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运河三千年:太伯渎考古揭开真相

中国运河三千年:太伯渎考古揭开真相

时间:2023-1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14年6月22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审议通过中国大运河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岁月转而到了2018年下半年,无锡市考古部门决定在太伯渎现场进行为期约5个月的考古发掘,使湮没在地下数千年的太伯渎遗迹和遗物真相大白。当地官府对此意外发现非常重视,在呈报朝廷后,遂下令依据地下河床遗迹进行重开,于是在太伯渎的原流经处,出现了一条“再生太伯渎”。中国开挖、建设和治理运河,有着长达三千多年的历史。

中国运河三千年:太伯渎考古揭开真相

2014年6月22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审议通过中国大运河(包括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以及浙东运河等)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盼望已久的大好事终于成为现实,笔者欢欣若狂。

笔者为年逾八旬的耄耋老人,一辈子研究中国运河历史,曾在2008年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过一部篇幅达百万字的《中国三千年运河史》专著,受到读者的欢迎和喜爱。但笔者对于取得的这点小小成绩,从未在思想上有过沾沾自喜。相反,时刻告诫自己:千万不能自满,要再接再厉,更上一层楼。于是,毅然决然对这部专著进行开拓创新、充实提升、全面修订,其中增补了不少新篇章、新观点、新提法、新揭示、新结论等创新内容,以及新格式(采用“笔者按”等夹叙夹议的行文方式)。现以全面修订的本书第一章为例来说,笔者通过多年的不懈努力,根据多种古文献上东鳞西爪、星星点点的记载,再经过反复探索、研究和梳理,全面深入地论证了:20世纪50年代初期,前辈水利史专家武同举先生在其所著《江苏水利全书》卷三十一中谈到中国运河起源时,曾指出:“征诸历史,最古为商朝太伯渎”的重要观点。(笔者按:武先生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就提出了这个至关重要的观点。可能由于当时没有列出具体的史料记载作为其来源的证据,以及没有进一步对此观点展开全面深入的论证,因而一直未引起大家对此观点的关注)。

时至今日,此事已悄悄过去了70年。试想,若一直无所作为地等待下去,岂不使武先生的观点会逐渐淡化乃至最后遗忘而成一场空?当前,最紧迫的任务是:要使武先生的观点发扬光大,广泛传播,并世代传承下去。笔者虽然年迈、衰老又多病,但深感自己应该为此任务而“担当”,并且“时不我待”。于是,自2009年1月开始,十年来:①为说明武先生观点的来源依据,几乎每天浸泡在古文献的汪洋大海中,到处搜集各种有用的史料记载作为证据;②充分应用这些不同背景、不同视角的史料证据,全面深入地完成了对武先生观点的论证;③大力弘扬该观点所具备的,或由此观点所带来的巨大学术价值与里程碑式的历史意义,以唤起大家的重视与关注。

岁月转而到了2018年下半年,无锡市考古部门决定在太伯渎现场进行为期约5个月(是年8月至12月)的考古发掘,使湮没在地下数千年的太伯渎遗迹和遗物真相大白。终于:①有力地证实了武先生所提出的观点、笔者所提出的各种证据以及全面深入的论证,都是符合历史事实的;②铁证如山,证实了这条开挖于三千一百多年前“中国最早的运河——商朝太伯渎”的历史存在;③证实了北宋人所著《太平寰宇记》一书记载的:唐朝人曾经在太伯渎湮废后的地下发现并依据太伯渎的河床遗迹进行重挖而成的“再生太伯渎”运河,至今仍可亲眼看到,甚至身临其境的客观存在。

上述提到的“再生太伯渎”这一名称,并非古书所记载,而是笔者根据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赋予其鲜活的形象化而取的名称。因其来历有着奇迹般的故事,略加说明如下:商朝开挖的太伯渎运河,由于岁月的流逝,早就湮废于地下而不为世人所知。然而,万万想不到奇迹竟从天而降:唐宪宗元和年间,因当时地方官府在今无锡市的东南、原太伯渎流经地区一带进行农田灌溉的水利工程开发时,挖土人无意中发现地下深处有一条河床遗迹,经当地熟悉历史的长老们在现场仔细辨认和反复推敲后,确认为商朝太伯渎遗迹。当地官府对此意外发现非常重视,在呈报朝廷后,遂下令依据地下河床遗迹进行重开,于是在太伯渎的原流经处,出现了一条“再生太伯渎”。在唐朝以后的宋、元、明、清各朝代,莫不将这条“再生太伯渎”视为宝贝。勤加疏浚、整治与维护,因而其河床、水源、水流等一切完好地保存至今,仍然能畅行各种小型舟船。但现在这条古运河已不再称呼太伯渎,而改名为“伯渎港”。笔者有幸于2009年10月,接到国家文物局与无锡市人民政府的联合邀请,到无锡市参加“中国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峰会”。会议后,还乘船游览、参观了这条“伯渎港”古运河。使笔者有机会身临其境,大开眼界,增长了不少难以得到的见识(以上说明见本书第一章中,题为“剖析太伯渎为何不见于北宋以前的文献记载?”一文)。总之,通过长期研究以及全面深入的论证,揭示出我国最早的运河太伯渎,并非一桩易事或小事;而是一项具有很高学术价值,以及人类社会文明发展里程碑意义的重大研究成果。值得大家关注。当然,本书其他章节也增补了不少新内容、新观点、新结论等,恕不在此一一列举。

综上所述,笔者在开拓、创新的主导思想下,完成了这部“集中国运河史之大成”的新著作,取名为《中国运河三千年》。由于这部新书,如前面所述增补了不少创新内容,知识含量极为广博、丰富与多彩,再加上采用了“笔者按”等夹叙夹议的行文方式,进行边讲述、边解释、边议论,无疑更进一步提升了本书的可读性、趣味性与雅俗共赏性。

这部新著作的内容,上起商朝下迄清末,时间跨度长达三千多年。系统地讲述历史上的中华民族,一个朝代接着一个朝代,一批又一批人,开挖、建设、治理了上百条大大小小的人工运河。其核心是,形成了四通八达的水运交通的巨大正能量。大大促进了社会经济、文化交流、人民生活等各方面的蓬勃发展,从而推动着社会不断前进与人类文明不断进步。显然,这些巨大成就,都是与广开运河分不开的。

那么,人工运河对于古代中国的国家安全与社会发展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的作用呢?这是因为:古代没有汽车火车。水运交通是进行长途运输、大宗运输、载重运输的唯一手段。中国幅员辽阔,地形西高东低,大江大河多数呈现西东走向和流向,严重限制了南北方向水运交通的开展。因此,我国历史上各个朝代都高度重视开挖、建设和治理人工运河。这些运河几乎都位于两条相邻的大江大河之间,并呈南北向或斜向的走势,运河的两头分别与大江大河相通,起到纽带和沟通的关键作用。例如,春秋时代的吴国,在今苏北地区开挖了一条长约三百里的邗沟运河,其南端通长江、北端通淮河,从此不仅盘活了江淮地区的水运交通,而且使原来那些各不相关的大江大河相互连通,形成南方与北方水运交通一盘棋,从而盘活了水运交通的全局。(www.xing528.com)

中国开挖、建设和治理运河,有着长达三千多年的历史。因而,运河的分布格局不断地发展扩大,从最早只有个别地区有运河,进而扩大到局部地区,再从局部地区又扩大到全国范围。同时,建设运河的工程技术也不断地发展、提高,一是从最早没有任何规格和技术标准的运河,逐步地发展到有统一的规格和技术标准。二是从最早没有任何附加设施的运河,发展到筑有可以调节运河水位的堰埭设施,并从结构简单的低级堰埭设施发展到诸如“滚水坝”等比较高级的埭坝设施;再从“滚水坝”等设施进一步发展到筑有更加方便、可有效调剂运河水位的船闸设施;到了北宋时代,又在船闸设施的基础上,发明了更为先进的、可以反复利用闸室水的澳闸(即省水船闸)设施。这些运河建设的成就,比1373年最早出现在欧洲荷兰的船闸要早三百多年,说明我国的运河建设走在了世界的前列,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自豪和骄傲。

隋炀帝时,为了便于管理刚刚完成南北统一的国家,将分布于全国南北各地的多条地区性运河,按统一的规格和技术标准,组合、连缀而成以洛阳为中心的全国性南北大运河(笔者按:由于南北大运河开通于隋朝,完善于唐朝,是隋、唐两代共同的成就,所以后世人们称之为“隋唐大运河”,全长五千余里,比后来的京杭大运河还要长)。到了元朝时,因京城改设于今北京市,原有的隋唐大运河已经不能满足形势的需要,于是又进一步改造隋唐大运河,并在山东境内增开新的运河,将原来呈折线形的南北大运河改变成直线形、自北而南贯通五大水系(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和二市四省(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的京杭大运河,全长三千五百余里。就中国历史上运河建设的成就而言,无论是单条运河的长度或是全国运河的总里程,无论是运河历史之悠久或是运河规模之宏伟,均为世界之最。

由于中国古代没有开河挖土的机器设备和先进工具。三千多年来,不论是开挖遍布于各处的地区性运河,还是开挖贯通于全国的隋唐大运河或京杭大运河,都是凭着中华民族的两大传统法宝:①刻苦耐劳的实干精神;②“人定胜天”的坚定信念。在“愚公移山”精神的主导下,年复一年和一镐一铲地进行人力开挖和手工操作所完成的。因此,中国历史上开通这么多的运河,显得格外艰辛和难能可贵。中国运河建设的辉煌成就,乃是中华民族在三千多年间,勤劳刻苦、自强不息、不断创建社会文明所取得的硕果;也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一簇簇绽放在万紫千红丛中、显得格外灿烂绚丽的奇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国大运河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应该说是“实至名归,顺理成章”,必然受到中国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的热烈欢迎,也必将吸引人们乐意了解和欣赏这一簇簇运河硕果的历史奇葩。

最后,需要表达的是,笔者不顾耄耋衰老的身体,长年累月忍受着与霉变气味十足的陈年古书为伴,或是聚精会神地埋头阅读,或是长时间伏案笔耕不停,或是经常去图书馆大海捞针般寻找一些稀有的史料,为此消耗了毕生的心血与精力。若问:哪来如此大的动力?答曰:为了要将这部弘扬中华民族三千多年间不遗余力地开挖、建设人工运河,促使社会不断发展与文明不断进步的历史著作敬献给伟大祖国;意欲将这部书作为目前全国人民正在共同努力铺筑通向民族复兴之路的一块铺路石,用于营造浩荡的气势、提升必胜的信心,助推早圆伟大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同时,也旨在将详细记载在这部书中的上百条人工运河的具体清单和说明书,介绍给当今生活在世界各地的华人,以及尊敬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使大家在阅读了这部书后,都能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勤劳智慧、自强不息、始终追求着“发展”与“文明”的伟大民族。

嵇果煌

最后修改于2020年3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