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汉代黄河灾害状况及《瓠子歌》分析

汉代黄河灾害状况及《瓠子歌》分析

时间:2023-1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据《史记·河渠书》和《汉书·沟洫志》记载,武帝建元三年,黄河在平原郡发生泛滥。汉武帝亲作《瓠子歌》二首,分别记叙了黄河决口造成的巨大灾难和这次堵口工程的艰辛场面。但据《汉书·沟洫志》记载,在王延世金堤堵口成功后二年,黄河又在平原郡发生决口,殃及千乘、济南等郡。当时王莽得知黄河在魏郡决堤的消息大为吃惊,立即派人前往调查核实。

汉代黄河灾害状况及《瓠子歌》分析

据《史记·河渠书》和《汉书·沟洫志》记载,武帝建元三年(前138年),黄河在平原郡(今山东省平原县一带)发生泛滥。六年后的元光三年(前132年),黄河在瓠子(今河南省濮阳西南)决口,洪水向东南方向的巨野泽,并入泗夺淮,殃及十六个郡,灾情严重。汉武帝曾派大臣汲黯、郑当时率领十万人去堵塞决口,但堵而复决。当时的丞相田蚡,是汉武帝的国舅。因他的封地在鄃(今山东省平原县西南),黄河决口后改道流向东南,对他的封地有利。出于私心,竟置国家利益和百姓生命财产于不顾,借口“江河之决皆天事,未易以人力强塞,强塞之未必应天。而望气用数者亦以为然,是以久不复塞也”[31],反对堵塞决口,并利用职权竭力从中阻挠。不久,朝廷上下又忙于阻击北方匈奴入侵,军费开支庞大,国库告急,致使堵塞决口之事一拖再拖,而决口则日益扩大,造成持续达23年之久的洪水泛滥横流,百姓流离失所,怨声载道。为了安定民心,汉武帝不得不于元封二年(前109年),派遣大臣汲仁、将军郭昌率数万军民前去堵塞决口,还亲临现场督阵指挥,在黄河决口处沉下白马、玉璧祭祀河神,并下令凡将军以下的随从官员,都必须参加背运建材和施工劳动。由于决口已久,口门宽,跌塘深,堵口工程十分艰难。汉武帝亲作《瓠子歌》二首,分别记叙了黄河决口造成的巨大灾难和这次堵口工程的艰辛场面。当时堵口采用何种材料和方法,因文献记载过于简略,无法详知。但从《史记·河渠书》中“负薪填决河”“下淇园之竹以为楗”这两句话以及汉武帝《瓠子歌》中“搴长茭兮沉美玉,河伯许兮薪不属,薪不属兮卫人罪,烧萧条兮噫乎何以御水,颓林竹兮楗石菑!”[32]的内容含意来看,再联系到当时因工程需用大量竹子,砍光了位于百里之外、战国时代卫国名胜古迹“淇园”中竹子的情况,可以判断当时采用的堵口方法类似于后代的帚工。所谓帚,就是用梢芟、薪柴、芦苇等软料,夹以土、石,捆扎而成的水工建筑构件。用许多个帚连接而成进行护岸、堵口的工程谓之帚工。也就是说,当时先以粗大的竹子为桩,成排地打插在决口处的土中,再用树梢、柴草、芦苇等物制成“帚”,将帚充塞于竹桩间,最后填加石块泥土,予以堵塞。这次堵口工程经过日夜奋战,终于成功。为此,特在堵口现场修建了宣房宫以作纪念。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瓠子堵口”故事。当时史官司马迁也参加了堵口工程的劳动,深受感动,并启发他后来在撰写《史记》时,专门撰写了有关河渠、水利方面史事的《河渠书》,为后代纪传体史书树立了榜样。

瓠子堵口成功不久,黄河又在馆陶(今河北南部卫河以西一带)决口,河水向北冲出一条新河道,即屯氏河。屯氏河长一千五百里,宽度、深度与黄河主道相似,位于黄河主道之西,且与主道大致平行,至章武(今河北沧州东北)入海。汉元帝永光五年(前39年),黄河又在灵县鸣犊口(今山东省高唐县南)发生决口,河水流向改变,屯氏河因此断流而逐渐湮塞。汉成帝建始四年(前29年)和四年(公元前17年),黄河又分别发生决口和泛滥。尤其是建始四年(前29年)那一次,灾情十分严重。黄河在东郡金堤决口,淹没东郡、平原、千乘、济南四郡三十二县的大片土地,计农田十五万多顷,房屋近四万所,水深达三丈[33]。御史大夫尹忠因处置水灾不力,受到成帝的严词责备而自杀。成帝改派河堤谒者(官名,管理河川堤防事务)王延世前往出事地点堵口。王延世“以竹落长四丈,大九围,盛以小石,两船夹载而下之”[34]的方法,仅用了三十六天的时间就将决口堵住了。就是说,先用竹子编成长四丈、直径九围的大竹笼,内装石子,用船运至大决口处水面,再从两只船组成的工作台中间夹缝中,将竹笼一只只地垂直沉入水中,然后再填加土石,使决口闭塞。由于这次堵口工程的技术措施和施工方法比较有效,因此很顺利地将决口堵住,成为我国历史上继瓠子堵口之后又一起成功的著名堵口工程。汉成帝对此十分满意,特发诏书对王延世倍加表扬,说他办事有计划,完成任务快,又能节省工程费用和劳力,因此晋升他为光禄大夫,赐爵关内侯,赏黄金一百斤。

其实,用竹笼装石进行拦水的技术措施,四川都江堰工程早就使用。王延世是四川资中人,离都江堰不远,对都江堰工程中运用竹笼装石的技术措施当有所了解,他很可能是借鉴都江堰的经验的。但据《汉书·沟洫志》记载,在王延世金堤堵口成功后二年,黄河又在平原郡发生决口,殃及千乘、济南等郡。汉成帝派遣王延世单独去治理。这时有个名叫杜钦的朝官悄悄地对大将军王凤说:上次王延世堵口成功所采取的技术措施是丞相长史杨焉教他的,王延世的治水技术远不及杨焉,何况水情各不相同,不经过大家商议,而由他单独去治理,“如使不及今冬成,来春桃华水盛必羡溢,有填淤反壤之害。如此数郡种不得下,民人流散,盗贼将生,虽重诛延世无益于事”[35]。意思是说,如果不赶在今年冬季完成堵口,来年春水一涨必将泛滥,使好几个郡不能播种春耕,人民就会流离失所,盗贼蜂起,到那时就是把王延世治罪杀头也无济于事了。现且不谈杜钦妒忌王延世之事,在这里值得引起注意的是,他所说“如使不及今冬成,来春桃华水盛必羡溢,有填淤反壤之害”的话,足证早在西汉时代,人们已总结出进行堵口等工程施工,必须考虑到水文条件,选择干旱年份或低水位季节实施的宝贵经验。(www.xing528.com)

建始四年(前29年)王延世金堤堵口成功之事,着实使汉成帝高兴了一阵子,这从他当时发布的诏书中可以看出,除嘉奖王延世等有功人员外,还决定将“建始”的年号从翌年起改为“河平”,期望黄河从此可以太平无事。可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皇帝年号虽改成“河平”,而黄河却偏偏不太平。仅隔二年,即河平三年(前26年),黄河又在平原决口。再过9年,即鸿嘉四年(前17年),黄河在清河、信都、渤海三郡(今河北、山东交界一带)泛滥成灾,灾情严重程度不亚于建始四年(前29年)金堤决口的那次。

王莽篡位后的始建国三年(11年),黄河在魏郡(今河北省临漳县、大名县一带)决堤,不仅使清河郡以东数郡泛滥成灾,而且还造成黄河改道南移,改从千乘(今山东省高青县东北)入海。当时王莽得知黄河在魏郡决堤的消息大为吃惊,立即派人前往调查核实。原来,王莽的祖坟在魏郡城,生怕王氏祖坟受到威胁。调查后得知黄河决堤后水流向东,祖坟安然无恙,王莽也就不再把这次黄河决堤、泛滥达数郡的灾情放在心上了[36]。由于王莽对黄河决堤、泛滥没有采取措施,听之任之,致使河患灾情愈益严重。东汉建武十年(34年),阳武县令张汜鉴于黄河决堤已有多年,数十个县遭受泛滥一直没有得到治理,于是上书奏请光武皇帝赶紧派人修复河堤,以安百姓。光武帝准奏正预备派人修堤,不料此时浚仪县令乐俊也上书光武皇帝,说什么:水灾已闹了20多年,当初灾区人烟较多,尚且任其自然,现今灾区一带人烟稀少,不进行治理也无关系;再者,连年打仗,兵役繁重,国家又建立不久,如果再兴师动众地进行修堤治水,老百姓受不了,必定会产生怨恨情绪,对国家安定不利,所以还是冷静点好,到将来看情况再说吧!对于修堤治水本来就决心不大的光武皇帝,听了此人一番阿谀之言后,也就打消了准备派人修堤治水的念头了。[3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