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明帝景初二年(238年),辽东太守公孙渊(原辽东太守公孙康之子)反叛朝廷,自立为燕王,置百官,改元绍汉,并与东吴孙权相勾结。魏明帝对此不能容忍,决定以武力讨伐公孙渊。据《资治通鉴》卷七十四《魏纪六》记载:
是年春,“帝召司马懿于长安,使将兵四万讨伐辽东”。
三国时代的辽东郡,在今辽东半岛。鉴于这次远征辽东,比当年曹操远征辽西乌桓的路程更遥远,因此司马懿对进军路线、运粮方式和作战策略等都做了周密计划和充分准备。大军取道白沟、通过利漕渠进入漳水,又沿漳水顺流而下到达交津口,再通过白马渠到达滹沱河中游的饶阳地区。当年曹操曾在滹沱河下游沿海地区开凿平虏渠,使滹沱河与位于北面的泒水相通,便于运兵运粮。但在滹沱河中游地区并无水道与北面的泒水相通。这次司马懿远道出征,考量到运粮的需要,下令在该地开凿了一条大致呈南北走向的短途运河,用以沟通滹沱河与泒水。因该渠位于滹沱河畔的鲁口城,故世称鲁口渠。
由于郦道元所著《水经注》一书,其中滹沱河与泒水两篇文献资料早已佚失,今本《水经注》中没有收录这两条河流的篇章,因此有关鲁口渠的情况也未见只字记载。幸好唐代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十七《河北道二·饶阳》条下有记载云:(www.xing528.com)
州里城,晋鲁口城也。公孙渊叛,司马宣王征之,凿滹沱河入泒水以运粮,因筑此城。盖滹沱有鲁沱之名,因号鲁口。
北宋《太平寰宇记》卷六十三《深州·饶阳县》条下和清代《读史方舆纪要》卷十四《直隶五·饶阳县·鲁口城》条下也有类似的记载。
当年司马懿开凿鲁口渠的目的,是为了远征辽东运兵运粮的需要,但开通以后实际上所起到的交通作用,却大大地超过了开凿的初衷。这是因为:建安年间曹操开通利漕渠后,使白沟与漳水相通。魏明帝太和年间白马王曹彪开通白马渠后,又使漳水与滹沱河相通。到了魏明帝景初年间司马懿开通鲁口渠后,又使滹沱河与泒水相通。这样,从中原黄河出发,经白沟、漳水、滹沱河可到达泒水,再顺流而下可达泒河尾(今天津市),溯笥沟、潞河(沽河的下游)可达蓟城(今北京市)。或自泒河尾(今天津市)沿曹操开通的泉州渠、新河运河到达辽西郡。这是一条纵贯冀中平原的水上运道,它的开辟成功,对后世中原地区和河北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