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是秦、汉两朝的京畿地区,两朝先后在关中修建了不少渠道,用于灌溉和运输。随着岁月的流逝,到了三国时代,秦汉时代开凿的渠道大多已经淤废,而且关中西部地区则变成魏、蜀两国的战场。自魏明帝太和二年(228年)以来,蜀汉的诸葛亮率师多次出汉中北伐,关中的天水至陈仓(今甘肃省天水市至陕西省宝鸡市)一带,更是魏、蜀两国争夺最为激烈的地区。而陈仓(属今宝鸡市)至长安一带,则成为魏国前线作战的军粮供应主要基地。当诸葛亮多次出师北伐未获成功时,魏国开始从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并从兵力部署和粮食储备方面做积极准备。为此,魏明帝于青龙元年(233年),任命尚书仆射卫臻为征蜀将军,假节都督诸军事,到长安筹划攻蜀事宜。就是在这样的形势背景下,魏国在长安至陈仓(今陕西省宝鸡市)之间开凿了成国渠。据《晋书》卷二十六《食货志》记载:
青龙元年,开成国渠自陈仓到槐里,筑临晋陂引汧洛溉舄卤之地三千余顷,国以充实焉。
槐里是县名,当时的治所在今陕西兴平市东南。看来,这条成国渠是沿着渭水北岸延伸的。关于成国渠的走向状况,《水经注》卷十九《渭水》有比较详细的记载:
渭水又东,会成国故渠。渠,魏尚书左仆射卫臻征蜀所开也。号成国渠,引以浇田。其渎上承汧水于陈仓东,东迳郿及武功、槐里县北……故渠又东,迳茂陵县故城南,故渠又东,迳平陵县故城南,又东,迳惠帝安陵南,陵北有安陵县故城……故渠又东南,迳汉景帝阳陵南,又东南,注于渭。今无水。(www.xing528.com)
上引记载中所谓“故渠”,是指三国时代所开的成国渠。但早在西汉武帝时期也曾开凿过一条成国渠,西汉成国渠起始于郿县(今陕西省眉县东南)境内,引渭水向东,横穿杜水(今漆水河),经茂陵县(今陕西省兴平市东北)、丰陵县(今陕西省咸阳市西北)、咸阳县(今陕西省咸阳市东北)、长陵县(今陕西省咸阳市东北),迄于泾、渭会合处附近的渭水。
三国时代开凿的成国渠,西端起始于陈仓(属今陕西省宝鸡市)境内的渭水,为了增加新开成国渠的水源,引汧水(今称千水)入渠。东端迄于槐里县(今陕西省兴平市)北,与西汉成国渠的故渠相接。其中自郿县至槐里县这一段渠道,可能是利用西汉故渠的基础上进行整治而成的。实际上,三国时开凿的成国渠是对西汉成国渠的一次规模较大的重修和扩建,其中西端自陈仓至郿县一段渠道,就属于扩建的部分。
这条开凿于三国时代的成国渠,至郦道元生活的北魏时代已经没有水了。其后,西魏文帝大统十三年(547年)进行过大规模的重修,又重新通水,并“在武功县(今陕西省武功县西北)境内筑六门堰,堰有六座闸门,汇集渭河以北各山谷水,下注成国渠”[23]。可知,这条成国渠经过300多年后尚在发挥作用。当然,其间免不了经过多次的疏浚、整治和重修、改建,才得以保存至后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