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运河三千年:菏水运河的开凿及黄沟问题简介

中国运河三千年:菏水运河的开凿及黄沟问题简介

时间:2023-1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菏水运河所在的地理位置吴王夫差在艾陵大败齐军班师,回国后更加得意忘形。运河开通后,因其水源来自菏泽,后世称它为菏水。菏水运河的开通年代,史书没有记载,但从相关史事的记载推算,当在公元前483年~前482年之交。由此可知,菏水运河开凿于公元前483年秋至公元前482年夏期间。(二)关于黄沟问题在菏水运河的南面,有一条名为黄沟的古水道,也与吴王夫差赴黄池会盟之事有关。

中国运河三千年:菏水运河的开凿及黄沟问题简介

(一)菏水运河所在的地理位置

吴王夫差在艾陵大败齐军班师,回国后更加得意忘形。对伍子胥说:你老了,又不愿过安逸的生活,却经常来干扰我的行动。你不是反对我伐齐吗?现在齐国已被我征服了,今天我就是来告诉你这个消息的。在逼伍子胥自尽后,将其尸体“投之于江。”[62]吴王夫差在打败越国、齐国和逼死伍子胥后,为了要与一向称霸中原晋国君主在黄池会盟,争当中原霸主,在公元前483年,竟等不及这一年的庄稼成熟就急于率领大军北上了。《国语》卷十九《吴语·吴晋争长未成,勾践袭吴》对此有如下记载:

吴王夫差既杀申胥(注:即伍子胥)。不稔于岁,乃起师北征。阙为深沟,通于商鲁之间,北属之沂,西属之济,以会晋公午于黄池。

引文中的晋公午昌指晋定公(前511~前475年在位)。商是指宋国,因宋国为商族人后裔所建立。当年吴师由邗沟入淮,再由淮溯泗到达鲁国境内,以武力为后盾,开展了广泛的外交活动。会鲁哀公、卫公和宋大夫皇瑗于郧,胁迫、拉拢各诸侯国在吴晋争霸中支持吴国当霸主。卫出公因迟到引起吴王不满,派兵包围了卫出公居住的客房,并欲加害卫出公,幸亏子贡向吴太宰伯嚭说情并晓以利害关系,才放了卫出公。诸侯国对吴国的无礼深感不满,但慑于吴国的武力又不敢反抗,只得勉强表示支持吴国当霸主。

当吴王夫差在鲁国境内忙于一系列外交活动时,吴国的士卒也在鲁、宋境内忙于开挖运河。原来,吴晋会盟的地点是在济水岸边的黄池(今河南省封丘县南),而泗水与济水之间并无水道相通,吴国庞大的船队无法从泗水前往黄池。好在当时泗济两水之间是一片平原沼泽,其中还散布着巨野泽(面积较大)、菏泽等大小湖泊。对于开挖运河已积累了丰富经验的吴国来说,在多湖泊的平原沼泽地区开挖运河更是驾轻就熟。加上所在国鲁国也很赞成。于是吴王下令在泗水与济水之间开挖一条运河,从今山东定陶东北由济水潴积而成的古菏泽引水向东,至今山东省鱼台县北注入泗水。运河开通后,因其水源来自菏泽,后世称它为菏水。上引《国语·吴语》中所说的“阙为深沟,通于商鲁之间”,指的就是这条菏水运河。菏水运河虽然不长,但它沟通了黄河流域和淮河流域,不仅解决了当时泗水和济水之间的交通问题,更为后世江淮地区与中原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见图3-6)。

图3-6 菏水、黄沟示意图[63]

如上所述,菏水运河呈东西走向,流向自西向东。《水经注·济水》述其行经路线如下:

菏水分济于定陶东北,菏水又东南迳乘氏县故城南,菏水又东迳昌邑县故城北,菏水又东迳金乡县故城南,菏水又东迳东缗县故城北,菏水又东迳方与县故城北,菏水又东过湖陆县南,东入泗水。

按:定陶县故城在今山东定陶西北,乘氏县故城在今山东省巨野县西南,昌邑县故城在今巨野县南,金乡县故城在今山东省金乡县北,东缗县故城在今金乡县境,方与县故城在今山东省鱼台县西,湖陆县故城在今鱼台县东。据此,菏水运河故道的地理位置可大致确定为:位于今山东境内的西南部,由定陶西北处起始,向东延伸,经成武、金乡两县之北,至鱼台县东北南阳湖止,约为当今之万福河。

菏水运河的开通年代,史书没有记载,但从相关史事的记载推算,当在公元前483年~前482年之交。因为公元前483年吴王夫差率领大军乘船沿邗沟北上,到达鲁国后,一直在进行繁忙的外交活动,同时等待运河的完工,到菏水运河开通后,即率领船队经菏水前往黄池与晋国会盟。据《左传·哀公十三年》记载:“夏,公会单平公、晋定公、吴王夫差于黄池。”鲁哀公十三年,即公元前482年。由此可知,菏水运河开凿于公元前483年秋至公元前482年夏期间。

(二)关于黄沟问题

在菏水运河的南面,有一条名为黄沟的古水道,也与吴王夫差赴黄池会盟之事有关。据《水经注》卷二十五《水经·泗水》记载:“(泗水)又南,过沛县东。”郦注云:

昔许由隐于沛泽,即是县也。县盖取泽为名,宋灭属楚,在泗水之滨。于秦,为泗水郡治。黄水注之。黄水出小黄县黄乡黄沟。《国语》曰:吴子(注:即吴王夫差)会诸侯于黄池者也。

可知,黄沟是在沛县附近注入泗水的,这是黄沟的终点。而黄沟的起点是小黄县的黄池。黄池又称黄泽、黄陂,原是一个由济水溢流形成的小湖泊,春秋时可能已有人家在湖畔聚居,故也成为地名。小黄县的治所在今河南省封丘县的西南,春秋时今封丘县一带土地位于黄河以南的济水流域,由于黄河改道南移,今封丘县一带则在黄河以北了。《水经注·泗水》接着又对黄沟的流经路线作了如下描述:(www.xing528.com)

黄水东流,迳外黄县故城(注:今河南省民权县西北)南。薛瓒曰:县有黄沟。黄沟自城南,东迳葵丘下。黄沟又东,注大泽,即世所谓大荠陂也。黄沟又东,迳成武县故城(注:今山东省成武县)南。黄沟又东北,经郜城(注:今山东省成武县东南郜鼎集)北。黄沟又东,迳平乐县故城(注:今安徽省砀山县西北)南,又东,右合泡水,即丰水之上源也。左合丰水,俗谓之二泡也。自下,丰、泡并得通称矣。泡水又东,迳沛县故城(注:今江苏省沛县)南……丰水于(沛县)城南注入泗,即泡水也。

关于泡水,《汉书·地理志》山阳郡平乐县下有记载云:“包水东北至沛入泗。”包水即泡水。《说文解字》十一篇上一《水部》也有类似记载:“泡水出山阳平乐,东北入泗。”清代段玉裁注云:“泡河自今山东单县流经江苏丰县北,又东经沛县界,循城东南,至泗亭驿而合于泗。”清代的单县在汉代的平乐县之西。从这些文献记载来看,泡水起源于平乐县当是无疑。泡水东流不多一段距离,即与来自西北方向的黄沟会合,再东北流至丰县境内,与来自西南方向的丰水会合,如是黄、泡、丰三水合流至沛县城南注入泗水(见图3-6)。

这里,值得引起注意的是《水经注·获水》的如下记载:

获水自蒙东出……迳已氏县南,东南流迳于蒙泽……获水又东,合黄水口,水上承黄陂下注获水……获水又东,于彭城西南回而北流,迳城北而东注泗水。

所谓“合黄水口,水上承黄陂”,当指黄沟而言,但黄沟明明是在获水之北,与获水几乎平行东流入泗,怎么这里又是“下注获水”了呢?看来,这个“黄水口”并不是黄沟正流与获水的交汇口,而是黄沟支流与获水的交汇口,而这条支流很可能就是上面提到的丰水,它一头通黄沟,一头通获水。

搞清楚泡水和丰水的来龙去脉后,就可知道黄沟的全程走向。它起自今河南省封丘县西南的黄池,向东流经今河南省兰考县、民权县,山东省曹县,折向东北,再经今山东省成武县,又折向东南,经单县、江苏省丰县,再折向东,至江苏省沛县注入泗水。其中丰县以下的黄沟,也称泡水或丰水。

由于黄沟也同菏水一样,沟通济水和泗水,并且直接通向黄池;加上《水经注·泗水》亦说黄沟与吴王夫差赴黄池会盟有关,因此有些论著认为,当年吴王赴黄池会盟所开凿的运河,不是菏水而是黄沟。究竟是菏水还是黄沟?这是个见仁见智、目前尚未取得一致意见的问题。但从水道的长度、走向和曲折状况来看,黄沟要比菏水长一倍多,且黄沟的走向显得曲折而多拐,特别是在今山东省成武县向北拐了一个大弯;而菏水的走向较为平直畅达,可谓是捷径。因此开挖黄沟比开挖菏水要费时费力得多,这对于当年想赴黄池争当霸主急如星火的吴王夫差来说,在选择开河地点方案时是不能不着重考虑的。据笔者判断,当时所开挖的运河,应该是菏水的可能性比黄沟要大。

关于黄沟水道为什么会呈现曲折逶迤的问题?有人认为,黄沟是将当地一些自然河流、湖泊凿通连接而成的人工水道,故呈现曲折逶迤,凿通的时间当在春秋时代之后。

(三)吴国争霸与运河开凿

吴王夫差梦寐以求的黄池会盟,对吴国来说是一幕历史悲剧。会盟期间,因在谁当盟主的问题上吴、晋两国各不相让,发生了激烈的争执,吴王没有达到可以顺利地当上盟主的预期目的;更为严重的是,就在吴晋两国的争执中,越国的军队乘吴王夫差率大军北上争霸、国内空虚之机,已悄悄进入了吴国境内。原来,曾遭吴国打败并受辱的越王勾践,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卧薪尝胆,刻苦图强后,国势重振,由弱转强。

公元前482年,越国乘吴军主力远在北方和吴王夫差迷恋于争当中原霸主之际,“发习流(按:水兵)二千人、教士(按:训练有素的主力部队)四万人、君子(按:越王近卫兵)六千人及诸御(按:各级将校)千人伐吴。”[64]兵分两路,“命范蠡、后庸率师沿海溯淮以绝吴(归)路。越王勾践乃率中军溯江以袭吴,入其郛,焚其姑苏,徙其大舟。”[65]留守在吴都苏州的吴太子友以及王子、王孙等均战败而成为越俘虏。消息传到黄池,吴王大惊失色,他一面下令严密封锁这一消息,并当场杀了七名知道这一消息的人,一面将在黄池的吴军分成左、中、右三军,分别穿着红、白、黑三色铠甲战衣,手执红、白、黑三色弓箭,列成三个万人方阵,在晋国军营前呐喊示威,以武力胁迫晋国作出让步,争得了先歃血主盟的虚荣后,匆匆率军回国。这时的吴国,大片国土被占,士卒疲惫不堪,已无力进行反击,只得以厚利向越国求和,而越国也自度此时灭吴的力量还不够,遂同意讲和。

吴国自公元前489年至前482年的8年内,6次北上征战,兵力、财力、物力消耗巨大,人民普遍厌战,加上国内缺少像伍子胥这样的辅国人才,国力日益削弱,吴越之间的力量对比明显起了变化,吴国已从原来的强势转为弱势,而越国则日益强盛,国力已渐渐超过吴国,这使越国灭吴之心更为迫切,灭吴的步伐也大大加快。公元前478年,即吴、越讲和4年后,越国大举攻吴,败吴军于苏州以南的笠泽(今吴淞江入太湖处)。公元前475年,越又伐吴,并围困姑苏达3年之久。公元前473年(吴王夫差二十三年),吴王向越王请降,越王勾践同意以二十年前吴对待越的模式作为吴的投降条件,但范蠡向越王进谏说:切不可重蹈吴的覆辙。吴王请降未成,遂自尽而亡。

吴国在阖闾和夫差父子两代执政42年期间,由于军事政治、经济上的需要,先后开凿了胥溪、胥浦、百尺渎、古江南河、邗沟和菏水六条人工运河,并通过太湖彼此相连,从而形成了一个以太湖为中心,四通八达的运河交通网,吴国的舰队船舶,从都城近旁的太湖出发,向西溯胥溪运河经宜兴溧阳高淳芜湖可达长江,并由濡须口入巢湖,通向战事频仍的江淮地区;向东循胥浦运河经淀泖湖群可通杭州湾和大海;向南沿百尺渎运河可达钱塘江;向北通过古江南运河可达长江,并自邗城循邗沟运河到达淮河,再逾淮溯泗循菏水运河达于济水,通向黄河流域。将原来并不相通的江、淮、济、河四渎,加以相连贯通,使我国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就有一条连接钱塘江、长江、淮河和黄河四大水系的南北运河出现在中华大地上,出色地为中国运河史和中国交通史谱写了辉煌的篇章。可悲的是,吴国在开凿了这么多运河后,除了开凿较早的胥溪运河外,其他运河都没有利用多久就亡国了,但其开凿运河的功绩则是永远不会磨灭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