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的回答是肯定的。对此,虽然没有文献上、考古上的直接证据;但是采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可从以下各个方面间接地加以证实。
相传尧、舜时代,黄河下游地区连续发生特大洪水,平原已经被水淹没,山岳被水围困,人民、牲畜大批死亡,田园、房舍悉数遭殃。其时,共工氏和鲧先后奉命治水,他们采用堵阻的方法治水,结果都遭失败。后来改由鲧的儿子大禹负责治水。大禹吸取前人失败的教训,采用疏导的方法治水。他率领群众,身先士卒,“决九川距四海,浚畎浍距川”[33]。经过13年的艰苦奋战,三顾家门而不入,终于取得治水成功。引文中所说的“决”是疏导、“距”是通向、“浚”是开通之意。就是说,疏导了许多条通向大海的主干河流,开通了无数条通向主干河流的沟渠。不论是疏导或开通,都需要挖土。在当时,大禹是使用什么样的工具进行挖掘土方的呢?有史书记载说:他“身执耒臿,以为民先”[34]。耒是一种原始的木质双叉农具,臿是一种原始的挖土木锹。可知,当时是使用一些简陋的木质工具进行挖掘土方的。再回过头看看太伯所处时代的社会生产力状况,其时青铜工具已经发明并使用,青铜工具的刚度虽然不够理想,但用于挖土,总比木质工具要锋利得多。退一步说,即使太伯所在的江南地区,当时尚未使用青铜工具,而仍然使用木质工具,但那时的木质工具也一定比大禹治水时所用的木质工具要进步得多。总之,大禹治水时,既然使用原始的木质工具能够挖掘许多河道和沟渠,那么,在太伯所处时代使用青铜工具或即使也是木质工具,开挖一条小小的太伯渎有何不能?此其一。
凿井,是我国民间非常普遍的土方工程。有一首从尧、舜朝代流传下来的击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35]就提到了凿井取水的事,足以说明凿井工程的古老。我国凿井始于何时?许多古书说是:“伯益作井”,伯益是尧、舜时代人。而宋朝高承在《事物纪原》一书中,则说是:“黄帝作井。”其实,这些都是没有根据的传说。1974年,在浙江河姆渡原始社会遗址的第二层,发现了一口用木排桩作井壁的水井[36]。据科学测定,该遗址的第二层文化距今约有六千年。另外,在今河南省洛阳王湾遗址,也曾发现三口古井,井口直径为1.6米、井深达6米多,距今有四千多年的历史[37]。这些考古发现,有力地说明我国的凿井技术至少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那时还在新石器时期。甲骨文中有“井”字,说明凿井在商殷时代已很普遍。凿井,需要挖掘土方,由于井一般都比较深,而挖土时的工作面和人的活动空间又受到限制,所以凿井比开挖河道要困难得多。既然在新石器时期的原始社会,使用石质、骨质或木质工具能够挖土成井,那么,在太伯所处的商殷时代后期,使用已进步得多的挖土工具,开挖一条人工河道,则完全能够做到。此其二。
前面已说过,我国商殷时代晚期,农田灌溉沟渠已较普遍。江南地区种植水稻,引水和排水沟渠更是不可缺少。开挖沟渠与开挖河道性质相同,难度也差不多。太伯所处时代,既然能够开挖农田沟渠,当然也能开挖人工河道。此其三。(www.xing528.com)
地处太湖之滨的无锡、苏州地区,属软土地层。土质松软,土层含水量多,因此挖土开渠、开河,比北方地区容易得多。此其四。
以上从时代条件、工具材质、土方工程难易程度、土壤地层性质等各个方面综合分析来看,在太伯时代的江南地区,开挖一条用以灌溉和行舟的人工运河,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