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运河:燕下都运粮河的位置与走向

中国运河:燕下都运粮河的位置与走向

时间:2023-1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图4-5燕下都运粮河示意图[49]位于东、西城中间的纵向运粮河,北起濡水,南至中易水,全长4700米。推测当年这条运粮河的水面宽度约为40米。结合整个燕下都的城市布局来看,两条横向运粮河主要用于城区内部的运输,如冶炼所用的原料、燃料,冶炼和制成的各种兵器、农具、陶器等。综上所述,燕下都形成、发展于燕昭王在位时期,估计运粮河的开凿也在这个时期。

中国运河:燕下都运粮河的位置与走向

燕下都武阳位于涞水(今巨马河)支流易水(也称中易水)[47]的北岸,因易水又称武水,故燕下都称为武阳。据《水经注·易水》记载:

易水出西山宽中谷……易水又东,迳武阳城南,盖易自宽中历武夫关东出,是兼武水之称。故燕之下都,擅武阳之名……武阳,盖燕昭王之所城也,东西二十里,南北十七里。

关于燕下都,我国考古界自20世纪30年代开始,至今已进行过多次发掘,一次比一次深入和详细。据1965年《河北易县燕下都故城勘察和试掘》[48]资料表明:燕下都城邑呈长方形,东西长8千米,南北宽约4千米。中部有一条纵贯南北的河道,将城邑分为东城与西城两部分。东城区北部有许多夯土建筑遗迹,应是当年的宫殿所在之处。城内有两条横贯城区、略呈弯曲的河道,一条在城区的北部,一条在城区的中部。河道两岸有许多冶炼、兵器制造、制陶等作坊遗迹,应是当年的手工业作坊所在之处。西城的遗迹保存较多且比较完好,说明西城的建筑年代比东城要晚,可能是后来发展起来的新城区。

燕下都的古河道,除了上述东、西两城之间的纵向河道和东城区内的两条横向河道外,在东城垣外侧还有一条南北向的河道,应是护城壕。这些古河道,都是人工开凿的。除护城壕外,其他三条就是历来传说的运粮河。所谓运粮河,顾名思义就是运河(见图4-5)。

图4-5 燕下都运粮河示意图[49](www.xing528.com)

位于东、西城中间的纵向运粮河,北起濡水(又称北易水),南至中易水,全长4700米。濡水是中易水的支流,发源于燕下都西北的山地,流向东南,经燕下都城北,至燕下都以东注入中易水。由于当地的地势是北高南低,因此这条纵向运粮河的水流是由北向南,即从北易水流向中易水。河宽不一,北段宽约40米,向南逐渐加宽,中段宽约80米,南段宽约90米。河道中央的流沙层在中段外宽约48米。推测当年这条运粮河的水面宽度约为40米。因河道早已淤塞,河深只能凭堆积层厚度来推测,实测河道中的堆积层厚度为3.9米,可知当年这条运粮河的水深约为4米。

横向运粮河中在城北的一条,东接纵向运粮河,西通一个直径为260米的小湖泊,中途有两处直角拐弯,全长5700米,河宽60~80米。位于城区中部的一条,东起城北一条的第一个直角拐弯处,略向南拐,然后又向东拐,中途还有一处弯曲,最后向东穿过城垣通至护城壕,全长4200米,河宽不一,大部分河段约40米,第三拐弯处宽达150米,此后逐渐变窄,到达城垣处宽仅10余米。

结合整个燕下都的城市布局来看,两条横向运粮河主要用于城区内部的运输,如冶炼所用的原料、燃料,冶炼和制成的各种兵器、农具、陶器等。当然,还包括粮食在内。除了用于运输外,生产和生活用水也是离不了这两条河道的。

纵向的一条运粮河(按:所谓纵向、横向运粮河,就是人工开挖的运河),主要用于对外运输。由于它的南、北两端分别与中易水、北易水相通,而中易水、北易水又与涞水(巨马河)相通,因此,沿着中易水或北易水以及涞水顺流而下可到达当时的黄河,并转达中原各地。涞水还与督亢地区的水道相通,循这些水道北上可达燕上都蓟城。督亢地区位于燕下都以东,燕上都以南(今河北涿州高碑店固安容城一带),这里土地肥沃,并有大陂泽,支渠四通,灌溉、运输便利,是燕国境内最为富饶的地区。战国末年,燕国太子丹派遣刺客荆轲行刺秦王,就是以献督亢地区的地图为名,将匕首藏在地图内,混过了秦王保卫人员的检查。荆轲刺秦王最终没有成功,却在历史舞台上留下了悲怆壮烈的一幕。

综上所述,燕下都形成、发展于燕昭王在位(前311年~前279年)时期,估计运粮河的开凿也在这个时期。这三条运粮河的开通和使用,对燕国后期的中兴和经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我国历史上黄河以北地区最早出现的几条运河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