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徐偃王去世:人们的敬仰与纪念

徐偃王去世:人们的敬仰与纪念

时间:2023-1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是,徐偃王在率众进行武力抗争失败而被杀后,当时或后世的人们,并没有骂他“罪有应得”,更没有骂他“死有余辜”。在得知徐偃王被杀后,人们则自发地在各地修建徐偃王庙宇,并以香火祭祀,四季不绝。这些庙宇或为徐偃王的后代所建,或为敬仰和怀念徐偃王的人所建。这里还值得一提的是,徐偃王在世时,深得民心;去世后,历史地位也很高。因此,徐偃王之名,得以流芳百世。

徐偃王去世:人们的敬仰与纪念

在我国历史上,发生武力造反失败后,其首领被判罪或被杀的例子,不胜枚举。世人对此往往会诅咒曰“罪有应得”或“死有余辜”。但是,徐偃王在率众进行武力抗争失败而被杀后,当时或后世的人们,并没有骂他“罪有应得”,更没有骂他“死有余辜”。相反,根据多种历史文献记载:当时有多达上万民众(笔者按:在三千年前的上万民众,是个惊人的庞大数量),紧随着徐偃王之子,逃往徐州武原县东山。在得知徐偃王被杀后,人们则自发地在各地修建徐偃王庙宇,并以香火祭祀,四季不绝。人们不禁要问:民众为何如此热爱徐偃王?答曰:是因为徐偃王在世时,推行仁义治国和热爱百姓所得到的回报。当然,世人之所以如此惋惜和同情徐偃王,还包含着大家认为徐偃王死得冤枉的因素在内。据笔者分析,当年徐偃王动用武力,并非为了自己私欲而与别人争权夺利;也并非出于利欲熏心,肆意烧杀掳掠、破坏社会秩序;更非出于野心膨胀,企图抢夺宗主国西周王朝的江山。而是在周穆王时,受东夷国家官民们的一致拥戴,不得已被迫反抗宗主国对待东夷国家那种过河拆桥、忘恩负义的既无理、又无礼的不公道行为,以及为了争取宗主国平等、公正地对待各个臣服国等等而采取的武力抗争。本来,世界上哪里有欺凌压迫,哪里就有抗争,这原是受欺侮后的一种反弹行动。但当时受周武王一方欺凌的东夷国家,因武力抗争却被西周王朝定罪为“武力造反”,并将他杀死。因此《史记》记载中所说的徐偃王“造反”,就是从西周王朝流传下来的官方说法。总之,徐偃王之被杀,当时广大人民群众无不认为:死得冤枉。因而十分痛惜与同情,情不自禁地在内心深处怀念着他,并且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

在本节内容即将结束前,还有一个历史疑难问题需要揭示、交待如下:不少爱好中国古代史读者,对于终西周王朝近三百年之世,当时作为比邻而居的西周王朝与徐国之间,为何彼此干戈不息,大小战争频仍,形成势不两立的冤家对头?令人百思不得其解。但是想要进一步了解其原由和详情,查遍所有历史文献,却找不到有关这方面的内容。这是为什么?笔者为寻求这个历史疑难问题的答案,经过反复不断地探索、探索、再探索,终于找到了这些久已失传的历史真相。这些真相,就是本节上述文字中,洋洋洒洒所讲述的详尽内容。至于为什么很难找到当时东夷国家,在推翻商纣王政权时,立有赫赫大功等方面的历史文献记载?这个问题不难解答:据分析与推测,在西周王朝建立后,出于一种不可告人的目的,曾对有关这些历史文献记载进行了全面清理、屏蔽,因而这些原本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却不翼而飞,变成了一片历史空白。现在可以告慰各位读者,只要阅读过本节文字,就可得到这个疑难历史问题的确切解答。这也是笔者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以填补这片历史空白的揭秘、创新之作。

当年,这位相貌奇特、能力非凡、叱咤风云、威望远播、最后因武力抗争失败而被杀或不知所终的徐国君主徐偃王,其一生的成败功过、跌宕起伏,世人莫不为之感慨叹息。徐偃王是古徐国诸多君主中,最有历史影响的一位。在世时,人们敬仰他、热爱他;被杀后,人们痛惜他、怀念他。在我国历史上,不少地方均建有徐偃王庙宇,祭祀香火四季不绝。本节前面所述唐代大文豪韩愈撰写的《衢州徐偃王庙碑文》中的徐偃王庙,就是历史上建于浙江省境内的诸多徐偃王庙宇之一。这些庙宇或为徐偃王的后代所建,或为敬仰和怀念徐偃王的人所建。由此可见,徐偃王之深得人心也。这里还值得一提的是,徐偃王在世时,深得民心;去世后,历史地位也很高。战国时著名思想家荀况在《荀子·非相篇》中,将徐偃王与许多古代圣贤:如尧、舜、禹、汤、皋陶孔子周公等并列在一起。虽然这是因为荀子不信相术,从“不以相貌取人”这一观念出发,而将徐偃王与历史上这些知名圣贤并列在一起,但在荀子的心目中,对徐偃王人格和品德的充分肯定,当在不言而喻中。一言以蔽之,徐偃王在历代人民群众以及一些精英阶层的代表人物,例如荀子、韩愈等人的心目中,是一位深得人心的正面历史人物,而且其历史地位是相当崇高的。因此,徐偃王之名,得以流芳百世。

可惜的是,古徐国没有自己民族的历史文献传世,无法将徐偃王生平的详细情况,传达给后世的读者(徐国有青铜器传世,但迄今发现的徐国青铜器,多属于春秋时代徐国后期,无法反映徐国早期徐偃王时的情况)。目前我们所知道的有关徐偃王的点点滴滴情况,都是根据华夏族历史文献中东鳞西爪的记载,以及在漫长历史岁月中不断流传的民间传说,才得以零星散乱地流传下来。也正因为如此,有关徐偃王的史料,不仅稀少如凤毛麟角,而且往往存在着掺杂、走样、变相、有意无意的移花接木或张冠李戴,乃至流传着徐偃王是卵生、全身有筋无骨等充满神话色彩的说法,这些说法明显是荒诞不经、违反科学常识的。另外,徐国君主徐子诞有徐偃王、徐驹王等不同的名称流传于世,容易产生混淆,而且连徐偃王究竟是哪个时代的人这样最基本的问题,也是模糊不清,众说纷纭,至今没有一致的说法。这正是笔者毅然决然,不顾年老体衰和学养浅薄,不惜花费十多年的时间和心血,对徐偃王的生平进行潜心探索和梳理,并撰写成本书本章本节之文字,用以抛砖引玉的缘由。

【注释】

[1]《括地志辑校》卷三《泗州·徐城县》:“大徐城在泗州徐城县北三十里,古之徐国也”。中华书局,1980年。

[2]王国维《今本竹书纪年疏证》卷下《周成王元年、二年》。

[3]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3册,第187页:“沿海各地诸侯均属东夷之族。这些东夷族都有以鸟为其祖先的传说”。

[4]王国维《今本竹书纪年疏证》卷中,将该条记载与《汉书·东夷传》:“穆王分东方诸侯,命徐偃王主之”的记载,并列对照,以为互证。
笔者重要按语:以上所据《今本竹书纪年》,系后世好事者所作,故俗称伪书。但据前辈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今本竹书纪年疏证·序》中说:“《今本》所载,无一不袭他书,其不见于他书者,不过百分之一”。可见,《今本》之所以被称为伪书,乃因基本上杂采其他古书记载,加以摘要、分条编年而成书,以冒充已经失传的《古本竹书纪年》;而并非指其记载的内容为虚构或附会。如此看来,《今本竹书纪年》实为一本“古史摘要编年”之作,其所记载的史料内容,则皆有所本,应该是真实可信的。尤其是,当时据以摘要的某些古书早已失传,则其所记载的史料更显得无比珍贵。

[5]唐·欧阳询《艺文类聚》卷九十一,引《古本竹书纪年》。

[6]《后汉书》卷一百十五《东夷传》。

[7]王国维《今本竹书纪年疏证》周穆王十三年七月。(www.xing528.com)

[8]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中国历史博物馆等数十家单位合作完成的《中国夏商周断代工程研究成果报告·夏商周年表》所列周穆王纪年推算而得。

[9]下列一些著名学者都认为驹王、徐偃王为同一人:(1)清末学者、古籍校勘注释家王先谦,在《后汉书集解》一书中认为,《史记》所说的徐偃王就是《礼记》所说的驹王。(2)著名历史学家吕思勉,在《中国通史》第二十二章《夏殷西周的事迹》中说:“《礼记》所说的驹王,疑即《史记》所说的徐偃王”。(3)先秦史学者、金文研究专家唐兰,在《西周铜器断代中的康宫问题》一文,载《考古学报》1962年第1期,也明确认为徐偃王就是驹王。

[10]参见罗西章、吴镇烽、雒忠如《陕西扶风县出土西周伯诸器》一文,载《文物》1976年第6期。

[11]唐兰《西周青铜器铭文分代史征》一书,第395页,中华书局,1986年。

[12](清)《张裕钊诗文集·附录四:〈韩昌黎文集〉批语辑存》。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13](唐)《韩昌黎文集校注》第410~411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2月。

[14](唐)林宝《元和姓纂》,第1册,第196页。中华书局,1994年。

[15]参见前辈国学大师王国维《今本竹书纪年疏证》记载:“周穆王六年春,徐子诞来朝,锡命为伯。”从周穆王赏赐徐子诞“伯”爵位,紧接着周穆王又任命徐偃王分管东方诸侯国,将晋爵、升官、分管东方诸侯国、开通陈蔡运河等事联系起来看,可知徐子诞与徐偃王实为同一人,即徐国君主徐子诞,就是历史传说中的徐偃王。

[16]参见《后汉书·东夷传》记载:“(周)穆王畏其方炽,乃分东方诸侯,命徐偃王主之。”

[17]见《鲁迅全集》第八卷《会稽郡故书杂集》中,所列出的南朝末隋朝初人夏侯曾先编撰的《会稽地志》,1948年出版。又,这则史料,也见于唐·张守节《史记正义·秦本记》,在“徐偃王作乱”这一句下注曰:《夏侯志》云。据笔者考证,张守节所说的《夏侯志》,就是指夏侯曾先编撰的《会稽地志》。该史料既然又为张守节所引用,足见其真实可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