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云梦地区开通的楚国小运河

云梦地区开通的楚国小运河

时间:2023-1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江汉运河开通后,在楚国云梦地区还出现过一些与江汉运河有着密切关系的短小运河,这些短小运河或因在历史上作用不大,或因昙花一现,时过境迁,存在不久就湮废无闻了。落成之日,楚王邀请诸侯登台同庆。因此当时在开挖这条离宫运渎中,很可能对扬水也进行了疏浚、改造等工作,使开通于楚庄王时期的扬水运河,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和畅通。当时伍子胥率领吴军曾疏浚、利用了通向郢都的扬水。

云梦地区开通的楚国小运河

江汉运河开通后,在楚国云梦地区还出现过一些与江汉运河有着密切关系的短小运河,这些短小运河或因在历史上作用不大,或因昙花一现,时过境迁,存在不久就湮废无闻了。其中比较重要的有以下三条。

(一)章华台运渎

楚灵王六年(前535年),在云梦泽中的离湖畔(今湖北省潜江市西南)修建了一座以高台为主体建筑的豪华离宫,取名章华台[22]。落成之日,楚王邀请诸侯登台同庆。事载《左传·昭公七年》及杜预注。离宫内不仅筑有高台和宫殿,而且还开挖有运渎。《水经注·沔水》云:“湖畔有章华台……言此渎,灵王立台之日漕运所由也,其水北流注于扬水。”显然,这条运渎是专为章华台离宫运输各种食物和日常用品的。它从离宫出发向北通至扬水(江汉运河)之后,必然再循着扬水西通郢都,与王宫取得联系;以及循着扬水东通汉水,与外界相接触。因此当时在开挖这条离宫运渎中,很可能对扬水也进行了疏浚、改造等工作,使开通于楚庄王时期的扬水运河,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和畅通。

当年,楚灵王为建造章华台离宫,曾占用了民间许多农田耕地,耗费了大量的钱财和资源,引起楚国百姓和有正义感的官员的强烈不满。据《国语·吴语》记载:“昔楚灵王不君,其臣箴谏以不入。乃筑台于章华之上,阙为石郭、陂汉,以象帝舜。”说明建造章华台离宫完全是楚灵王的一意孤行。《国语·吴语上》还记载着“伍举论台美,而楚殆”一事,说的是章华台建成之初,楚灵王邀请大夫伍举(伍子胥的祖父)登台观赏,他得意地对伍举说:“你看,这台建造得多美啊!”伍举回答道:“我听说过作为一国之君的君主,有因德行而受人赞扬的,因能体恤百姓疾苦而受到拥护的,这才是美;却没有听说过因建造高大的台榭和雕梁画栋被称为美的……所谓美,对于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等都应该没有妨害。如果将从百姓处征收来的民脂民膏,用来满足自己的享乐,虽然眼前看到美景,而百姓却因此贫困,这能算什么美呢?你若是觉得这章华台美而认为应该建造的话,那楚国就危险了。”

过了没几年,楚灵王终因骄侈暴虐,内外交怨,在一次宫廷政变中被赶下台而自杀。楚灵王一死,章华台离宫随之逐渐败落,这一条往日运输繁忙的离宫专用运渎,也就时过境迁,湮废无闻了。

(二)子胥渎

楚昭王十年(前506年),吴王阖闾亲率伍子胥、孙武等大将和远征军,大举讨伐楚国,一路势如破竹。吴军在楚国境内的柏举(今湖北省麻城市境内)击败楚军主力后,为了加快向郢都的推进速度,采取水陆并进的方式。当时伍子胥率领吴军曾疏浚、利用了通向郢都的扬水(江汉运河)。《水经注·沔水》说:“江陵西北有纪南城……城西南有赤阪冈,冈下有渎水,东北流入城,名曰子胥渎,盖吴师入郢所开也。”又说:“有子胥渎,盖入郢所开也。水东入离湖,湖在(华容)县东七十五里。”所谓“所开也”,当是指疏浚、拓宽之意,不可能是开挖新水道。笔者认为,在追击敌人的紧迫之,哪儿来得及开挖新河?由于《水经注》在叙述扬水的流经路线过程中,曾先后两次提及子胥渎,由此可知,所谓开子胥渎,就是疏浚扬水运河,而子胥渎,则是当时扬水运河的别名。(www.xing528.com)

当年伍子胥率领吴军不仅疏浚了扬水,以便从水路向郢都进军;而且还利用河水进行灌城。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七十八《江陵县赤湖》条下引《荆州记》说道:“(楚)昭王十年,吴通漳水灌纪南(城),入赤湖进灌郢城,遂破楚。”伍子胥引漳水灌纪城和郢城时所用的水道,可能就是以上《水经注》所说的纪南城西南赤阪冈下的子胥渎。

后世人们出于对伍子胥这位历史人物的尊敬和怀念,将当年他在伐楚战争中曾经疏浚并利用过的扬水运河,尊称为子胥渎,并在民间长期地流传下来。

(三)白起渠

楚顷襄王二十年(前279年),秦将白起伐楚,攻鄢、邓和西陵等地。其中鄢城(今湖北省宜城市东南)是郢都的北边门户,地理位置重要,故鄢与郢常连称为鄢郢。当时楚国驻有重兵防守,白起久攻不下。鄢城西有汉水的支流夷水(今蛮河),白起遂在鄢城西百里许的夷水上筑堰,壅夷水为渠,引水灌鄢城,全城顿成水泽,无数楚国军民溺死城中,鄢城遂破。据《水经注·沔水》记载:“水从城西灌城东,入注为渊,今熨斗陂是也。水溃城东北角,百姓随水流死于城东者数十万,城东皆臭,因名其陂为臭池。”

这条百里长的水渠,西起今湖北省南漳县蛮河北源,东至今湖北宜城市南,后人称为白起渠,也有称它为长渠的。由于白起渠的上源为蛮河,水出高山峡谷之间,而流到宜城一带地势渐低,因此水源丰富,长流不断,当年可用于行舟,后世“因其渠流,以结陂田”[23]。也就是说,将白起渠与附近的土门陂、新陂、熨斗陂、臭陂、朱湖陂等陂塘串联在一起,组成一条既可用于引水、又可用于蓄水;既可用于通舟、又可用于灌溉的多功能渠道。由于通过渠系将分散的蓄水陂塘联结在一起,这样即可相互调剂水量,使渠系常年保持流量充足。至南北朝时期,这条白起渠已发展成为可以灌溉三千顷农田的水利设施,使这一地区变成“膏良肥美,更为沃壤也”[24]的大灌区。直到北宋神宗熙宁年间,这条长渠仍然“使并渠之民,足食而甘饮”[25]。就是说,沿渠一带的农家还依靠它灌溉农田和供给日常饮用之需。

当初为了屠杀百姓而开凿的白起渠,最终却成为给后世造福的长渠。这一历史变化,不禁让人感慨系之。唐宋八大家中的唐代韩愈和宋代曾巩,对此情况都曾撰文予以记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