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盛产粮食的太湖流域和洞庭湖流域等地区,都在东吴政权的控制下,江淮流域则是晋、吴对峙的前沿地带,因此晋朝廷所需粮食主要仰赖关中地区。从关中到洛阳的水运路线是,循渭水(或关中漕渠)、黄河而下,至成皋以西的洛口,再从洛口溯洛水至洛阳。这条水运线路看似比较顺直,但到成皋洛口再回溯洛阳,要走不少回头路。特别可怕的是,必须经过黄河三门峡危险河段,经常发生翻船、沉船事故,造成人员和粮食、物资的严重损失。为了避开三门峡险道并缩短运输路程,晋朝廷决定采用工程措施,选择在有利地点开凿一条直接沟通黄河与洛水的运河。据《晋书》卷三《武帝纪》记载:
是岁(注:泰始十年即274年),凿陕南山,决河东注洛,以通运漕。
上引记载中的“陕”,即陕县(今河南省陕县)。南山,指位于陕县以南的崤山。这条记载的意思是说,在崤山东北部较低处,开凿出一条通道,使黄河南岸的一条支流,与洛水北岸的一条支流连接起来,引部分黄河水,分流入洛水。
原来,在陕县境内有一条黄河小支流橐水,发源于崤山北麓,向北流经陕县城西注入黄河。这条橐水,流程很短,水量不大,但因其上源隔着崤山就是洛水支流永昌河的上源,两上源间距仅8千米,只要打通分水岭,就可将两条不同流向的支流连接起来,具有开发和利用的价值,因此受到人们的重视。在崤山分水岭的南麓,除了永昌河以外,还有许多条小河流,都是流向洛水的支流,这些支流的上源,因与山北橐水的上源相距较远,所以开发、利用价值都比不上永昌河。(www.xing528.com)
洛水还有一条重要的支流叫谷水(今称涧水),发源于崤山东北部的南麓观音堂,其上源与橐水的上源相距也较近,约15千米。谷水是洛水的大支流,流程较长,流量较大,而且注入洛水的交会口就在洛阳城附近,因此具有更大的开发和利用价值。历史上利用谷水以改善洛阳水运交通的不乏其例,如东汉初,王梁开阳渠曾引谷水为水源,只因当时忽视了地形高差而最终失败(见本书第七章第一节);又如曹魏明帝时,曾在谷水上修建千金堰,引谷水经洛阳城北注入洛水,获得成功。
如上所述,由于陕县境内有黄河支流橐水,位于黄河三门峡之西,可不必经过三门峡。而与橐水上源相距不远处,隔崤山则有洛水支流谷水或永昌河等上源,只要打通分水岭,就可使黄河支流与洛水支流相连接。这样,从黄河中西来的漕船,自陕县取道橐水直通洛水而到达洛阳,从而避开三门峡之险。这就是当年晋朝廷选择在陕县境内开凿运河的原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