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运河三千年:鉴湖工程及功用简介

中国运河三千年:鉴湖工程及功用简介

时间:2023-1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鉴湖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水利工程,由当时的会稽太守马臻主持建成。因其湖长一百三十里,而宽仅五里,呈狭长形,称其为长湖,名副其实。这条运河在鉴湖出现前已经湮废,其故道也被淹没在鉴湖中。鉴湖虽然是一个人工湖泊,但其形状狭长,东西向的水上距离长一百三十里,而且东通曹娥江,西通浦阳江,因此完全可以认为它是一条宽阔的、横贯于山会平原的运河。

中国运河三千年:鉴湖工程及功用简介

东汉顺帝永和五年(140年),在会稽山北麓出现了一泓漪涟荡漾的水波,这就是刚建成的镜湖。后来通称为鉴湖,镜、鉴读音相近,意义相同,可能是取其水清可照而名之。鉴湖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水利工程,由当时的会稽太守马臻主持建成。据南北朝刘宋时期人孔灵符所撰《会稽记》一书记载:

顺帝永和五年,马臻为太守,创立镜湖,在会稽、山阴两县界,筑塘蓄水,水高田丈余,田又高海丈余。若水少则泄湖灌田,如水多则闭湖泄田中水入海。浙以无凶年。其堤塘周围三百一十里,溉田九千余顷。[49]

马臻是会稽郡山阴县人,对自己家乡长期以来遭受水旱灾害的困扰,深感不安,备加关注,决心在任期间要解除家乡民众饱受灾害之苦。他在深入实地勘察山水形势的基础上,深知要治理好当地的水旱灾害,必须将坐落在会稽山北麓的小湖泊群,改造成一个能够容纳更多山水的大湖泊,并配备必要的工程设施。这样,山洪来时就可积蓄大量洪水,减少下泄,防止或减轻对农田庄稼的危害;而干旱时又有大量的湖水下放灌田,做到水旱无虞。巧妙的是,鉴湖并非开挖大量土方而成,因开挖土方,费力、费钱又费时,而是利用当地的地形,在湖泊群下方修筑一道长堤,长一百二三十里,由长堤和山坡围成一周长三百十里的大圈,这个大圈就是鉴湖的范围。在每条溪涧与长堤相交处,设置可以启闭的水门。关闭水门,接纳各条溪涧的来水,使原有的许多小湖泊和大片山麓土地都淹没其中,从而形成了一个偌大的鉴湖。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九十二会稽县鉴湖条云:“周三百五十八里,尽纳环山三十六源之水,潴以溉田至九千余顷。”关于鉴湖的周长,各种文献记载不一致。孔灵符《会稽记》说的与《水经注》不一样,而《水经注》说的与《读史方舆纪要》也不一致。一般而言,在宋以前《会稽记》《通典·州郡·越州》《元和郡县图志·会稽县镜湖》等文献记载都说鉴湖的周长为三百十里。自宋以后的文献记载,如北宋曾巩《序越州鉴湖图》,南宋王十朋《鉴湖说》,以及清代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等,都是一个口径,即周长三百五十八里。关于水门,据《水经注·浙水》记载:“浙江又东北,得长湖口,湖广五里,东西百三十里,沿湖开水门六十九所,下溉田万顷。”所说的长湖,即鉴湖。因其湖长一百三十里,而宽仅五里,呈狭长形,称其为长湖,名副其实。鉴湖设有六十九座水门,应该说这是南北朝北魏时代鉴湖工程设施的情况,可能是从鉴湖建成后至北魏300多年中陆续增设的结果。水门的类型除通向田间的灌溉道水门外,还有通向海湾(杭州湾)的泄洪道水门。据曾巩《序越州鉴湖图》记载:

盖因三江之上、两山之间疏为二门,以时视田中之水,小溢则纵其一,大溢尽纵之,使入三江口。(www.xing528.com)

所说“疏为二门”应是指泄洪道水门。三江口是曹娥江、浦阳江在钱塘江的注入口,在杭州湾南岸处。这种由鉴湖直通杭州湾的泄洪设施,在鉴湖建成时就设有,还是为后来所增设,已难确定。不过从《会稽记》:“浙以无凶年”的记载来看,鉴湖早就设置了泄洪设施(包括泄洪道和泄洪水门)。因为每当汛期山洪暴发、鉴湖水满为患时,只有在具备泄洪设施的前提下,湖中洪水才能直接泄入杭州湾而不致殃及农田,从而实现“无凶年”。换句话说,如果当初鉴湖仅有灌溉设施而无泄洪设施,那就无法实现“浙以无凶年”。

鉴湖作为一项古代水利工程,在东汉后期的时代背景下,应该说是很先进的。它不仅能容纳大量的山洪,而且具有灌溉设施和泄洪设施,可以控制和调节水量,加上当地是台阶式地形,而鉴湖本身又处于高屋建瓯的有利位置,即“水高田丈余,田又高海丈余。”因此无论是灌溉或泄洪,都可以自流形式来完成。每当干旱季节农田需水时,只要打开通向田间的水门,湖水就会下流灌溉农田;每当雨季田中多水时,只要打开田边水门,田间多余的水就会下流杭州湾;如遇山洪暴发,只要关闭鉴湖通向农田的水门,鉴湖就会大量蓄水,以备田间需水时进行灌溉之用,当鉴湖到达容纳不下时,则打开湖堤的泄洪水门,洪水就会从泄洪沟道直接泄入杭州湾。

如上所述,鉴湖的建成具有多方面的积极作用,不仅解除了山会平原一带长期存在的水旱灾害,使当地农田得到有效灌溉,而且为会稽地区以后一千年间[50]的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还有利于这一地区水上交通运输的发展。这里原来的地理环境特点是,南北方向河道很多,而东西方向河道缺乏,水运交通十分不便。为此,春秋时代的越国曾在这里开凿过一条东西向的运河——山阴古水道。这条运河在鉴湖出现前已经湮废,其故道也被淹没在鉴湖中。因此,亟须有一条新的东西向水道承担起运输任务。鉴湖虽然是一个人工湖泊,但其形状狭长,东西向的水上距离长一百三十里,而且东通曹娥江,西通浦阳江,因此完全可以认为它是一条宽阔的、横贯于山会平原的运河。加上会稽郡的首府会稽县和山阴县位于鉴湖北岸的中央,从会稽县向东至曹娥江或向西至浦阳江都离不开鉴湖。这样,鉴湖无疑成为东西方向的水运要道。流行在当地的一首棹歌:“蒲赢所萃兮雁鹜群翔,朝有行舻兮暮有归艎。”生动反映了历史上舟船繁忙地航行于鉴湖中的情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