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后汉书》卷三十一《郡国志》常山国·蒲吾县条下刘昭注引《古今注》曰:
永平十年,作常山滹沱蒲吾渠,通漕船也。
这条连通滹沱河的人工漕渠,既称为蒲吾渠,当在蒲吾县境内或流经该县境,再联系到西汉时所开的大白渠运河[18]其起始段也是在蒲吾县境内,并连通滹沱河的,因此古今一些学者认为蒲吾渠即大白渠。例如,清代的康基田说:
此漕自大白渠入绵曼水,自绵曼水转入汾水,以在羊肠仓也。通漕经上艾、汾阳之境,皆在太原属内。[19]
羊肠仓是汉代设置在边境前线的战备粮仓,位于太原郡汾阳故县(今山西省静乐县西北)境内的汾水旁。《水经注·汾水》云:“汉高帝十一年(注:前196年)封靳强为侯国,后立屯农,积粟在斯,谓之羊肠仓。山有羊肠阪,在晋阳西北,石瞪萦行,若羊肠焉,故仓阪取名矣。”上艾县位于绵曼水的上游,其治所在今山西省平定县。康基田的意思是说,东汉永平十年开通蒲吾渠,是为了将河北平原所生产的粮食和物资,通过大白渠、绵曼水再转入汾水,运至羊肠仓,以供军需。这条漕路中的绵曼水和汾水是自然河道,大白渠为人工运河。由此可知,康基田概念中的蒲吾渠,是东汉对西汉开凿的大白渠和自然河道绵曼水进行疏浚改造而组成的一条漕路。现代学者史念海先生也有类如的看法,他说:(www.xing528.com)
东汉的蒲吾渠就是西汉的大白渠,名称改了,实际上并没有变化,可能是多了疏浚的工夫。[20]
这条被称为蒲吾渠的漕路,其路线勘察设计相当科学合理,首先充分利用了自然河道绵曼水。绵曼水为滹沱河的支流,发源于上艾县(今山西省平定县)境内的绵山,上源称为泽发水[21],流向东北,穿越太行山,至井陉县折向北流,在蒲吾县(治所在今河北省平山县东南)境内注入滹沱河(注入口今已成为黄壁庄水库)。在汉代,绵曼水下游自井陉至蒲吾一段的两岸多冶铁工场,故后世称这一段绵曼水为冶河。这一地区的手工业相当发达,人口密集,流经其间的绵曼水下游河段也很畅通,承担着两岸冶铁工场的矿石原料和产品的运输任务。由于充分利用了绵曼水下游的河道,就可大大减少开凿运河时的劳累。其次,在绵曼水与汾水之间虽然隔着海河水系与黄河水系[22]的分水岭,但当时运河工程的规划设计人员巧妙地利用了汾水的一条支流洞过水(今称潇河),据《水经注》卷六《洞过水》条记载:“洞过水出沾县北山。”沾县(治所在今山西省昔阳县西南)在上艾县以南,洞过水自沾县向西北流至今寿阳县境时,折向西南流,至晋祠以南(今山西省清徐县境)注入汾水。至今寿阳县境内,洞过水与绵曼水的源头处相距较近,而这里正是太行山的一个隘口,地势较为平缓,便于开凿施工,绵曼水与汾水的人工连接河段就位于这个隘口处。因此康基田说:“自绵曼水转入汾水,通洞过也”[23]。东汉朝廷在开通蒲吾渠漕路后,满以为从此可以将河北平原生产的粮食、物资,循着大白渠、绵曼水,通过新开凿的连接河道转入汾水,再溯汾水向北,经太原至今静乐县境内的羊肠仓。然而,水道的接通并非等于航道的开通,这条路线规划虽然颇为科学合理的漕路,终因不能用于通航而前功尽弃。原来,绵曼水的中、上游河段流经太行山区,不仅河道弯曲狭窄,而且多顽石暗礁,险厄重重,航行艰难,当时虽然投入了大量的劳力进行施工改造,但是限于施工工具和技术水平,无法除去一路阻遏航行的顽石暗礁。加上人工开凿的连接河段,位于绵曼水与洞过水的上游分水岭处,地势较高,绵曼水与洞过水分向东西流,对于新开的连接河段无法引入水源,也不易保持水量,因此最后以失败而告终。为此,东汉朝廷不得不改弦易辙,另开漕路。
至于说蒲吾渠的路线勘察设计颇为科学合理,主要是指该渠道在穿越太行山时,选择了最为有利的地形条件,使渠道的比降达到最小程度。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建成的从河北正定通至山西太原的正太铁路,基本上就是循着东汉时代蒲吾渠的旧迹选线铺设的。当年蒲吾渠选线的科学合理性,于此可见一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