符合“决河东注洛”的描述。据此,可以断定:西晋在“决河东注洛”的工程规划中,与橐水相接的不会是永昌河,而应该是谷水。即西晋所谓“决河东注洛”只是当时朝廷的一个决议,而并未付诸实施呢?足证西晋武帝时,虽然没有完成整个“决河东注洛”工程,但对该工程内容之一、比较容易的橐水整治、改造工程,则是完成了。

中国运河三千年:解答决河东注洛两疑

问题一:当年在“决河东注洛”的工程规划中,橐水是与永昌河相接还是与谷水相接?

由于文献记载过于简略,连这样最基本的问题也没有交待清楚。根据当地的地形状况和当时的施工条件来分析,橐水与永昌河两者上源之间的距离虽然较近,但所隔的分水岭地势较高,开凿不易;而橐水与谷水两者上源之间的距离虽然较远,但所隔分水岭地势较低,开凿较易,加上谷水较宽、流量较大,历史上对谷水又早就开发利用,已有基础,即使也需进行改造,工程量比改造永昌河要小得多。另外,文献记载说:“决河东注洛”,其中“东”字很重要,说明河水是向东引入洛水的。永昌河的流向是西北微向东南,基本上呈北南流向,与“东注洛”不相符。而谷水的流向是自西向东的,正符合“决河东注洛”的描述。据此,可以断定:西晋在“决河东注洛”的工程规划中,与橐水相接的不会是永昌河,而应该是谷水。

问题二:当年“决河东注洛”工程是否完成?也就是说陕县运河是否开通?

从上引《晋书·武帝纪》记载的行文、语气来看,似乎该工程是完成的。但是,既然是完成的,也就是陕县运河开通了,为什么未见后来的朝代利用或维修这条运河的有关记载?如北魏曾在洛阳建都四十年,未见利用或维修陕县运河的文献记载。特别是唐朝,由于关中长安与洛阳之间漕运频繁,为了避免三门峡发生漕运事故,朝廷不惜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在三门峡的人门旁侧岩崖间,开凿出一条“开元新河”。如果当时有陕县运河存在的话,即使已经淤废不能用,唐朝的决策者也必然会对它进行整治、疏浚而加以利用。决不会舍此现成的不用,而去开凿费财、费力又费时的开元新河,这充分说明唐朝时并不存在陕县运河。由此推断,西晋时陕县运河并未开通。那么,是否如杜佑在《通典》中所说:“虽有此议,竟未成功”[1]。即西晋所谓“决河东注洛”只是当时朝廷的一个决议,而并未付诸实施呢?也不是。据笔者分析、推测,当时的实际情况是:该工程已付诸实施,第一项内容整治、改造橐水河道业已完成。但第二项内容是开凿崤山分水岭,因当时缺乏破岩工具和爆破技术而宣告失败,最后不得不放弃了整个“决河东注洛”的工程规划。这样的推测,并非凭空想当然,而是从后人的记载中找到依据的。据《读史方舆纪要》卷四十八《河南三·陕州·利人渠》记载:(www.xing528.com)

陕州(注:即西晋时的陕县)利人渠,有南、北二渠。北渠在州北,隋开皇六年苏成引橐水西北入城,民赖其利。南渠在州东南,自硖石界流入,与北渠同时疏导。唐贞观十一年,命丘行恭开南渠是也。又有广济渠,唐武德元年陕东道行台长孙操所开,引水入城以代井汲。傅畅《晋书》云:武帝泰始五年凿陕南山,决河东注洛以通漕,此即利人等渠之创始矣。

隋唐时代苏成、邱行恭等所开的北、南利人渠,都是在晋时对橐水进行整治、改造后的基础上完成的。正如《读史方舆纪要》的作者顾祖禹所说,晋时的“决河东注洛”是隋唐时代开凿利人渠等的创始。足证西晋武帝时,虽然没有完成整个“决河东注洛”工程,但对该工程内容之一、比较容易的橐水整治、改造工程,则是完成了。因此并非如杜佑《通典》所说,该工程竟未成功,而只是当时朝廷的一项决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