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运河:零陵、桂阳峤道的开辟

中国运河:零陵、桂阳峤道的开辟

时间:2023-1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弘奏开零陵桂阳峤道,于是夷通,至今遂为常路。因而大司农郑弘向朝廷建议开凿零陵桂阳峤道。若说,零陵桂阳峤道是从零陵县至桂阳县,那就更是不可思议了。笔者认为,阅读时应在零陵、桂阳两地名之间加上顿号,即“弘奏开零陵、桂阳峤道”是也。据此,桂阳峤道的北段,可能就是在卫飒开凿的峤道基础上,进行拓宽、改造而成。

中国运河:零陵、桂阳峤道的开辟

从秦末汉初开始,岭南地区为自封的南越王国所割据,南越王国与汉朝所封的长沙郡国相毗邻,双方边境冲突不断,对粮食、木材以及其他商品等出口严加限制,因此唯一沟通五岭南北的运道——灵渠,也因长期闲置而淤废。武帝时,虽然一举铲除了南越割据势力,使岭南地区重新纳入中国版图,并将秦朝所置岭南三郡扩大到九郡,其中交趾、九真、日南三郡伸展至今越南国境内。但是灵渠一直没有修复,至东汉光武帝建武十八年(42年),因交趾女子征侧反汉自立为王,朝廷派遣伏波将军马援率“长沙、桂阳、零陵、苍梧兵万余人讨之”[5]。因行军、运粮等需要,马援采取“开川浚济,水急曲行回,互用遏其冲节,节斗门以驻其势”[6],即疏浚水道、设立斗门以调节水量等工程措施,才使淤废已久的灵渠得以恢复通航。随着岭南国土面积的扩大和人口的增加,社会经济和海外贸易的发展,至东汉章帝年间,岭南地区的商品交易已相当兴盛,并成为当时中国与海外商品的集散地,因而向朝廷的贡物日益增多;再加上岭南与中原地区频繁的商品交流,在这种形势下,仅靠一条狭窄、坡陡、航行条件很差的灵渠,已远远不能适应客观形势的需要。如果沿着海岸向南航行虽然也可到达岭南,但会常常发生损失巨大的沉船事故。因此,在东汉一代,先后开辟了多条通向岭南的水陆联运峤道。据《汉书》卷六十三《郑弘传》记载云:

章帝建初八年,弘代郑众为大司农。旧,交趾七郡贡献转运皆从东冶,泛海而至,风波艰阻,沉溺相系。弘奏开零陵桂阳峤道,于是夷通,至今遂为常路。

所谓交趾七郡,系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派遣五路大军,一举铲除南越割据势力后设置,即:南海、合浦、苍梧、郁林、交趾、九真、日南。其地域范围相当于今广东、广西两省及越南北部和东部沿海地区。上列引文中的“东冶”,《汉书·地理志》称为冶县,属会稽郡,原为闽越地。《后汉书·郑弘传》唐李贤注引《太康地理志》云:“汉武帝名为东冶,后改为东侯官,今泉州闽县是。”即今福州市。

这条记载的意思是说,过去岭南七郡向朝廷进献的贡物,都从海路转运至中原,海上运输充满着风险,随时随地有翻船沉溺的可能。因而大司农郑弘向朝廷建议开凿零陵桂阳峤道。从此,岭南与中原之间有了较为平宽的通道,如今则已成为交通要道。

现在的问题是,郑弘建议开凿的零陵桂阳峤道,其所在地理位置和起讫点在何处?由于上述记载过于简略,加上古人行文又无标点,乍一看来这条峤道似乎位于零陵与桂阳之间,以致近、现代出版的一些有关论著,认为郑弘建议开凿的峤道是从零陵郡至桂阳郡,或是从零陵县至桂阳县。这种说法显然是望文生义而误会了。因为东汉时,零陵郡的治所在泉陵县(今湖南省永州市),桂阳郡的治所在郴县(今湖南省郴州市),两个郡邑都在岭北,试想开凿一条完全位于岭北并呈东西走向的峤道有何用处?何况这与郑弘为了解决岭南向中原运输贡物而建议开凿峤道的初衷也相悖。若说,零陵桂阳峤道是从零陵县至桂阳县,那就更是不可思议了。因为东汉时,零陵县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东北,接近五岭山脉的越城岭;桂阳县则在今广东省连州市,地处五岭山脉的骑田岭南麓。从零陵县到桂阳县所连成的路线,将是一条沿着五岭山脉自西北走向东南的峤道,而当地五岭山脉的山体则呈东北—西南走向,如果开凿的话,沿路需要斜穿许多高大山体,这样的峤道,既无法开凿,也无必要开凿。(www.xing528.com)

那么,应该怎样解读“零陵桂阳峤道”?笔者认为,阅读时应在零陵、桂阳两地名之间加上顿号(古代没有标点符号,地名与地名之间往往连写),即“弘奏开零陵、桂阳峤道”是也。就是说,当年郑弘建议开凿的峤道是两条,一条为零陵峤道,另一条为桂阳峤道。

零陵峤道位于零陵郡境内的湘桂走廊,湘桂走廊居都庞岭[7]与越城岭之间。五岭山脉的地形特点是岭谷相间,这里的谷地又受湘水上源海洋河和漓水上源大溶江的冲积,形成一片狭长平原,这就是湘桂走廊。湘桂走廊为灵渠所在地,在灵渠未开凿前,这里已是岭南、岭北交通往来的要隘,有古代有陆道相通。灵渠开通后又多了一条水运通道,但古陆道始终存在,因此所谓零陵峤道,实际是将湘桂走廊的古陆道进行拓宽、整修而成比较宽平、可通车马的陆道。零陵峤道自零陵郡治起,傍湘水而行经兴安县直达始安(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它的开通,弥补了灵渠水道的不足,分担了当时岭南地区向中原日益增多的货运量。

桂阳峤道位于桂阳郡治郴县与岭南桂阳县(今广东省连州市)之间。该峤道可分北、南两段,北段自郴县起沿耒水的支流郴水向南,再沿着山间的低谷平地越过骑田岭,经临武县境东部(即今湖南省宜章县,隋末始设置),至溱水(即今之武水)上游。骑田岭为五岭之一,山体破碎成块状,山间多谷地和隘口,加上地势平缓,因此一向是历史上南北交通的要道。汉武帝时,伏波将军路博多率军平定南越叛乱,“出桂阳,下湟水”,走的就是这条路线。东汉初,时任桂阳郡太守的卫飒,曾开凿过从郡治郴县至骑田岭以南溱水的峤道,再由溱水顺流而下至曲江县(今广东省韶关市)和浈阳县(今广东省英德市东南)。据此,桂阳峤道的北段,可能就是在卫飒开凿的峤道基础上,进行拓宽、改造而成。南段自溱水上游向西南方向延伸,并傍洭水的东源(洭水上游有东西两水源)而到达桂阳县(今广东省连州市),这一段峤道历史上是否早有古道存在不能排除,但也有可能是始建。总之_,由于岭北的郴县“北瞻衡岳之秀,南当五岭之冲,控引交广,屏蔽湖湘”[8];而岭南的桂阳县“北接九嶷,西通桂岭,控郴、永之噤喉,为广州之肩背”[9]。由这两县连成的桂阳峤道开通后,从岭北至岭南,再沿洭水顺流而下,可直达岭南首府番禺(今广州市),水陆联运,十分便捷,因此成为历代行军运粮和南北商品交流的要道。沿途还出现了一些水陆转运码头,如星子镇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