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文帝黄初七年(226年),楚王曹彪(文帝曹丕之弟,195~251年在世)自寿春迁封白马县(故址在今河南省滑县东),世称白马王。传说曹彪曾在冀州的饶阳、武强地区开凿过一条沟通滹沱河与漳水的运河,后人称它为白马渠(也称白马河、白马沟)。据《水经注》卷十《浊漳水》“又东过阜城县北,又东北至昌亭,与滹沱河会”条下注释云:
漳水又东北迳武邑郡南,又东迳武强县北,又东北迳武隧县故城南……白马河注之,水上承滹沱,东迳乐乡县北、饶阳县南,又东南迳武邑郡北,而东入衡水,谓之交津口。
上引记载中所说的衡漳即漳水,“衡”是横的意思,古代冀州县境内的漳水自西向东流,故别称漳水为衡漳。而白马渠是一条大致呈南北向、连接滹沱河与漳水的小运河,它的南口称为交津口,在武邑郡境内北部的漳水上,其所在位置大约在今河北省武强县境内的西南部。(笔者按:武强县始设于西晋时代,三国时尚不存在武强县之名,上引《水经注》记载中的武强县,是《水经注》作者郦道元所在北魏时代武强县的地理位置,位于漳水之南)。白马渠的北口,在饶阳县(今河北省饶阳县东北)西南的滹沱河上。
滹沱河与漳水,都是当时河北地区自西向东流的大河,它们彼此相邻而不相通。白马渠的开凿,使这两条大河之间得以沟通,因此白马渠在当时所起到的交通作用很大,地位也很重要。除此之外,还对当时滹沱河进行分流,以减轻其在平原地区乱流和泛滥,也起到了积极作用。滹沱河是一条泥沙含量很大的河流,当其流入河北平原后,由于流速骤减,泥沙沉淀淤积,常常引起河流改道或泛滥乱流。使滹沱河的部分水流得以改道流向漳水,大大缓解了滹沱河水乱流泛滥的局面。时间一久,白马渠运河也就变成滹沱河流程中的一个河段。而滹沱河与漳水合流一段路程后,又分道扬镳,各自东流入海。
由于白马渠运河在历史上存在的时间不长,因此历史文献对它的记载也较少,除了《水经注》以外,还见于《太平寰宇记》《读史方舆纪要》等书。《太平寰宇记》卷六十三《深州·饶阳县》条下有记载云:
故白马渠在县南,一名黄河,今名白马沟,上承滹沱河,东流入下博界,故《水经注》云:滹沱又东,白马渠出。李公渚《赵记》云:此白马渠魏白马王彪所凿,俗谓之黄河。(www.xing528.com)
又,《太平寰宇记》卷六十三《下博县》条下云:
白马故沟,《隋图经》云:魏白马王彪凿。
以上《太平寰宇记》所引李公渚《赵记》和官方编纂的《隋图经》,都说白马渠是白马王曹彪所开。但是也有人对此说法表示怀疑,认为从曹彪迁封白马王及其一生经历来看,不太可能在饶阳、武强一带开凿运河,因而这种传说可能是出于后人的附会。那么,白马王曹彪究竟是否开凿过这条运河呢?只能从其他的历史文献找答案。据《读史方舆纪要》卷十四《直隶·深州·白马沟》条的记载:
在州东三十里,三国魏主曹丕之弟白马王曹彪牧冀州,引滹沱河入于清漳,以溉高昂之田,境内利之,名白马河。《水经注》所云:白马河经乐乡县北、饶阳县南,东入衡漳者也。今废。
由此可知,曹彪在迁封白马王之后,曾一度担任过冀州牧。考饶阳县早在西汉时已设置,而武强县虽然迟至西晋时才设置,但白马运河所在的这两县地域,三国时期均在冀州境内。笔者认为,曹彪既为冀州牧,为改善自己管辖地区内的灌溉和运输环境,发动民众开凿了这条白马渠运河,是完全没有可怀疑之处的,应是历史事实而并非属于后人的附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