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运河三千年:曹操利漕渠开通

中国运河三千年:曹操利漕渠开通

时间:2023-1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此,我们得知曹操开凿的这条运河名叫利漕渠,其与漳水相通的西口在斥漳县境内。(三)利漕渠及白沟的开通与邺城的繁荣利漕渠虽然是一条短途运河,但它的开凿成功在交通上具有重要意义:一是,得以引漳水注入白沟。之所以称为利漕渠,就是因它有利于漕运而得名。

中国运河三千年:曹操利漕渠开通

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受封魏公,不久又晋位魏王。于是选定邺城为王都,并在邺城建立魏的社稷宗庙(曹丕洛阳称帝后,定邺城为北都)。这时,曹操已经统一了黄河流域及整个北方,因此又以邺城为其武装力量的大本营,实现其统一全国的抱负。

(一)邺都的地理环境与开渠背景

邺城,始建于公元前7世纪春秋齐桓公时期,坐落在浊、清两条漳水汇合处以东的漳水南岸,因后来漳水的流经路线发生变迁,改道折向南流,故现存邺城遗址位于漳水之北,即在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南的邺镇。由于邺城所在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可以北控河北平原,南制中原地区,故一向是政治军事必争之地。战国时期魏文侯曾作为都城,在不相信迷信的西门豹任邺令时,果敢地破除了“河伯娶妇”的陋俗,并在漳水两岸开凿十二条灌溉水渠,使邺城一带成为土地肥沃、物产丰盛、农业经济发达之区。两汉时期为魏郡治所。东汉末年,则进一步成为冀州郡治,是袁绍父子的根据地

曹操消灭袁氏集团后,遂将当时实际上的政治中心从许昌移至邺城(许昌是汉献帝所在的都城,但汉献帝是曹操操纵下的傀儡,毫无权力,故只是名义上的政治中心),在邺城旧址基础上进行大规模的城市改建和扩建,建造了新的城池、宫殿、街道坊里和著名的铜雀、金虎、冰井三座高台,使其成为当时北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曹操还特别重视邺城对外水路交通建设,当时邺城北面有漳水过境,邺城南面则有洹水和白沟过境,洹水还有支流直通城内。据《水经注·洹水》记载:

洹水出山,东迳殷墟北……洹水又东,枝津出焉,东北流迳邺城南,谓之新河。又东,分为二水,一水北迳东明观下……又北迳建春门,石梁不高大……其水西迳魏武玄武故苑。苑旧有玄武池,以肄舟楫……其水西流注于漳。

又据《读史方舆纪要》卷四十九《临漳县·邺城》条云:邺城旧有七门,建春门为邺城东门。又《临漳县·东明观》条云:“东明观位于邺城东城上,为十六国时后赵石虎所立。”

以上是北魏时代郦道元笔下邺城的景象。建春门、东明观都是后世的建筑物,唯有玄武池是曹操用于操练水军的场所,所以说是“玄武故池”。

从郦道元对邺城周围水道分布的描述,可知洹水自西向东流至邺城附近时分出一水,此水向东北流经邺城南,称为新河。新河向东流又分为二水,其中一水向北经东明观并从建春门入城,穿城向西,经玄武苑和玄武池后,注入漳水。

洹水即今卫河支流安阳河,发源于河南林县以西太行山。上面提到的新河,是一条作用很大的水道,它不仅将洹水引入邺城,改善了城内供水状况,又为位于邺城西郊的玄武池提供了水源,而且还使洹水与漳水相沟通,改善了邺城周围的水运环境。对于这条新河,郦道元在《水经注·洹水》中只作了直观的描述,没有说明是人工运河还是自然河流。但从“新河”之名的称呼以及它的流向和所起的连贯作用来看,很可能是曹操在经营邺都时,有计划开凿的一条人工运河。此外,当年曹操营建邺都最重要的工程设施,当数为了改善邺城与外界的交通联系,而开辟的由邺城通向白沟的利漕渠运河。

(二)利漕渠的地理位置

九年前开通的白沟运河,由于所引入的淇水和在半途注入的洹水,都因水量有限而使该运河时通时阻,尤其是在邺城成为魏王都后,已经不能满足日益繁忙的漕运需要,而邺城所依傍的漳水,虽与白沟相近但不相通,更是大大限制了邺城对外辐射、控制的作用。为使邺城的交通环境得到根本改观,曹操曾下令开凿一条西起漳水东至白沟的运河。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记载:(www.xing528.com)

九月,作金虎台。凿渠引漳水入白沟,以通河。

这条记载过于简略,连所开凿的运河名称和地理位置都没有交待清楚。幸好《水经注·浊漳水》在“又东北过斥漳县南”条下有如下注释:

汉献帝建安十八年(注:213年),魏太祖凿渠,引漳水东入清、洹以通河漕,名曰利漕渠。

由此,我们得知曹操开凿的这条运河名叫利漕渠,其与漳水相通的西口在斥漳县境内。斥漳县,西汉时设置,治所在今河北省曲周县东南的褚庄。而所谓“引漳水东入清、洹”,清是指清水,洹是指洹水,都是白沟的上源,与白沟会合后,就互相通称,因此清、洹实际上就是指白沟。现在的问题是,利漕渠的西口所在位置已经知道了,但与白沟相交的东口所在位置在何处?答案还是在《水经注》中找。《水经注·淇水》记载:“白沟又东北经罗勒城东,又东北,浊漳水注之,谓之利漕口。自下,清、漳、白沟、淇河,咸得通称也。”而罗勒城的地理位置,据杨守敬《水经注图》[15]所标示,在馆陶县(今河北省馆陶县)之西南。就是说,利漕渠通向白沟的东口(利漕口),是在今河北省馆陶县境内。从而得知,利漕渠的地理位置是在当时邺城的东北方(见图8-1)。

(三)利漕渠及白沟的开通与邺城的繁荣

利漕渠虽然是一条短途运河,但它的开凿成功在交通上具有重要意义:一是,得以引漳水注入白沟。漳水上游是由浊漳水和清漳水合流而成。浊、清两漳水分别发源于今山西省长子县西与和顺县北,自西北向东南穿越太行山后流经邺城北郊,是一条水量比淇水、洹水要大得多的大河流,这就可使白沟保持足够的通航水位。特别是它沟通了漳水和白沟后,可使清水、淇水、洹水、漳水等都汇集于白沟而连成水网,使白沟成为南通黄河流域而达江淮,北通海河流域而达幽燕的水运交通要道,并为后来隋代开凿南北大运河中的永济渠奠定了基础。二是,极大地改善了邺城通向四周的水运交通条件,来自南北各地的漕运船队,可以方便地由白沟通过利漕渠进入漳水并直达邺都城下,这对邺城当时以及后来的经济、文化发展起到了十分有利的促进作用。之所以称为利漕渠,就是因它有利于漕运而得名。

历史的发展证实了这一点,在白沟和利漕渠开通以前,邺城虽然为冀州的治所,也不失为土地肥沃、农业发达地区。但它地处太行山麓、黄淮海平原的边缘,对外交通方面除了陆路畅通骡马、大车外,水路交通并不方便。而大量的农产品交流和物资运输则主要依靠水运来完成,因为水运的运量大、成本低,自白沟和利漕渠相继开通后,邺城的水运条件大为改善,黄河流域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技术以及先进的文化和知识,也随着交通的畅达而陆续传入邺城一带,各方人口和货物均大量汇集于此,使邺城成为三国时代以及两晋北朝时期长达数百年内,中原地区最为繁荣、富庶的都市之一。对此,左思《魏都赋》有生动的描述:“山林幽映,川泽回缭”,说的是邺城地理环境的优美;“黝黝桑柘,油油麻竚……姜芋充芪,桃李荫翳”,说的是邺城一带土地肥沃,农产丰饶;“百隧毂击,连轸万贯,凭轼捶马,袖幕纷半”,说的是邺城街头车水马龙,热闹非凡;“质刘平而交易,刀布贸而无算”,说的是邺城商业繁荣,百姓富庶。[16]

南北朝时期的许多王朝,如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等都先后建都于邺城。北魏孝文帝时曾占卜迁都,御史崔光曾对邺城的地理环境评价说:“邺城平原千里,漕运四通,有西门(豹)、吴起旧迹,可以富饶,在德不在险,请都之”[17]。后来,北魏分裂成东魏和西魏,东魏选定邺城为都城,对邺城再一次地进行大规模营建。为了要在邺城之南建造新的宫城和宫殿,从洛阳皇宫拆下了大量木料和建筑设备,装满了长长的船队,取道黄河、白沟、利漕渠和漳水,浩浩荡荡地从洛阳运抵邺城,成为我国古代水运史上的一桩趣闻

从曹操建都邺城开始,经北朝的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等朝代,均以邺城为都城,前后长达370多年。但遗憾的是,因白沟、利漕渠等运河的开通,而迅速繁荣起来并成为北方六朝古都的邺城,至南北朝时期的北周大象二年(580年),当时刚刚取代北周称帝的杨坚(即后来的隋文帝),派遣韦孝宽率军讨伐反对他称帝的相州都管尉迟迥时,“尽毁邺城及邑居”,就是说,人为地将邺城夷为平地。从此,经济繁荣、人烟会聚,曾作为六朝古都的邺城,一蹶不振,失去了它原有的历史地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