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秦朝漕运:关中积粮丰盈

秦朝漕运:关中积粮丰盈

时间:2023-1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关中土地虽称肥沃,农业亦甚发达,但耕地面积狭小,每年征收的粮食数量有限。二是动用秦朝积存遗留下来的粮食。秦朝寿命短暂,在关中京畿地区积存了这么多的粮食,足以说明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就开始从关东各地每年漕运粮食至关中,在消费之余积累所存。综上所述,秦朝在关中积存粮食极多,这些粮食大多产于关东各地和巴蜀地区,是民众长年累月、千辛万苦地从四面八方运送到关中的。

秦朝漕运:关中积粮丰盈

公元前206年,刘邦率军进驻关中的灞上(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接受秦王子婴投降后,召集关中父老宣布约法三章。民众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61]刘邦朴实的话语,道出了当时关中京畿地区粮食积存很多的事实。当时关中积存的粮食究竟多到什么程度?史书上虽然没有具体的数字记载,但从后来用以维持十多万汉军的军粮来看,也就可想而知了。不久,刘邦与项羽之间爆发了为时五年之久的楚汉战争,开始几年两军相持在荥阳、成皋(今河南省荥阳西北汜水镇)一带,其间十余万汉军的粮饷主要依靠“萧何转漕关中,给食不乏”[62]。当时关中的粮食来源不外乎:一是由萧何每年从当地征收所得。关中土地虽称肥沃,农业亦甚发达,但耕地面积狭小,每年征收的粮食数量有限。二是动用秦朝积存遗留下来的粮食。联系到前面提到的刘邦所说:“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的话来看,当时秦朝遗留在关中的粮食必然很多,这应是萧何“转漕关中”的粮食主要来源。秦朝寿命短暂,在关中京畿地区积存了这么多的粮食,足以说明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就开始从关东各地每年漕运粮食至关中,在消费之余积累所存。三是从蜀地和汉中征收所得。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汉高祖自汉中出三秦伐楚,萧何发蜀、汉米万船以给助军粮。”这条记载颇有疑窦之处:既云“自汉中出三秦伐楚”,当是指公元前206年刘邦暗度陈仓北定三秦,然后东出潼关之事,但又云“发蜀、汉(中)米万船以给助军粮”,则当为水路运粮。由于汉中与三秦之间隔着巍巍秦岭,并无水道相通,怎能水运万船粮食?因此,这条记载只能理解为:万船粮食是从汉中沿着汉水顺流而下,运抵宛、叶(今河南南阳一带)的汉军前线。如果历史确是如此,则说明当年萧何在后方向前线供应粮饷,其粮食除了取自秦朝在关中的粮仓外,还取自蜀地和汉中。当时的运粮路线有二:一路自关中沿驰道从陆路或循渭水和黄河从水路,直达洛阳、荥阳一带汉军前线;另一路则利用船舶自汉中顺汉水而下,直达今南阳一带汉军前线。

综上所述,秦朝在关中积存粮食极多,这些粮食大多产于关东各地和巴蜀地区,是民众长年累月、千辛万苦地从四面八方运送到关中的。这足以说明一个问题:秦朝国祚极短,但在全国各地征粮极多,漕运任务极重。

【注释】

[1]《史记》卷六十五《吴起列传》。

[2]《淮南子》卷十一《齐俗训》。

[3]《越绝书》卷八《越绝外传·记地传》。

[4]《汉书》卷六十四上《严助传》。

[5]《史记》卷一百十四《东越列传》。

[6]《淮南子》卷十八《人间训》。

[7]《汉书》卷六十四上《严助传》。

[8]《史记》卷一百十二《主父偃传》。

[9]《史记》卷一百十二《主父偃传》。

[10]《资治通鉴》卷七《秦纪二》。

[11]《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12]《史记》卷一百十八《淮南衡山列传》。

[13]在撰写本小节时,其中灵渠的各种工程设施的尺寸数据,均引自唐兆民先生所编《灵渠文献粹编》(中华书局出版,1982年)附编之一《灵渠述略》,特此注明。

[14]参考唐兆民先生《灵渠文献粹编》(中华书局,1982年)第299页附图绘制。

[15]南宋·范成大《石湖诗集》卷十五。

[16]《资治通鉴》卷二百五十《唐纪六十六·咸通四年·胡注》。

[17]见唐·鱼孟威《桂州重修灵渠记》一文,载《全唐文》卷八〇四。

[18]陡门创始于何时已难查考。但可以肯定的是,李渤于宝历年间在灵渠上建斗门并不是首创。因为早在开元十八年(730年),宣州刺史裴耀卿为建议改革漕运事,曾向朝廷上书说:“江南户口多而无征防之役,然送租庸调物,以岁二月至扬州入斗门,四月以后始渡淮入汴,常苦水浅。”(《唐书》卷五十三《食货志》)据此可知,早在开元年间,在扬州以南扬子桥一带的邗沟上,已筑有斗门(笔者按:斗门即陡门),用以调节邗沟运河水位和防止江潮侵入运河。

[19]该文载《全唐文》卷八〇四。十八重,全唐文作“十八里”。

[20]宋·李师中《重修灵渠记》,载清·道光《兴安县志》卷三《舆地三·水利》。

[21]《明太祖实录》卷六十《洪武四年正月》。

[22]《明太祖实录》卷二百四十七《洪武二十九年九月》。

[23]《明神宗实录》卷一百八十八《万历十五年七月》。

[24]清·道光《兴安县志》卷三《舆地·水利》。

[25]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第二册,第10页。人民出版社

[26]清·陈元龙《重修灵渠石堤、陡门记》,载清·道光《兴安县志》卷九《艺文志》。

[27]《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28]《资治通鉴》卷七《秦纪二》。

[29]《史记》卷一百十三《南越尉佗列传》。

[30]《史记》卷一百十三《南越尉佗列传》。(www.xing528.com)

[31]《二十五史新编·唐书》传记第六十二《黄巢》。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32]《明神宗实录》卷一百八十八《万历十五年七月》。

[33]苕溪为浙西北大川,发源于天目山,分东苕溪与西苕溪。发源于天目山南坡的为东苕溪,东流至余杭县境转而向北流,经德清县至湖州市,与发源于天目山北坡、向北流经安吉县的西苕溪汇合,水势大增,并继续北流注入太湖。东苕溪又名余不溪,其流经之处均为平原水网地区,河宽水深。秦始皇巡游的庞大船队,从太湖溯东苕溪而至余杭县钱塘江畔,畅通无阻。

[34]《颜鲁公集》卷十六《补遗·项王碑阴述》。

[35]清·光绪七年刻本《乌程县志》卷三《山》。

[36]关于项浦或掩浦,清朝出版的《湖州府志》《乌程县志》等,均有类似的记载。

[37]参考《中国历史地图集》第11~12页秦朝太湖流域地图再增添其内容而绘成。

[38]《太平御览》卷六十六《地部》引。

[39]《史记》卷八《高祖本纪》。

[40]《全唐诗》卷四五〇,白居易《想东游五十韵并序》。

[41]《史记》卷七十八《春申君列传》。

[42]《太平御览》卷一百七十《润州》条下引《吴志》。

[43]史念海《中国的运河》第133页,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

[44]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七《镇江府·景物》引。

[45]《太平御览》卷七十三《地部》引。

[46]对江乘古地名,历来解释不一,这里据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第五册第235页对江乘所释。

[47]清·同治《苏州府志》宝带桥下引明代陈循《正统修桥记》。

[48]唐·杜佑《通典·食货·漕运》、元·马端临《文献通考·食货·漕运》均将《史记》和《汉书》关于秦始皇“使天下飞刍挽粟,起于黄、睡、琅玡负海之郡,转输北河”的记载列为我国漕运的起始。其实,秦初南征百越时,曾开通灵渠运河,从各地向岭南前线转输粮食,在时间上比北伐匈奴向北河转输粮食要早好几年。因此严格地说,这里只能说是我国漕运的最早记载之一,而不能说是漕运的起始。

[49]见荆三林等《敖仓故址考》,载《中原文物》1984年第1期。

[50]见荆三林等《敖仓故址考》,载《中原文物》1984年第1期。

[51]《史记》卷七《项羽本纪》。

[52]《汉书》卷十六《高帝惠帝、高后、文帝功臣表》:周昌和郭蒙都因当年坚守敖仓有功,分别封为汾阴悼侯和东武贞侯。

[53]《汉书》卷四十三《郦食其传》。

[54]参见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第五册第228页和《汉书》卷二十四上《食货志》。

[55]《睡虎地秦墓竹简》第76页《徭律》。文物出版社,1978年。

[56]《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57]《汉书》卷二十四《食货志上》。

[58]《汉书》卷六十四《严安传》。

[59]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第五册第239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

[60]《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61]《史记》卷八《高祖本纪》。

[62]《史记》卷五十四《萧相国世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