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运河发展:从鄂君启节探索水运历史

中国运河发展:从鄂君启节探索水运历史

时间:2023-1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58~1960年,在安徽省寿县先后出土了5枚鄂君启节的文物。舟节铭文是战国时代楚国水运交通状况的真实记录,当时鄂君启进行经商航运,以鄂城为起点,东至今安徽宣城或江西鄱阳,西至今湖北谷城,南至今湖南永兴或郴县,还远及广西全州,北至今河南南阳,航运范围不可谓不大,而所反映的还不是当时楚国水运交通的全部。图4-2鄂君启节水运路线示意图[7]

中国运河发展:从鄂君启节探索水运历史

1958~1960年,在安徽省寿县先后出土了5枚鄂君启节的文物。节是古代一种准许通过关卡的凭证,相当于今天的通行证。出土的节为铜质,铸造于楚怀王六年(前323年),是楚怀王颁发给一个名叫启的贵族封君的,其封地在鄂(今湖北鄂城),故名鄂君启节。启拥有一支庞大的私人船队和车队,专门用于经商运输。单商船队计有五十舿,一舿由三艘商船组成,共一百五十艘商船。5枚铜节上都有铭文,其中2枚为用于水上运输的舟节(见图4-1),3枚为用于陆上运输的车节。舟节的铭文记载着楚王批准的商船数量、经商航运的有效时间、允许经过的航行路线和到达的城邑。持有这种节,一路上就可受到所经城邑或驿站的放行和接待,有些货物还可凭此免征税收。以下就是鄂君启舟节中有关航行路线经过城邑的铭文内容:

自鄂(往),逾沽(湖),(上)滩(汉),庚(鄢),庚芑易(阳),逾滩(汉),庚),逾(夏),内(入)。逾江,庚彭,庚松易(阳),内(入)浍江,庚爰陵。(上)江,内(入)湘,庚,庚易(阳);内(入)㵢(耒),庚;内(入)资、沅、澧、(油)。(上)江,庚木(关),庚郢。

上述铭文,经包括郭沫若在内的许多专家学者悉心研究解读,意见基本一致,如河道名称前所置的逾、上、入等字有着不同含义:“逾”是从水域的此岸到达彼岸,即越过的意思;“上”是逆水行舟,即上溯的意思;“入”是由一水道到另一水道,即转入的意思;而城邑名称前所置的“庚”字,则是经过或到达的意思。其他如“”“沽”“滩”“颞”等字,也已取得意见一致的解读。但也有一些涉及到水道或城邑名称的古文字,因年代久远,兴废变化过大,专家学者的解释见仁见智,尚未取得一致。现依据谭其骧和姚汉源两位专家的解释[5],将鄂君启节中所记载的向西北、向东、向西南、向西四条航运路线及经过的城邑列述如下。

图4-1 安徽省寿县出土的鄂君启节

西北航线:自鄂城出发,越过今吴塘、梁子等湖泊,溯汉水而上,经鄢(今宜城市南),向北入今白河,到芑阳(谭释:即汉之棘阳县;姚释:即汉之淯阳县。棘阳、淯阳均在今河南省南阳市之南);逾汉,庚(谭释:再由白河折入溧河,达于黄,黄即《史记·秦本纪、楚世家》中的黄棘,秦昭王、楚怀王曾会盟于此,黄棘在今溧河附近;姚释:折入汉水,至当为春秋时之榖国,在今湖北谷城附近);逾夏,入邙(谭释:夏为古夏水,古夏水入汉水处在汉云杜县东䐗口,以下汉水亦称夏水,故汉水入江之口一名夏口;姚释:折入夏水,入邙为入江邙,江之分支,由此可达郢)。

向东航线:自长江南岸鄂城穿越至长江北岸,沿江东下,经彭(谭释:彭应在江北岸,故彭蠡泽旁的汉彭泽县不见得就是铭文中的彭,故址无考,疑即六朝时代之大雷戌,今安徽省望江县;姚释:当为汉代之彭泽县,在今江西省湖口县境),到今安徽省枞阳县;入浍江(谭释:今青弋江,楚灭越以前,在大江南岸的疆域大致即东尽于此;姚释:即赣江),到爰陵(谭释:爰、宛一声之转,爰陵当即汉代丹阳郡治宛陵县,可能在今安徽省宣城市西青弋江上,铭文此路航线当由江入青弋,或径达青弋江上的汉宛陵故城,或折入支流水阳江达于今宣城;姚释,爰陵即汉之历陵县,当在今江西省鄱阳县境,鄱阳湖东岸)。

西南航线:自鄂城溯长江西上,折入湘江,经(谭释:在今湖南省湘阴县南;姚释:当为今之长沙),经邶阳(谭释:即汉之洮阳县,故治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全州县境;姚释相同)折入耒水,到鄙(谭释:即汉之便县,今湖南省永兴县;姚释:即汉之郴县,今仍旧名);或折入资水、沅水、油水。油水,古水名,发源于今湖北省宜都市西南,东流至今湖北省公安县以北入长江。早已湮废。(www.xing528.com)

向西航线:自鄂城溯长江西上,经木关(谭释:位于郢都以南之江边,应为今湖北省江陵县或沙市;姚释:即《史记·越世家》之“无假之关”,在《水经注·江水》所记之微落山,今湖南省岳阳市东北之城陵矶附近),到达郢都。

舟节铭文是战国时代楚国水运交通状况的真实记录,当时鄂君启进行经商航运,以鄂城为起点,东至今安徽宣城或江西鄱阳,西至今湖北谷城,南至今湖南永兴或郴县,还远及广西全州,北至今河南南阳,航运范围不可谓不大,而所反映的还不是当时楚国水运交通的全部。

由于楚国疆域辽阔,它“南卷沅湘,北绕颍泗,西包巴蜀,东裹郯邳,颍汝以为洫,江汉以为池”[6],因此用于通航的水道,远远不止舟节铭文所说的这些。我们可以想象,当时除鄂君启以外,一定还有别的封君在利用其他一些水道进行着经商航运,再加上民间商船无处不往的活动,当时航线之多、航运范围之广也就不言而喻。这些,足以说明战国时代长江流域的水运交通已相当发达,当时楚国对于水运交通的管理也已具备相当高的水平。

最后,需要着重指出的是:春秋时代,由于彭蠡泽水势浩渺险阻,长江中、下游之间难以直通航行,而上述舟节铭文中记载着从湖北省鄂城沿江东下,经彭(今安徽省望江县或江西省湖口县)至今安徽省枞阳,说明战国时代长江来往船舶已能穿越彭蠡泽,这是我国长江航运史上零的突破,具有重大意义,应该对此浓浓地记上一笔(见图4-2)。

图4-2 鄂君启节水运路线示意图[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