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岭山脉横亘于两粤之北,成为一道分隔南北的天然屏障。但由于“五岭皆越门”,因此自古以来这道天然屏障并非难以逾越,岭南岭北相通之处就是五岭所在的那些地势平缓的山坳、山陉或矮冈。唐代的杜佑说过:
自北徂南,入越之道必由岭峤。时有五处:塞上岭一也,今南康郡大庾岭是;骑田岭二也,今桂阳郡腊岭是;都庞岭三也,今江华郡永明岭是;甿渚岭四也,今江华界白芒岭是;越城岭五也,今始安郡北、零陵郡南临源岭是。[3]
所谓岭峤,当是指山脉中间那些地势平缓、可以穿越的低岭矮冈。杜佑列举的五岭,都属岭峤。说明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这五岭之间的谷地都是穿越五岭山脉的最佳途径。
在五岭山脉,岭峤不仅是陆上南北交通的必由之路,也是水上南北交通的必由之路。因为岭南地区和岭北地区有许多河流都发源于各个岭峤的南北两坡,而这些南北分流的河流(或其支流)的源头,往往只隔着一个低矮的分水岭。据《尔雅·释山》:“(山)陵绝水曰峤。”按此解释,五岭中的分水岭,多数可以理解为“峤”的。
与岭峤相关联的是峤水和峤道。关于峤水,目前三大权威辞书《辞源》《辞海》和《汉语大词典》均未收此词条。而《水经注》则多处提到峤水。如《湘水注》云:越城峤水,南出越城之峤,北至零陵县,下注湘水。又《漓水注》说:“湘漓之间,陆地广百余步,谓之始安峤,峤即越城峤也。峤水自峤之阳南流注漓,名曰始安水。”又如,《水经注·钟水注》云:钟水出桂阳南平县都山,都山即都庞之峤。钟水即峤水也。庾仲初曰:峤水南入始兴溱水,注于海;北入桂阳湘水,注于江是也。(www.xing528.com)
以上引文中提到的庾仲初,即东晋文学家庾阐,其所作《扬都赋》[4]名噪一时。庾仲初曾任零陵太守,郡域南临五岭山脉,故对五岭的地形、河流颇有研究。他在《扬都赋》中谈到峤水时说:“判五岭而分流者也。”这是一句言简意赅、内涵丰富的话,原有关于五岭中各岭的河流分布及流向的详细自注,可惜在后世传抄中已经失传。《水经注》中多处引用其话的,即是其自注。《水经注疏》的作者之一熊会贞,在卷三十八《漓水》篇中,对《水经注》所引庾仲初赋文自注,作了比较详细的阐释:
据赋(注:指《扬都赋》)语,则五岭皆有南北分流之水。《赣水注》庾仲初谓:大庾峤水,北入豫章水(注:赣水),注于江;《溱水注》:涟水南流注于东溪,东溪亦名东江,又曰始兴水(注:浈水)。庾仲初谓之大庾峤水。是为大庾分流之水也。《耒水注》仲初云:峤水南入始兴溱水,注于海;北入桂阳湘水,注于江。是为骑田分流之水也。《钟水注》仲初曰:峤水南入始兴洭水;北入桂阳湘水,注于江。是为都庞分流之水也。《湘水注》:萌渚水北流注冯水。《温水注》仲初云:峤水南流入于临(注:贺水)。是为萌渚分流之水也。又《湘水注》:峤水北至零陵,下注湘水;峤水南流注于漓。是为越城分流之水也。还进一步归纳云:峤水有二:南流注海者,峤阳之水也;北流注江者,峤阴之水也。
原来,峤水是指发源于岭峤,并分从南北坡流下的水流。南流的峤水,即峤阳之水,成为位于岭南、流向南海的河流之上源;北流的峤水,即峤阴之水,成为位于岭北、流向长江的河流之上源。由于峤阳之水与峤阴之水仅隔一分水岭,而作为岭峤的分水岭,又多是一些低矮山冈,因此峤水在开辟岭南岭北的通道工程中,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要沟通峤阳之水与峤阴之水,通常采取的工程措施有二:一是开凿穿越分水岭的运河,将南、北峤水连成通道。秦始皇时在越城岭湘桂走廊开凿的灵渠,就是一个典型的实例。二是开凿穿越分水岭的峤道,峤道是山间陆道,使其两端各与峤阳之水和峤阴之水相衔接,组成水陆联运的南北通道。关于开凿峤道,历史上不乏这方面的工程实例,其中东汉时代就有多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