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召陵讨虏渠-河南郾城县-中国运河发源地

召陵讨虏渠-河南郾城县-中国运河发源地

时间:2023-1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据《三国志》卷二《文帝纪》记载:三月,行幸召陵,通讨虏渠。该书卷四十七“河南二·郾城县·讨虏渠”条下说:在县东五十里。这就是水的起点,与上述讨虏渠的起点完全吻合的。在开挖前,魏文帝曾亲自前往讨虏渠所在地召陵一带进行观察,并决定该渠的选址,充分表明曹魏政权最高决策层对这条运河的重视。后来,这条讨虏渠在他的继任者对吴作战中曾起到了应有的作用。

召陵讨虏渠-河南郾城县-中国运河发源地

黄初六年(225年)三月,魏文帝曹丕亲赴前线(今河南南部)视察,并下令在召陵地区开挖一条运渠,用于运输军粮,取名讨虏渠。据《三国志》卷二《文帝纪》记载:

三月,行幸召陵,通讨虏渠。

三国时代的召陵,在今河南省郾城县东20千米处。对于此事,《读史方舆纪要》的记载较为详细。该书卷四十七“河南二·郾城县·讨虏渠”条下说:

在县东五十里。曹魏黄初六年幸召陵,通讨虏渠,谋伐吴也。(www.xing528.com)

三国时代的郾城县,在今河南省漯河堰城区西南,漯河市之西,位于汝水南岸。由此可知,讨虏渠的起点在堰城县的汝水,而其终点,文献未见记载。或谓《水经注》中提到的水就是讨虏渠。已故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史念海先生也认为“这样的说法是可信的”。因此只要知道水的起讫点,也就知道了讨虏渠的起讫点。据《水经注》卷三十一《水》记载:“汝水于奇雒城西,别东派,时人谓之大水。”奇雒城在今郾城区东南。意思是说,汝水流至今郾城区东南处,分流出一股水,称为大水。这就是水的起点,与上述讨虏渠的起点完全吻合的。又据《水经注》卷二十二《颍水》记载:“水于乐嘉县入颍。”乐嘉县是王莽时期对博阳县的改称。而博阳县的治所在今河南省商水县东南。这就是水的终点。由此可知,水是连接汝水与颍水的一条水道,其与汝水的结点(即起点)在今河南省郾城区东南的汝水上;其与颍水的结点(即终点)在今河南省商水县东南的颍水上。这也就是讨虏渠的起讫点。看来,讨虏渠实际上是在自然河流水(当时可能已淤塞或干涸)的基础上疏浚整治而成的。

那么曹丕为什么要选择在水所在的地方开通运河呢?这是与曹魏的战略方针和当时魏、吴之间的战争形势有着密切关系的。我们知道,魏文帝曹丕执政以后,为了实现先灭吴、再灭蜀,统一全国大业的战略目标,曾多次对吴用兵,其中包括几次亲征。吴国综合国力虽不如曹魏,但有长江天堑,加上其水军力量远远超过曹魏,因此魏军每次南征,都未能速战速胜、速胜速决,而是两军对阵、互有胜负,最后魏军或因徒耗时日,或因粮草不济,无功而返。曹丕为吸取过去的经验教训,决定在下一次出征之前,多积粮草,广开运道,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开通讨虏渠就是南征备战的重要事项之一。因为当时对吴用兵的主战场在淮南地区,而南阳一带是主要产粮区,一旦拉开战幕,就需要将南阳地区所产粮食通过水路及时东运至江淮地区。原来,南阳地区有一条沘水(即今唐河),与汝水中游两条支流水和水都相通(详见本书第六章第二节),而汝水与颍水虽然相邻并同为淮河支流,但在中、上游处并不相通,当时决定开挖讨虏渠的目的,就是使汝、颍两水在中游处相通。在开挖前,魏文帝曾亲自前往讨虏渠所在地召陵一带进行观察,并决定该渠的选址,充分表明曹魏政权最高决策层对这条运河的重视。讨虏渠开通后,南阳地区的粮食就可从沘水通过水或水到达汝水,再从汝水通过讨虏渠到达颍水,然后由颍水顺流而下到达淮南军事重镇寿春(今安徽寿县),再从寿春转运至淮南郡的合肥和庐江郡的庐江一带前线。以上就是魏文帝曹丕决定要在水所在之处开通讨虏渠的原因。

魏文帝曹丕对吴作战的部署可谓煞费苦心和周到缜密,可惜天不假年,第二年(黄初七年,226年)年龄刚满40岁、在位仅7年就带着遗憾而去世了。后来,这条讨虏渠在他的继任者对吴作战中曾起到了应有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