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虞诩疏治嘉陵江及西汉水

虞诩疏治嘉陵江及西汉水

时间:2023-1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身为武都郡太守的虞诩,决心要将这条有害的西汉水,改造成为有益的水上运道。[47]从上述两条文献记载可知,当时虞诩率领官吏、兵卒,巡行于今嘉陵江上游西汉水的陡峭峡谷间,砍除生长在河流两岸的杂乱树木和爆破、清除密布在河流中的礁石,使水流畅通,形成可以通行舟楫的运道。以上列举的米、盐价格具体数字对比,有力地证明虞诩开辟西汉水运道后,确实取得了显著效果。

虞诩疏治嘉陵江及西汉水

造成武都面貌落后、百姓贫困的因素很多,如地处穷乡僻壤,气候恶劣,生产技术落后,交通闭塞等。虞诩认为,交通闭塞是主要因素,因此必须首先着手解决。东汉时期武都郡的治所在下辨县(今甘肃省成县以西),在下辨县境内斜贯着一条名叫西汉水的河流,即今嘉陵江的上源之一,它流至沮县(今陕西省略阳县东)附近与北来的故道水会合而称嘉陵江。当时的西汉水,两岸杂树丛生,水中礁石密布,根本无法行舟;而且每当汛期,洪水泛滥成灾,常常淹没农田,冲毁房舍。身为武都郡太守的虞诩,决心要将这条有害的西汉水,改造成为有益的水上运道。据《汉书》卷八十八《虞诩传》记载:

诩乃自将吏士,案行川谷,由沮至下辩数十里,皆烧石剪木,开漕船道,以人僦直雇借佣者,于是水运通利,岁省四千余万。

晋代司马彪《续汉书》对此事也有类似的记载云:

下辨东三十余里有峡,中当泉水,生大石,障塞水流,每至春夏辄溢没秋稼,坏败营郭。诩乃使人烧石,以水灌之,石皆坼裂,因镌去石,遂无汜溺之患也。[47]

从上述两条文献记载可知,当时虞诩率领官吏、兵卒,巡行于今嘉陵江上游西汉水的陡峭峡谷间,砍除生长在河流两岸的杂乱树木和爆破、清除密布在河流中的礁石,使水流畅通,形成可以通行舟楫的运道。从而大大改善了从武都郡治下辨县至沮县的交通运输条件,使武都郡原来闭塞、落后的面貌得到了彻底改变。利用水运方式,比过去驴、马驮运方式运量大,也便捷得多,仅运费开支一项,每年节省四千余万文钱。因此,《后汉书·虞诩传》云:

诩始到郡,户裁盈万,及绥聚荒余,招还流散,二三年间遂增至四万余户。盐米丰贱,十倍于前。

司马彪《续汉书》也有记载云:

诩始到,谷石千,盐石八千,见户万三千。视事三岁,米石八十,盐石四百,流人还归,郡户数万。人足家给,一郡无事。(www.xing528.com)

这就是说,虞诩初到武都时,当地的米价每石一千五百文,盐价每石八千文,人口仅一万三千户。西汉水运道开通后,由于武都与外界的交通条件大为改善,运输费用大幅度降低,随之米价也每石降至八十文,盐价每石降至四百文。盐米的供应数量比过去增加了十倍多,而价格还不到过去的十分之一。因此流亡在外的老百姓纷纷返回武都,人口增至四万余户。家家户户达到自给自足,全郡百姓安居乐业,太平无事。

以上列举的米、盐价格具体数字对比,有力地证明虞诩开辟西汉水运道后,确实取得了显著效果。不仅改变了过去武都郡交通闭塞、经济落后、物价高昂的状况,而且还避免了过去经常发生水患而造成农田、房屋等损失,制止了人民外逃流亡的现象,为武都人民创造了良好的生活环境。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上列《后汉书·虞诩传》注引《续汉书》的一段话,在《水经注》卷二十《漾水》中也曾引用,引文云:

《续汉书》曰:虞诩为武都太守,下辨东三十余里有峡,峡中白水生大石,障塞水流,春夏辄溢,败坏城郭。诩使烧石以醯灌之,石皆碎裂,因镌去焉,遂无泛滥之害。

其中“以醯灌之”一句,与唐朝章怀太子注引的《后汉书》“以水灌之”一句,显然不同。一字之差,关系至为重大。

笔者按:《续汉书》为晋初司马彪所撰,共八十三卷,早已失传。因此引文中的这句话谁是谁非,无法核对原著来甄别,只能从引文的时间先后加以判断。由于郦道元注释《水经》是在北魏时代,比唐代的章怀太子注释《后汉书》要早得多,比较可靠,再考虑到“以醯灌之”的破岩技术在唐代已经广泛使用,如开元二十九年(741年),陕郡太守李齐物在黄河三门峡就曾采用“烧石沃醯而凿之”[48]的方法凿通了开元新河。因此可以认为,《水经注》引文所说的东汉时代虞诩在治理西汉水时使用“以醯灌之”的方法不仅可能,也比较合理。醯,现作酰,即现代的醋,是一种酸性液体,在古代早已食用。将醋浇灌在烧得灼热的岩石上,使之起化学反应,可以加速岩石的分解,再进行开凿就容易得多,这是符合现代科学原理的。东汉时,虞诩使用这种方法破岩无疑是我国工程史上爆破技术的一大进步。至于这种新的爆破技术是否为虞诩所发明或首先使用,则尚难下结论。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这一新技术的最早文字记载,就是见之于《水经注》所引司马彪的《续汉书》。仅凭这一点,足以说明《水经注》引文所具有的文献价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