睢阳渠是运河的名称。该运河实际上是由整治睢水而成的运道,整治时间是在曹操与袁绍进行官渡大战之后。
(一)睢阳渠整治的形势背景
袁绍是当时最大的军阀。他出身于四世三公的大官僚世家,门生故吏遍天下,凭着他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号召力,在当初关东诸侯联盟讨伐董卓时,被推举为盟主,就连曹操也受他的节制和指挥。后来他陆续占有冀、幽、青、并四州(相当于今河北、山西、山东北部和河南黄河以北地区)的地盘,可谓地广粮足、兵多将众,是当时北方最大的割据势力。而曹操当时仅占有兖、豫两州(今山东省西南部和河南省东南部)的部分地区,实力与袁绍相比,相差悬殊。双方都怀着搞垮对方、独霸天下的野心。
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年),袁绍率军十余万军队和颜良、文丑等大将,南下进驻黎阳(今河南省浚县东北),企图直捣曹操控制的都城许昌。曹操率二万兵力北上迎战,两军相遇于官渡。官渡是当时黄河的一个渡口,位于今河南省郑州市所辖中牟县城东北的黄河南岸,距许昌约一百五十里,是当时都城许昌的北大门。它北临黄河,西通洛阳和关中,东接开封和两淮地区,是水陆交通要道,也是兵家必争之地。当时官渡大战的主战场在今官渡桥村一带,方圆达数十里。
当时曹操由于兵力和粮草均处于劣势,因此在战略上采取积极防御和后发制人的对策。袁绍是个任人唯亲而又优柔寡断之人,拥有优势兵力和物力也不会利用。双方是深沟高垒对峙了数月之久。曹军因粮食不济而产生厌战情绪,当时曹操也有退兵的想法,他写信给留守许昌的谋士荀彧征求意见。荀彧回信说:“今军食虽少,未若楚汉在荥阳、成皋间也。是时,刘、项莫肯先退,先退者势屈也。公(注:指曹操)以十分居一之众,画地而守之,扼其喉而不得进,已半年矣。情见势竭,必将有变,此用奇之时,不可失也”[2]。曹操听从荀彧的意见,打消了退兵的念头,决心坚持到底。他不断地对袁军采用声东击西的战术,并及时利用袁军的轻敌思想和内部的不团结,多次出奇兵袭击袁军的后方,接连斩杀袁军大将颜良和文丑,夺取和焚毁袁军大批粮食。袁军大乱,内部分裂,兵无斗志,除一部分投降曹操外,被歼者达七万余人[3]。袁绍父子仅率八百余骑残兵,狼狈逃回邺城。历时二年有余的官渡大战,终于以曹胜袁败的结局,成为中国历史上一次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而载入史册。
建安七年(202年)春,曹操为彻底击败袁绍,再次进军官渡。官渡在当年是曹、袁两军的对峙和决战场所,如今则已成为曹军大本营的驻地和北渡黄河的前进基地。曹操是个善于用兵的人,深知战争中粮草的重要性,特别是为了吸取结束不久的官渡大战中,因前线严重缺粮而处于岌岌可危处境的教训,为在这次北上消灭袁氏势力的战争中,能及时将淮河流域地区生产的大批粮食,源源不断运输到前沿大本营所在的官渡,因此当他从自己的家乡谯县(今安徽亳州)出发,进军到达浚仪(今河南省开封市)后,立即动员军民,整治了用以运粮的睢阳渠。
(二)睢阳渠整治的工程内容
关于如何整治睢阳渠的问题,《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有如下记载:
建安七年春正月,公(注:指曹操)军谯……遂至浚仪,治睢阳渠,遣使以太牢祀桥玄。进军官渡。
我国史书中有关工程内容的记载,往往非常简略,这里仅有“遂至浚仪,治睢阳渠”八个字。因此要了解有关睢阳渠的情况,只能借助于后世学者的研究成果和有关注释。据《资治通鉴》卷六十四·建安七年“治睢阳渠”下胡三省注云:(www.xing528.com)
浚仪县属陈留郡,睢水于此县首受浪荡渠(注:即鸿沟)水,东过睢阳县(注:今河南省商丘市),故谓之睢阳渠。
由此可知,睢阳渠得名于睢水岸边的睢阳县,且与睢水有关。睢水是一条古河道,位于汴渠之南,涡水之北,它起自浚仪县东南之浪荡渠,流向东南,经杞县、宁陵、睢阳、夏邑等县,至下相县(今江苏省宿迁市西南)东南注入泗水,为古鸿沟水系中的支流之一,至隋唐时代已经湮废不存在。但在两汉三国时代,睢水是中原通往东南沿海地区的重要水道,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事件发生在睢水,如楚汉战争时期,项羽曾在睢水一带大败刘邦,“杀汉卒十余万人,汉卒皆南走山,楚又追击至灵璧东睢水上,汉军却为楚所挤,多杀汉卒十余万人皆入睢水,睢水为之不流”[4]。又据唐代司马贞《史记索隐·高祖纪》引晋司空张华云:
一渠东流经浚仪,是始皇所凿,引河灌大梁,谓之鸿沟;一渠东至阳武南,为官渡水。《北征记》云:“中牟台下临汴水,是为官渡水也。”
可见,官渡水也是古鸿沟水系的组成者之一,就是从荥阳西来的鸿沟水,流经中牟县官渡地区的一段水道。
当年曹操从他的家乡谯县出发,进军官渡,并将积屯在家乡一带的大批粮食运往官渡,最有利的运输途径就是溯睢水而上,即可直达官渡的北伐大本营。因此,他下令整治的睢阳渠,实际上就是东起睢阳、西至浚仪之间的一段睢水,再加上浚仪以西至官渡之间的一段官渡水。也就是说,所谓睢阳渠,是西起官渡、东至睢阳之间的一段水道。估计三国时代这一段水道已淤浅不能行驶运粮船队,迫使曹操在准备渡黄河北伐以前,急匆匆地下令进行整治。
就整治内容而言,当可分为东、西两段。东段即为睢阳至浚仪之间的一段睢水(见图8-1),工程量估计不大;西段即为浚仪至官渡之间的一段官渡水,由于官渡水的水量比睢水大,而且里程比东段短得多,工程内容至多也是疏浚而已,工程量更是不会大。总之,治睢阳渠的工程内容,只是对原有的自然河道进行一些疏浚等治理工作,并不是在平地上开凿一条新的水道,所以《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有关睢阳渠的记载,写的是“治睢阳渠”,而不是“凿”或“穿”。所谓“治睢阳渠”,说白了就是《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对曹操整治睢水和官渡水进行拓宽浚深的工程,给予一个新名称而已。因为当年曹操整治睢阳渠,是在北伐前夕的进军途中仓促地进行的,时间紧迫,不可能也来不及开凿一条新运河用于运粮,只能对现成水道进行一番整治工作以应急需。
图8-1 曹操所开六条运河分布图[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