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殷王朝传承至最后一位帝王纣,纣荒淫无道,残害忠良,完全失去了民心。公元前1046年2月的一天,周武王率战车三百乘、虎贲军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同盟军数万人,浩浩荡荡进军到达距商朝都城朝歌约七十里的牧野(今河南省淇县以南),举行了声势浩大的讨伐商纣王誓师大会,发表了动员令(见《尚书·牧誓》)。当时,商朝军队数倍于周军,但在前线两军对峙着未经正式决战之际,商军已是军心涣散,甚至发生哗变倒戈。商纣王原是一位思维敏捷、能说会道,而且身材高大、勇力过人,能倒拽九牛、抚梁易柱(见《史记·殷本纪》和《帝王世纪》记载)的强势帝王,但在此时,眼看大势已去,无力回天,遂登鹿台自焚而死,六百年国祚的商殷王朝,就此黯然结束。取而代之的是周王朝。周朝分为两个历史阶段,前期建都于镐(今陕西省西安沣河以东),史称西周。
西周时代的水运交通,相比商殷时代,有了很大发展,独木舟已被历史完全淘汰,木板结构船不仅得到普及,而且船体日趋大型化。《诗经·大雅·棫朴》云:“淠彼泾舟,烝徒楫之。”意即由多人划桨的大船,在泾水中破浪前进。可见早在西周成立前,已经出现大船。又如,周武王伐纣时,进军至孟津黄河岸边,统帅姜尚发布命令:“总尔众庶,与尔舟楫,后至者斩。”(《史记·周本纪》)数以万计的士卒、车马,竞相乘船横渡水势浩大的黄河。可见当时使用的舟船之多、船体之大。再如,周昭王时曾南伐荆楚,楚人阴谋造胶船供昭王渡汉水,结果船至中流时因船身解体而使昭王等人落水身亡(见《史记·周本纪》引《帝王世纪》)。可见当时在造船方面已经发明以胶代榫的方法,工艺技术相当先进和多样化。西周时,已设立一套使用舟船的等级制度,据《尔雅·释水》记载:“天子造舟,诸侯维舟,大夫方舟,士特舟,庶人乘泭”(笔者按:众船相并,称为造舟;四船相连,称为维舟;二船相并,称为方舟;单只船,称为特舟;泭即木筏或竹筏)。还设有专职管理舟船的官吏,称为舟牧。“命舟牧覆舟,五覆五反,乃告舟备具于天子焉,天子始乘舟”(见《礼记·月令》)。意思是说,天子乘舟前,要命舟牧反复检查船体,是否漏水或存在其他的问题。(www.xing528.com)
由于中国的地形西高东低,自然河流大多呈现西东走向,而缺少南北走向的河流。这种状况在长江以北的中原地区尤为突出,从而严重影响了水运交通的全面发展。在水运交通逐渐普及的西周时代,人们为了弥补南北走向河流的缺乏或不足,于是在两条西东走向的自然河流之间,出现了使用人力开挖运河的新生事物。开通于西周穆王时代、位于今河南省境内的陈蔡运河,就是一个成功的实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