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男女有别,妈妈给孩子的悄悄话

男女有别,妈妈给孩子的悄悄话

时间:2023-1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我是小小男子汉幼男性身份和性角色的特点性身份就是一个人的性别身份,是一个人感到自身是男是女的方式;而性角色则是性身份被人所描述或者被自身所证实的方式。孩子从8个月至3、4岁为幼儿性心理发育的“肛门欲期”。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意识的产生,小男孩开始意识到自己的性身份和性角色。虽然满足了孩子,但不利于培养其身体隐私保护意识,容易使孩子对异性特别是成年男子丧失应有的警惕性。

男女有别,妈妈给孩子的悄悄话

第一节 我是小小男子汉

幼男性身份和性角色的特点

性身份就是一个人的性别身份,是一个人感到自身是男是女的方式;而性角色则是性身份被人所描述或者被自身所证实的方式。一般性身份在生命的最初三年就已确立,幼儿能够识别自己是男还是女。同时,他们在家庭和周围的环境里开始意识到自己的性角色,也就是自己应该扮演男性还是女性角色。

幼儿对性的认识受到父母、社会教育文化熏陶的影响,其中包括父母亲对子女的态度、同龄儿童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幼儿自身的个性因素。

通常在18个月至3岁之间,男孩更多地意识到他们自己和其他人的衣着打扮上的差异,慢慢地了解了自己的性身份。比如,自己头发比女孩短,而且穿的衣服不如女孩的鲜艳,喜欢玩枪、车等玩具,这就可以从一个新的方面识别性身份。

到了3岁或更早一些,幼儿在家庭和周围的环境里开始意识到性角色,父母的态度及他们与孩子的关系对性角色的识别起着重要作用。如果父母不能恰当地打扮孩子,或者硬要按照自己的性别愿望打扮孩子,男扮女装,甚至将男孩当女孩抚养,在取名、购买玩具、与幼儿谈话,对其行为要求以及做游戏中不能以幼儿正常性角色去强化,最终会造成孩子性角色识别障碍,成年后往往导致性变态

幼男性欲和性心理的发育

幼儿性欲和性心理的发育过程,一般经过“肛门欲期”和“性器欲期”。孩子从8个月至3、4岁为幼儿性心理发育的“肛门欲期”。这一时期,幼儿喜欢玩弄大便,喜欢摩擦肛门,大小便时总爱磨蹭。断断续续不愿很快结束。如果平日的大便行为很自然,很顺利。而且并没有便秘,则这种由肛门造成的快感的机会并不多。否则,排泄的行为势必引起一种通畅与愉快的感觉,日久天长就会成为一种习惯。

幼儿3~6岁是性心理发育的“非性爱的异性好感期”,也称之为“阳具崇拜期”。这个时期,幼儿已具有初步的性别意识,知道男女性别角色,并发现男孩和女孩性别上的区别。男孩常因为有小鸡鸡而感到自豪、得意,常喜欢光腚和玩弄小鸡鸡。这一阶段,男孩的性器欲并不强烈,它常常和父母的亲情混在一起,在与父母的亲切感情之中带有性的意念。男孩常常偏爱母亲,极端者甚至想独占母亲而仇视父亲,称之为“恋母情结”。如果幼儿时期的这种恋母情结太深,不能及时割断,会有碍于幼儿性欲和性心理的健康发育。

幼男性心理发育特点。

幼儿性心理发育具有两个特点,即自发性和好奇性。人们常常看到3~4岁的男孩用手摸阴茎,这并没有性目的,而是一种自发现象。小男孩还常常观看和触摸其他同性或女孩的生殖器,或裸体向小女孩显示生殖器,甚至进行性接触游戏,这是好奇心的驱使。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意识的产生,小男孩开始意识到自己的性身份和性角色。尤其是当发觉男孩与女孩的性别差异后,他们就会有意识地表现出对性的好奇和关心,也就会不断地提出各种关于性的疑问。例如“为什么我是男孩而蓓蓓是女孩”、“为什么阿姨会生宝宝而叔叔不会”等等。

父母可以告诉孩子男女两性不同的生理构造,男女生殖器的正确名称,让他们知道自己为什么是男孩。对于年幼的儿童,可以让他同父母一起洗澡,使他们从小就认识异性成人裸体的形态从而减少好奇心理。向男孩介绍男女两性从儿童长成大人的基本的生理变化,如自己将来会长成身材魁梧的男子汉,让儿童既了解男女两性的区别,也知道小孩和成人的差别,在此基础上,引导儿童产生对性别角色的认识。

家长应满足小男孩的这类好奇心,对性疑问要坦然地回答,不要随意搪塞,甚至回避,否则,不健康的性意识也就会由此形成,从而导致了以后成长中的性困惑、性神秘和以至于性罪错的产生。

家长要利用孩子的好奇心,进行合理引导,打破性的神秘感,这对婴幼儿的性心理的健康发育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节 宝贝,你是个女孩子

我要和爸爸一起洗澡

爸爸拿着衣服准备进浴室洗澡,4岁的敏敏跑过来抱住爸爸:“总是妈妈帮我洗澡,今天我要和爸爸一起洗。”

场景一:

“那今天我来给小宝贝洗澡吧。”

场景二:

“别闹了,等会你和妈妈一起洗。”

“原来爸爸都给我洗澡呢,是不是不喜欢我了。”

场景三:

“女孩的身体有很多小秘密,不能随便给别人看,特别是不同性别的人。爸爸要尊重敏敏,不能和敏敏洗澡了。”

“来,妈妈等会儿和敏敏一起洗澡,顺便说说我们身体的小秘密。”

父母和孩子的亲子之爱,本应是亲密无间的。但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异性家长应在某些方面逐渐和孩子保持适度的距离,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性别意识和身体隐私意识。在这一过程中,家长要注意方法,尽量使孩子在心理上适应变化。

场景一中爸爸显然没有意识到孩子成长中“距离”的重要性,仍用简单的溺爱方式对待孩子。虽然满足了孩子,但不利于培养其身体隐私保护意识,容易使孩子对异性特别是成年男子丧失应有的警惕性。

场景二中爸爸拒绝孩子的方式过于简单。孩子感到父亲态度的变化,却不知道所以然,很难在心理上顺利过渡,而且还可能会对亲子之爱产生怀疑。

场景三中爸爸先让孩子简单地了解男女的性别差异,建立起初步的身体保护意识,然后向孩子点明不能一起洗澡的原因。这样一来,孩子不会因为受到拒绝而感到委屈,还能体会到大人对自己的尊重。最后,作为同性家长的妈妈,也对孩子表示了关注,进一步缓解她的情绪,然后趁机给孩子进行更具体的性教育。这样的配合方式,是值得其他家长学习的。

女孩和男孩是不同的

女孩的大脑决定了她既然是女孩,就和男孩有许许多多的不同,也决定了我们对女孩要有不同的教育。

我们总是听到人们关于“男女都一样”的论调。但当我们真正地了解了女孩的大脑发育后,就会知道,为什么她们被称为女孩,因为她们真的和男孩不同,她们是有着自己独特的性别特征的。

你知道吗,女孩的大脑从右向左发育得更快。我们的女儿在胎儿时期18周大的时候,所有的脑细胞就已经开始生长了。和所有人的大脑一样,女孩的大脑也分为3个部分:大脑皮质边缘系统脑干。所有的大脑都是右半球先发育,然后是左半球。但不同的是,男孩和女孩大脑的发育有很多方面的差异,这也就形成了女孩们天生的优势。

首先,女孩的大脑从右向左发育的速度比男孩快。大脑的左半球是语言中枢,所以,我们知道,女孩通常能比男孩更早、更生动、更流利地使用语言。一般男孩到4岁半才能讲清楚想要表达内容的99%,而这些,女孩在3岁时就能做到了。到了16岁的时候,女性联系着大脑的左右半球的神经纤维——胼胝体比男性大25%,使女孩的左右脑半球交流更多,更容易用语言表达情感

女孩大脑中负责语言和写作的区域也比男孩更活跃,所以女孩能使用更多的词汇表达自己的意思,写作也更生动、细腻,这就是为什么上学的时候女孩的作文通常都比男孩写得好的原因。

其次,从大脑构造来说,女孩大脑皮质的枕叶比男孩发展的更快速,这使她们有更强的光敏感度,更容易接受感性材料,对噪音更敏感,更容易辨别出父母的声音,更能准确地读懂别人脸上的表情,即使这些表情是很细微的;女孩的额叶比男孩的更活跃,所以女孩在遇到事情的时候更能全面地考虑结果;女孩的丘脑比男孩处理数据的速度更快,比男孩处理情感信息更快,因此男孩比女孩更容易处于危险的处境:女孩前额叶的基本发育比男孩早,所以同龄的女孩比男孩更成熟;女孩的顶叶比男孩能接收更多的数据,而顶叶与触觉和痛觉有关,所以她们对痛觉更敏感,也更喜欢长时间的身体接触;女孩颞叶上的神经连接比男孩更强,使她们有更大的记忆储存量和更好的听力;女孩的大脑比男孩的大脑分泌更多的5-羟色胺,所以她们比男孩更安静;女孩的大脑比男孩分泌更多的催产素,所以女孩更懂得照顾别人,更喜欢玩洋娃娃。

再次,女孩有更多的听觉、味觉和触觉,比男孩有更感性的内心世界;女孩大脑中有更多边缘皮层的连接,这使得她们不易冲动,有较集中的注意力,听力也更好;女孩有更好的记忆力,这是因为女孩大脑中的海马趾比男孩大,它的最大功能就是储存记忆,而且女孩的海马趾中神经元的数量和神经传递的速度也超过男孩。

这就是女孩在大脑发育上与男孩不同的地方。

在这个提倡人人平等的时代,一些男孩女孩出现了混淆性别特征的所谓时尚做法。有的女孩手里夹着香烟,口吐脏话,没有女孩该有的优雅可爱,完全不顾及周围人的感受,她们认为这是一种酷的表现。这些女孩的做法,一方面是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另一方面则与父母对女孩的教育有关。

女孩就应该有女孩的样子,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女孩应该具有温柔、善良、优雅的气质,应该区别于男孩,具有自己独特的美。有人或许会说,这不是提倡把女孩变得懦弱没有个性吗?这不是取悦男性吗?当然不是!因为女孩天生就具有柔美灵动的特质,她的眼神很动情、她的声音很动听、她的身体线条很优美,这都是她们独有的魅力,是最珍贵的宝藏。

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开发女孩的潜质,让她更美、更受人们的欢迎呢?

亲爱的妈妈们,您知道您的女儿最需要的是什么吗?

首先,您应该关注您的可爱女儿的几个成长关键期:第一个时期,是您的女儿出生以后到5岁以前这段时间,此时是大脑发育的重要阶段,她的大脑边缘系统日趋成熟,会有越来越多的感性信息出现在她大脑的四大脑叶。两岁的时候,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她可能会发脾气,但到了五六岁,她就已经学会了控制和思考,甚至开始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了。

基础打好以后,您的宝贝女儿就开始建造她们大脑的巨大房子了,这就是第二个关键期,也就是女孩10~12岁的时候。这个时候,您女儿的大脑额叶生长的速度几乎和婴儿期一样快,这会使她能更好地学会新技术、吸收新观点、掌握新的能力去思考甚至与您争论。但妈妈们要注意了,这一时期,由于激素的作用,您的女儿开始进入自信心下降的阶段。

一个女孩在10~12岁时所经历的人际关系、亲情、体育运动美术和音乐活动以及一些理论知识将会在她以后的生活中得以保持,而相反的,这个时期所没有经历过的事情,她以后会做不好是很可能的。

这个年龄段的女孩如果在一个单纯的环境中成长,拥有温暖的关爱,那么她们会更坚强,更有竞争力,更少神经质,会拥有更多积极向上的品质

其次,妈妈们需要帮助自己的女儿更清楚的认识“我是谁”。

无论女孩处在她成长周期里的哪个阶段,无论她生活在世界的哪个角落,女性荷尔蒙的周期都是那么灵敏,而这些对女孩的个性、情感、道德、精神和身体发育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也正是女孩的神奇之处。

女孩的生命之树是下丘脑——脑下垂体——卵巢的信号传递。卵巢将很多雌性激素传递到女孩的血液中,女孩的能量循环信号就沿着这个系统而运转。每个月的生殖周期控制着雌激素、孕酮、催乳激素以及其他激素的流动。

这些因素会使得女孩没有男孩那么具有侵略性,她们会比男孩更容易哭,更容易成为饮食异常的受害者,更容易屈服于来自外界和同龄人之间的压力,同时她们和男孩在处理家庭关系和浪漫关系的方面有不同的方法,也有不同的交流模式。这时候妈妈应该帮助您的女儿认识到,她之所以具有这些特征,并不是她自身的异常,而是由女孩的生理构造所决定的。

再次,妈妈们应该懂得自己的女儿渴望关爱和友谊等亲密情感,这是她们的天性。

这是因为女孩和男孩相比,她们的大脑血液循环不同:流经女孩大脑的血量比男孩的多15%,而且流经的区域也不同,流速也更快。女孩比男孩的大脑有更多的活跃区域,她们比男孩注意更多的人,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更长。因为女孩的大脑不停地活动,她们急需获得在人际交往、亲密情感方面刺激的增加。这也使女孩在创造复杂、亲密的人际关系上占优势。另外,女孩大脑的语言中枢比男孩大1/3,这使得女孩更善于言辞;女孩的胼胝体比男孩大l/4,这使得她们能更得心应手地处理好复杂的人际关系,也能在同一时间处理更多不同的任务。所以,男孩喜欢单独工作,而女孩喜欢一起工作。

女孩大脑的色带环绕的脑回的活性比男性强,催产素会产生更多的“怜悯之情”,这就是“母性的本能”。海马趾会让女孩有更多的情感记忆,这使得她们不善于用好和坏的标准对待事物,而对微妙的人际关系产生兴趣。

同时,雌性激素对女孩的感情生活也有着重要影响。它控制着情绪的稳定、思考的过程、理解力、记忆力、个人的动力、亲昵行为的动机、爱好、焦虑以及如何处理外来的压力和性冲动。孕酮和雌性激素相互对抗,使雌激素有受孕功能,像女孩喜欢小孩、小动物就是孕酮的作用。另外,女孩体内也有睾丸激素,但只是男孩的1/20,所以女孩不具有男孩的侵略性,更容易受抑郁症的折磨。

女孩的月经周期对女孩本身也有很大的影响。一般月经来临的两个星期里,女孩的情绪比较稳定,随后雌激素在上升后突然降低,这对大脑是一个损害,是女孩进入情绪低落期的原因,这时候她会感到孤独,心情会一落千丈。而后的排卵期和排卵后期是女孩的最佳状态时期,随后随着雌激素水平下降,她会经常生气、神经过敏、悲伤、失望、缺乏自信,让你觉得她的大脑短路了。

因此,你应该明白,女性荷尔蒙的循环周期导致女孩的情绪天生就变化无常。她们需要家人、朋友一起帮助她们。

所以,当女孩哭泣的时候,我们要紧紧地拥抱她们;当女孩想说话的时候,我们就与她们交谈,耐心地听她们倾诉;我们要给女孩最高境界的耐心、最好的见解、最无微不至的关怀,要重视女孩对亲密关系的需求,也要重视她们的情绪变化;我们要经常给她们小礼物、温馨的卡片以及拥抱、友谊等。

健康的女性群体和健康的狼群有相似的精神特性:敏锐的感觉,好动的精神,对爱的高度包容,拥有高度的忍耐力和力量,对关系到她们孩子、同伴和团体的事情有着强烈的直觉。因此,妈妈们,我们的女儿和男孩是不同的你们了解了吗?

女孩的生理特征

女孩和男孩具有不同的生理特征,这是人们都知道的。

那么你知道这种生理差别对女孩都有什么影响吗?

由于雌性激素、大脑结构、基因的差异,女孩的发育比男孩早,然而理性思维却比男孩差,体力也无法和男孩相比,因而女孩倾向于从事较轻、较感性和细腻的工作。

女孩的生理发育特点使得她的语言表达能力比男孩强,因而她的话语更动听、思维更灵敏,同时,她时刻不忘寻求安全感,对父母有很深的依赖心理。

女性的生殖器官有内外两部分,内生殖器包括阴道、子宫、输卵管、卵巢等;外生殖器包括阴阜、大小阴唇、阴蒂、前庭和会阴。这些器官在青春期前发育非常缓慢,几乎处于静止状态,但进入青春期后,在雌性激素的作用下,内外生殖器官迅速发育,并与其他器官共同进入成熟阶段。随着性发育的成熟,女孩会出现月经周期。

第一次月经是女孩进入青春期的重要标志之一,一般发生在9~12岁之间。月经初潮的早晚与气候、生长环境、生活水平、营养状态有关。女孩第二性征发育主要表现在乳房、阴毛、腋毛的发育。女性除了体态特点外,乳房是青春期发育最早、最明显的指标。

女孩在10~12岁的时候,她的乳晕增大,随即乳房也开始膨起增大,同时声音也变得尖细。阴毛出现的年龄多数与乳房开始发育相近。有些女性腋毛与乳房开始发育的时间间隔很长,甚至在乳房开始发育的中后期才出现。

这也是正常现象,因为腋毛的出现一般在阴毛出现半年到一年以后。

伴随着这一系列特有的性变化,女孩的脂肪在皮下沉积,这使女孩子的身体轮廓丰满圆润,对男性产生了性吸引力。这个阶段的许多女孩子会感情混乱,她们既想炫耀自己的身体,又不想引人注目。到了青春初期的后来,她们一般都能理解自己身体所出现的性特征。而且在内分泌的影响下,她们的性兴趣也得以提高;但如果她们一直禁锢在性欲是堕落、有罪或下流这样的观点中,或者她们对有关“正派”女孩子的观点根深蒂固,那么,她们的性兴趣便会受到压抑。

这些使得青春期的女孩子们一边既向往着长大成为有魅力的女人,同时却又怀有恐惧,老是想停留或返回到儿童时代,以逃避正在面临进入女性期的现实;另外,她们既希望得到男孩的喜欢,同时却又害怕不受欢迎,或者害怕被认为是卑贱、厚颜无耻的。这种情况也是很矛盾的。

正是这些情感,使得女孩子在进入青春期之初常常精神紧张。她们希望努力适应身体的变化,适应月经的出现,适应提高了的性兴趣,并或多或少地适应自己想被男孩子所喜欢的愿望。女孩子就是这样引人注目地迅速进入性欲的竞技场,这与男孩子是不同的。

也许,女孩子的生理冲动比较强烈,会令家长感到不安,而在孩子青春期结束前,甚至有可能引起家庭冲突。她过去与父亲的良好关系会变坏,因为父亲想干涉她的行动;但最为激烈的斗争,却常常是在她与母亲之间进行的。而在某些家庭中,种种矛盾会是非常痛苦的,女孩子不但受到父亲的体罚,还被母亲责骂为放荡、卑劣无耻。

许多女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在某个阶段公开反抗,对母亲表明自己内心的不满。而在这场对抗中,如果家长“赢”了,女儿以后的发展就会受到损害,但更危险的是,她们会以脱离家庭作为取胜的方法,甚至仅仅为了使父母恼怒而过早地告别自己的处女时代。

有关专家认为,女孩子们的这种做法,其实只是为了寻求男子的爱来代替失去的父母的爱,当女孩子们有这种行为的时候,她们中的大多数在潜意识里只是想惩罚自己的母亲,比如,她们竭力想让父母知道她们已不再是处女了。不过,这种种反抗行为更多的是在沉默中进行的。

当您的孩子开始出现这种情况,开始学会反抗的时候,您最好尽力去理解处于青春初期阶段的女儿的愿望和畏惧,尽量避免出现公开对抗的局面。

很明显,如果一个女孩子在开始她的青春期生活时,能有一个支持她的家庭,那对她的成长来说是再好不过的了。如果这个家庭能使她信赖,让她觉得她的家人是爱她的,那么她就会回报家人的爱与信赖。

家长们应该明白,其实没有多少女孩子是真正想使父母伤心与烦恼的。

由于女孩子在青春初期遇到的种种矛盾冲突,以及她身体出现的种种变化,她们的情绪多变就不难理解了。这也是很多女孩子无法十分顺利地度过这个时期的相当重要的原因。成年女性的许多精神性疾患,其实都可以追溯到她们的青春初期,那个时候,如果她们缺乏处理好女性角色的能力,那么成年之后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会受到影响。而对于男孩子,同样在性成熟期会突然出现一系列明显的精神疾病,如神经官能症、抑郁症或精神分裂症等。

家长朋友们应该注意,一些女孩子由于渐渐长胖而产生神经性厌食,以至于造成月经停止,乳房无法正常发育,这样,她们便退出了青春初期阶段,返回到儿童时代去了。这些女孩子们就会像彼得·潘那样,永远也长不大。有的女孩子会变得过分专注于理论工作、宗教或动物;有的女孩子为发泄自己的烦恼,会在性生活方面变得不检点;有的女孩子则试图勾引年龄较大的男子,而有时,这些男子正好是她们父亲的对立者;还有一些,尤其是在童年早期与母亲关系不好的女孩子,会暗中盼望返回儿童期,以“解决”

这个问题,但她们往往会在相反方向上过度反抗,而不加思索地加入到对性和酒精的追求中去。

由此可见,女孩子们的生长发育期多么的重要,它往往可以影响我们女儿的一生。

女孩的心理特征

恩格斯曾把人的心理活动誉为“地球上最美的花朵”,而在这其中,女性的心理活动则是花中之冠。

女孩心理特征最突出的表现是比男孩富于感情。这是因为女孩的神经系统具有较大的兴奋性,对任何刺激反应都比较敏感,无论是愉快的或是厌烦的,都能够通过表情和姿态表达出来,如脸红、哭、笑、发怒、喊叫等;同时,女孩比男孩更容易接受暗示,各种形式的催眠术对她们比较容易成功,因此女孩容易被迷信活动所迷惑;女孩因其母性的本能,大多心地善良,富于同情心、怜悯心和爱心,她们往往在慈善事业和人道主义活动中做出卓越的贡献;爱美是女孩的天性,她们举止文雅,动作妩媚,富于女性特色,所以在社交活动中受人喜爱,她们的形象思维强于男性,适于从事音乐、戏剧、美术、舞蹈、唱歌等艺术工作。

由于生理因素的影响,女孩喜爱与人交流,特别在意别人对她的看法。

随着年龄的增长,她开始逐渐渴望得到异性的欣赏。女孩因为具有敏感而细腻的特质,自尊心也很强,同时情绪波动比较大,因此有时难免任性、发脾气,这些特征都和女孩自身的生理结构有关系,而这些因素也使女孩较之男性更缺乏理性的思考,容易受到伤害。

玲玲和亮亮是一对龙凤胎,妹妹玲玲非常喜欢和哥哥亮亮一起玩耍,一天,哥哥因为妹妹抢夺自己的玩具而打了她,这让妈妈非常气愤。妈妈说:“亮亮,你是哥哥,应该让着妹妹!”亮亮委屈地说:“可是她只比我小几秒钟!”而玲玲则一边哭,一边说:“我是妹妹,你就应该让着我。”

男孩让着女孩已经成了人们的思维习惯,其实孩子并不是天生就这样认为的。但因为女孩从小就被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灌输了这种思想,所以长大以后她总会渴望别人能够让着她,迁就她。如果在自己的亲人、朋友面前,发发脾气,使小性子,大家还都会包容她,但如果在陌生人面前也这样做,受伤害的只能是女孩自己。所以在对自家的女孩子进行教育的时候,父母应该特别留意这些。

对女孩来说,性别错位是指家长忽视女孩的本质特征,把女孩当做男孩养,从而使她的行为方式带有过多的男性特征。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一个性格极度温柔的女孩,往往具有软弱、过于依赖男性、矫揉造作的性格特点;而性格刚柔相济的女孩则更自信,更善于抓住机遇,心理承受力强,因而心胸开阔,具有好人缘和不怕挫折的精神。

但是,任何事情都要把握好一个度,如果过分强调女孩性格中的阳刚气,也会给女孩带来不利的影响。

小清本是一个眉清目秀的小姑娘,但父母喜欢男孩子,于是从小就把她当男孩对待,不仅通过穿衣打扮把她包装成男孩的样子,还鼓励她像男孩一样摸爬滚打、跳上跳下,甚至不在意她说脏话,行为粗鲁。小清父母这样做就是为了让她长大后能像男孩一样刚强,不会受到别人欺负,成为生活中的强者。可是小清的爸爸妈妈不知道的是,虽然表面上小清习惯了把自己当成男孩,但她内心却非常排斥男孩,她更喜欢和女孩接触,尤其喜欢在女孩面前表现自己,可是后来,慢慢的她逐渐习惯了穿男孩子的衣服,就连上厕所都要在人少的时候去。这种心理甚至影响了她一生。

父母对女孩的早期培养非常重要,父母的态度会影响女孩的思维方式和行为特点。在教育女儿的时候,不要太在意女孩生理方面的弱点,或者因此就过分强化她们的阳刚性格。这样对孩子是不利的。

女孩适当地具有一点阳刚性格的确会更坚强,但过犹不及,父母如果过分灌输这种意识就会扭曲女孩的性格,使她在青春期和成人后产生一系列不必要的苦恼,甚至严重的性别错位容易使女孩成人后性取向发生改变,同时,社会舆论的压力也会使女孩痛苦不堪。

预防和纠正女孩的性别错位问题是父母不可忽视的责任,父母应该尊重女孩、爱护女孩,不但要从内心真正认可男女平等的观念,还要根据女孩的性别特征给她进行正确的定位。

小芳生活在农村,那里的重男轻女的思想十分严重。但是小芳非常幸运,她开明的父母没有歧视他们的女儿,相反却很疼爱她。有人劝他们再要个男孩,却被他们拒绝了,于是,家里的老人又劝他们把女儿当男孩养,这样以后才不会受人欺负。

但是小芳的父母依然没有那样做,他们告诉小芳:“我们的小芳和男孩子一样珍贵,而且你的学习比他们好,歌唱得比他们好听,爸爸妈妈都喜欢你。”此外,他们还鼓励小芳养花、养鱼,支持她玩女孩子们喜欢玩的游戏。小芳长成了一个活泼可爱让人喜欢的姑娘。

纠正女孩的性别错位不仅体现在对孩子穿着打扮的注意上,还体现在人们深层的意识形态上。给女孩充分的关爱,让她们充满自信地生活是父母们首先应该做到的。

青春初期的女孩子必须接受自己内分泌和身体变化所赋予她的新角色任务,而与这些变化同时出现的,还有她们在心理和情感上的相应变化,这些变化有时是互相矛盾的,并且,是难以解决的,我们的宝贝女儿们可能还没有完全做好准备去迎接这种变化。但是女孩子的大部分问题并非来自这些变化本身,而是来自由这些变化引起的冲突及后果,也就是说,问题的中心是性行为出现的变化。

在青春期的时

候,女孩子或接受、

或无法接受自己是有

性欲存在的这个事

实。这远非只是要认

识到自己很可能会生

育孩子的问题,她还

必须认识到自己有各

种性兴趣、意愿、渴

求和快感,她必须意识到她的生活再也不会保持以前的模样了,既然现在已经走进了性的竞技场,她就必须与其他人一道去把握机会。

青春初期女孩子的性妄想通常是相当模糊和粗糙的,而且往往涉及脱光衣服、卖淫和强奸等过激的行为。这个年龄的一些女孩子,为寻求刺激而到处搜集有这些内容的报刊、书籍,有的女孩子还与学校里的同学讨论她们的发现,希望别人能理解这些东西,而且,这个年纪的女孩子往往会以为自己已经是性专家了,因而对家长及老师教给的性知识采取拒绝的态度。但父母应该理解,这是完全正常的过程,并不需要过于担心,只要采取适当的引导措施即可。

性妄想如果被看做是可憎的东西,那么就有可能受到压抑,而那些涉及父亲或与父亲类似人物的性妄想,几乎总是受到严厉压抑的。许多女孩子极力控制甚至是过分地控制自己的欲望,使得她们的行为常与她们的真正愿望刚好相反。例如,真正想亲近和爱自己父亲的女孩子,在这个阶段偏偏会避开与父亲的接触。对此,爸爸妈妈们也应该有正确的认识。(www.xing528.com)

第三节 “娘娘腔”、“假小子”,性别教育为何缺失性别教育中,父母存在的误区

“是男孩还是女孩?”经常能遇到人们这么询问襁褓中的婴儿。其实,不用询问,也不需打开襁褓,仔细观察一下就完全可以分辨出那是个男孩子还是女孩子,甚至可以这么说,男孩女孩自打出生起就已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即使不受到社会环境的强化,也会越来越明显。到了3岁前,男孩子喜欢冲冲杀杀地狂奔猛跑,女孩子则喜欢摆上小碗小盘的玩过家家。男孩女孩与生俱来的天性是一目了然的。

但是,孩子的心理状态也受着后天教化的重大影响。父母常常会自觉不自觉地对孩子的性别认识进行强化教育,使孩子更加“男性化”或“女性化”。譬如,我们总是褒奖男孩子的勇敢、果断、大度的行为;表扬女孩子温柔、善良、文静的举止。孩子就会对自己性别角色具有良好的认识。反之,对男孩子,父母却欣赏他依恋、腼腆的表现;对女孩子,父母一味鼓励她争斗、不羁的性格,就可能影响孩子对自己性别角色的正确认识。如果父母再在装扮上让女孩子总是一身“戎装”或长裤制服,却把男孩子打扮得“花枝招展”,甚至还给他涂脂抹粉,那将扭曲了孩子正常的性心理,严重的还会使孩子日后发生性倒错。

有些家长认识不到性别教育的重要性,认为这么点的小孩子懂得什么?

他们凭自己对男孩女孩的偏爱,对孩子进行与生理状况不符的性别教育及装扮。强把女孩当男孩,硬当男孩为女孩。这种做法虽然可能是闹着玩的,但却会引起孩子心理和人格的变态、畸形。给他今后的生活带来一系列的困扰乃至留下心理创伤。所以,这种作法是错误的。

有些父母明白这个道理,但却不知道孩子在3岁前对自己性别的认识还是模糊的这一现象,他们常会焦虑地询问:“这孩子怎么搞的,问他男孩女孩,他尽瞎答,明明是男孩,说自己是女孩,还把我的发夹带到头上对着镜子看。”或“女孩子怎么喜欢玩枪呀车的呢?”其实,这些现象都是正常的,是孩子出于好奇所致。这些孩子在其他表现上依然具有鲜明的“本性”特点,完全不必着急。我们只需告诉孩子正确的答案,并且告诉他自己性别的优越性,孩子都会“乐意”地“接受现实”的。比如,男孩说:“我是女孩,女孩穿裙子。”那是因为他对裙装的好奇和对鲜艳的色彩的喜爱。父母只需告诉他:“你是一个小男孩,你的小海军服很漂亮。你还可以玩坦克。”他就会忘了裙子一事。如果女孩说自己是男孩:“斌斌爸爸说男孩开飞机,我要开飞机。”父母不妨告诉他:“你是女孩,女孩也能开飞机,女孩多漂亮,长大可以做妈妈。”孩子就会骄傲地承认自己是女孩。

有些家长对孩子性别教育过于“偏执”,认为女孩就一定要娇羞,穿花衣服;男孩就绝不能给他穿漂亮衣服。他们认为:“反正是小小子,要什么好,瞎穿呗。”结果,孩子可能会认为男性就应该是灰不溜秋,马马虎虎的。这也是不对的。孩子总归是孩子,穿得漂漂亮亮的没有错。男孩,让他穿得干净、利落、鲜艳、活泼;女孩,打扮得艳丽、花哨、可爱、洁净。这才是正确的做法。

还有些父母把3岁前的孩子在性别认识上的错误当做有趣的事到处讲,对孩子也会起到不良的作用。例如,妈妈拂着孩子的头对同事说:“你看看他,臭美着呐,天天要拿我的口红。”同事则接着说:“噢,可不嘛,就像小姑娘一样漂亮。”那么在一边听着的孩子会怎么想呢?他可能会认为,能像女孩子,妈妈喜欢。所以,不要把孩子性别认识上的错误当做笑谈到处说,也不要常拿这事逗孩子玩。相信在孩子3岁后,一定会渐渐对自己性别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性别认同混乱,原因何在

孩子性别角色模糊并不能排除先天的原因。原因是,在胚胎期,人的性腺结构在发育初期倾向于形成女性器官卵巢,这被称为“夏娃原理”。如果缺乏雄性激素,胎儿的性别蓝图就会混乱,在母体内就会引起男性大脑女性化,从而造成性别认同的困难。

但是对于更多出现性别角色模糊问题的孩子来说,后天的因素才是真正的原因。父母的示范作用、社会的强化作用和语言的影响等等因素的力量不可低估。性别认同并非自然而然发生的。有研究表明,人类对性别的自我启蒙是从2~3岁开始的,如果孩子在幼儿期没有接纳外界的正确引导,不能及时完成性别认同,日后就有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性别偏差行为。下面列举影响孩子性别认同的几个重要因素:家庭因素

残缺家庭及其辐射区。对于孩子来说,母亲的温柔细心和父亲的果断自信都不可缺少。任何一方的缺失,都会破坏孩子完整和谐的成长环境。残缺家庭是指家庭出现夫妻双亡或一方亡故、分居、离婚、再婚、在押等情况,其辐射区包括父母一方或双方工作繁忙,无法照顾孩子的家庭。这些家庭往往将孩子托付一方或他人,造成孩子长时间和同一性别成人生活在一起的局面,孩子没有同伴,没有兄弟可学习,也没有姐妹可比较,缺乏性别定位,从而比较容易偏离正确的性别角色。很多家长对这种缺憾的影响浑然不觉,等发现孩子的性别认同存在问题时,孩子已经偏离正常轨道很远了。

不和睦的家庭。如果父母关系不好,孩子很难形成正确的性别认同。

譬如妈妈不喜欢爸爸,阻止孩子与爸爸亲密;或者爸爸在家庭中是受到排斥的,就会让孩子得出“爸爸是坏人,我不能跟他学”的结论。这样下去,孩子就会轻视爸爸在家庭中的价值,并认为自己和爸爸应该是不一样的。这种情况尤其会影响到儿子。儿子看到父母之间的矛盾,潜意识中会担心“如果我和爸爸一样,妈妈会不喜欢我的”想法,因而影响到儿子的性别认同。

和谐的家庭关系是家长给予孩子最好的礼物。孩子在知道自己的性别后,会感受到父母的性别魅力,并以同性父母为自己的学习榜样,模仿他或她的一切。男孩会认为“我要是跟妈妈喜欢的爸爸一样,妈妈也会爱我的”。女孩子学妈妈化妆,男孩子学爸爸扮酷就是这个原因。因此一个家庭中不管遇到怎样的纷争,父母都有责任为了孩子而维护双方在孩子心目中的良好形象。

溺爱孩子的家庭。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独生子女越来越多,溺爱孩子的家庭也越来越多。这种家庭的家长对孩子娇生惯养、百依百顺,甚至袒护包庇。在这种教育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性格脆弱,无法接受任何挫折,害怕承担责任。特别对于一些男孩子而言,当到了青春期,第二性征陆续出现时,他们在潜意识逃避成为“男人”的事实,希望自己仍像青春期前一样,和女孩没有多大差别,因此掩藏自己的男性特征,比如说话细声细气、剪掉胡子,从而造成了女性化。

学校因素

受传统意识的影响,中国传统的学龄前儿童教育,“施道者”基本上都是女性,幼儿园的“男阿姨”自然是凤毛麟角,甚至在国内大多数城市的中小学校,教师性别“生态”失衡的问题也日渐凸显。实际上,男教师的一些性格和生理特点,是女教师不可替代的。幼儿长期处于被女性包围的环境中,也不利于健全人格和品质的形成。我们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发现,男幼师带孩子有独特的方式,他们很少娇惯孩子,也很少主观宠爱、偏爱某些孩子。这种平等、粗放的态度有利于和儿童形成良好的伙伴关系,有利于他们健康个性的形成。男幼师的刚强与勇敢,更是当前独生子女们所缺少的。男幼师的教育行为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使他们由脆弱变得坚强,由执拗变得宽容,由孤僻变得合群。因此很符合儿童成长的心理趋势。学校男教师少,就如同缺少父爱的“单亲家庭”,容易使孩子的心理、思维出现缺陷。

另一方面,很多学校要求孩子循规蹈矩,把女生的行为视为榜样,并以此为标准来衡量男生。在不少中小学,男孩子甚至被要求不能跑、不能跳、要像小姑娘一样乖乖听话……这本身就是对男孩子的一种误导。

社会因素

正如前面提到的,社会文化也在引领着家长以同样或不同的方式养育子女。我国目前的现状是:一方面市场化的现代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男人和女人同样在职场中打拼;一方面计划生育政策推行近30年,在我国的大城市,99%以上的家庭是独生子女家庭,而重男轻女的观念还在起作用。

所以一方面,家长目睹升学以及就业等方面的残酷竞争,为了增加女孩生存的砝码,提早给女孩打“预防针”,以男孩的标准来养育女孩,把女孩教育的越来越强势;另一方面,很多独生的男孩受到整个家庭无微不至的呵护,在家长的溺爱下,养成了文弱、多愁善感、“娘娘腔”等不像男子汉的习气。

异性装扮易导致孩子性别错位

从性心理发展的角度来讲,无论是男扮女装或女扮男装都是有害的。心理学家认为,性别角色大约在孩子三岁前就已经形成。

因此,三岁前的环境、抚养方式、父母的态度对孩子的性别心理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如果父母给男孩着女装,按女孩来抚养,很容易导致男孩把自己看做与周围女孩一样的人,在表情、举止、打扮上,他就会努力模仿女孩,成为女性化男孩。许多性心理的病态正是由此诱发的。

一些青年男女长大之后仍然爱穿异性的衣服、追求异性的打扮,以至不能适应正常的社会生活,这在变态心理学中叫异装癖。另一些男女性成熟之后,不仅没有萌发对异性的爱慕,反而爱慕与自己同性别的人,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同性恋。上述情况说明,身体方面的性别和心理方面的性别并非必然重合,在特殊条件下,甚至可能是相反的。

父母千万不要出于个人的心愿而无视自然的事实,不要人为地为孩子选择性别,不要把孩子男扮女装或女扮男装。应尊重孩子的性别,按照孩子的身体性别的要求来培养孩子,使孩子的性心理健康发展,否则容易贻误孩子,后果不堪设想。

孩子的性别认同过程

很多父母不知道,从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孩子就有了性别的烙印,从姓名、服饰、玩具,到以后的行为要求、生活方式、父母对他们的期望,孩子正是从爸爸妈妈对待他们的态度和行为要求中逐渐地理解性别的。孩子性别认同发展的3个阶梯:

第1阶梯:3岁前对性别的理解只是外部特征层面虽然孩子能够很响亮地说出自己的性别,但他们对性别的理解只是外部特征层面的。开始时,孩子会好奇地问妈妈,自己是男生还是女生?是和妈妈一样还是和爸爸一样呢?逐渐地,他们学会从发型、衣着上来辨别男性或女性,不过,这时他们还不大能真正明白男女的不同,同时他们也不能理解性别是恒定不变的。

这个时期如果处理或引导不当,容易使孩子产生“性识别障碍”。自身发育明明是个正常的男性或女性,却强烈固执地认为自己是异性,并模仿和表现为异性的气质、动作、习惯及服饰,此时若是没有正确地去纠正,甚至会发展成性心理障碍。

第2阶梯:4岁对性别的意识开始丰富到了4岁,孩子的性别意识开始丰富许多。他们对性别的差异也比3岁时更好奇。比如,当孩子发现男女上厕所的方式不同时,通常会好奇地问“为什么男生要站着尿尿,而女生要坐着尿尿?”同样,他们对自己的生殖器也产生了好奇,想看看自己的和别人的有什么不一样,并在此基础上感受到男性和女性在生殖器上的差异。有时,听到有人提起“小鸡鸡”等字眼,会觉得神秘而咯咯地偷笑。甚至有的孩子会因为实在太好奇,玩起脱裤子之类的游戏。

这时,孩子的性别刻板印象也在加强。他们会坚定地认为,男孩子有男孩子的游戏,比如打仗游戏;女孩子有女孩子的游戏伙伴,比如洋娃娃。

第3阶梯:5岁以后真正开始了解两性的差异孩子真正开始了解两性的差异,他们知道除了外表的不同外,还包括生殖器官和某些生活习惯的不同。孩子们开始固执地认为,男生和女生是不一样,比如最常听到的是“男生不可以穿裙子”,“女生可以留长发”等。但如果你一直追问,他们会有些不好意思地告诉你:“男生有小鸡鸡,女生没有。”

由于对性别的理解,这时的孩子对性别也开始敏感起来,开始懂得不好意思和回避。他们也真正理解性别不会随时间、外部特征、愿望的变化而变化。在性别角色理解方面,学龄前的宝贝会将许多玩具、衣着用品、工具、游戏、职业甚至是颜色与一种性别联系起来,而与另一种性别严格隔离,形成非常刻板的性别角色印象,这种现象直到儿童中期才会得以缓解。

在美国,父母对这方面的性教育是很重视的,比如年轻的妈妈们会精心地为孩子挑选男用品、女用品,有时因为颜色花样的缘故,她们还会不放心地向营业员询问,生怕搞错了。那些抱在手上的男婴,虽然正处于牙牙学语阶段,但早已穿上了正式的男装三角裤,尽管三角裤里还裹着纸尿布。父母认为应该从小让他知道自己是男孩。

教男孩要有男人气,教女孩要更细心,这在美国父母心中已成为约定俗成的育儿观。假如母亲送儿子上幼儿园,孩子缠着妈妈不肯放,妈妈只要对儿子说:“不能哭了,你是男子汉,男子汉是不能哭的。”男孩就会强忍着哭,松开手。父母要让孩子从小就接受正确的性别教育,要让孩子对自己的性别有正确的意识。

性角色的认同,是孩子成长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过程。因此,从孩子呱呱坠地开始,父母就负有培养孩子“性角色”的责任。孩子通过对男女身体器官的不同,逐步理解性别的差异,最终做到对自己性别的认同。在此过程中,容不得半点的扭曲和造作,是男孩就要让他进入男孩的天地,喜男性之所喜,为男性之所为。在女孩方面,要让孩子知道男女只是在排泄器官上的不同而已,而且也明白男孩有女孩没有的东西,女孩也有男孩没有的东西,即男女有别,让孩子树立起男女平等的观念,认同自己的性别,不致因为没有“小鸡鸡”而自卑。

3岁是孩子性别意识的最佳时机

孩子的性别教育,对于家长们来说似乎再简单不过:男孩就是男孩,女孩就是女孩,没有什么教导可言。但是,专家指出,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性别角色教育是非常必要的,这非但关系到孩子日后正常的社会交往、恋爱、婚姻、家庭生活,还会影响其心理发展。这样有意识的培养应该从孩子3岁幼儿阶段就开始。

大部分的幼儿从3岁开始就会对“我”从“哪里来的”这样的问题感兴趣,随着年龄的增大就会提出一系列与性有关的问题,比如:“我是从哪里来的?”“我是怎样进到妈妈的肚子里去的?”当然这些问题的提出是出于质朴的好奇心,同时,也反映出人的性认知和性意识的形成从小就开始了。

然而一直以来,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性是一个神秘、隐讳的代名词,正是由于这种传统观念的束缚。当3、4岁幼儿对性疑问最多的时候,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以及从事幼儿教育的工作者往往采取回避或训斥的方式匆匆结束与孩子的交流,而有些幼儿对摆弄自己的性器官产生了好奇时,因未得到成人的正确引导与及时的干预而形成习惯性的动作……诸如此类的问题行为,如未及时地给予矫正,会使孩子从小对性就埋下“性羞耻”、“性焦急”和“性神秘”等等的阴影,到孩子长大后极有可能形成扭曲的性心理,也可能发展成为性心理障碍。

专家认为,性别角色是以性别为标准进行划分的一种社会角色,它决定着一个人的行为模式。如人们要求男性行为体现出阳刚之气,女性行为表现出阴柔之美。虽然男女性别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性别角色却是从幼儿和儿童时期受到成人影响、教育的结果。专家指出,幼儿性别教育上的误区或缺失很容易造成孩子性别角色的错位,带给孩子的将是心灵的扭曲和伤害。

现在越来越多的父母都非常关心和重视孩子青春期的性教育,让孩子学会保护自己、爱护自己,这是非常必要的。但父母往往忽视了孩子从出生就应开始的性别教育。性别教育是对孩子进行性教育的基础,是孩子对自身了解的启蒙,也是孩子形成健康人格的基础。所以从小就开始对孩子进行科学的性别教育也是非常必要的。专家介绍,孩子的性别角色意识从幼儿阶段,3岁以后就开始建立了,而真正形成性别角色意识是在孩子进入青春期之后。

幼儿阶段所受的影响要比青春期孩子所受的影响大得多。许多有同性恋倾向的人,都会追溯到幼儿阶段的经历。因此,家长和幼儿园应该对3~6岁的幼儿进行适当的性别教育,传授给他们一些基本的生理知识和自我保护意识,让幼儿对自己有一个最基本的认知。

让男孩正确完成性别认同

男孩出现“娘娘腔”倾向的原因有很多,除了家长错误的性别教育之外,我们主要列举与家长教育有关的以下两点,供家长们借鉴。

家长的“包办”和溺爱

对于男孩来说,家长的过分溺爱也可能会引起他们的男性特征消失。男孩与女孩认识世界的方式是截然不同的,女孩常常会通过她们敏锐的感觉来认识周围的世界,而男孩则是通过他们的冒险行为去认识世界的。但如果家长对男孩太过溺爱,每当男孩通过冒险去探索世界时,家长就会心疼地提醒他们:“儿子,不要,那太危险!”因此,在家长的多次阻止和提醒下,男孩的那种通过冒险和动手来认识世界的特性就会消失,从此男孩变得有些“娘娘腔”倾向也就不足为奇了。

父亲角色的缺失

由于工作、事业或其他原因,父亲常常忽视对孩子的教育。男孩是通过模仿来完成自己的性别认同的,如果从小时候开始,一直都是妈妈或者阿姨在他们的身边打转,由于缺少男性榜样,他们自然而然地就会模仿身边这些女性的行为。随着年龄的增长,男孩的性别认同会渐渐定型,这样,即使男孩在幼儿园或学校会接触到其他男孩,他们女性化的行为也不会轻易发生改变。

那么,为了使男孩正确并且顺利地完成性别认同,家长应该如何做呢?

方法一:了解男孩性别认同的发展历程很多家长常常持有这样的观点:两三岁的孩子根本就没有性别意识,所以我们根本就没有必要对他们进行性别教育。

其实,家长们的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因为男孩的性别取向很早就开始形成了。在他们18个月大的时候,他们已经能够分辨出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了。如果男孩在两三岁时,能够很好地感受并认同自己的性别,到了五六岁时,他们就会形成一种稳定并持久的性别认同。在这一阶段,男孩的性别观念会有些僵化甚至是传统,他们会认为:女孩是乏味的,我才不会跟她们一起玩。但当男孩顺利地度过这一时期之后,这种明确的性别界限就会自动消除。

方法二:给事物披上“性别”的外衣简单来说,就是强化男孩的性别,并鼓励男孩去培养男子汉气概。如果男孩从小接受的是这种教育,那他绝对不会出现“娘娘腔”的倾向。例如:给男孩买了一本图画书,你可以告诉他:“这是一本专门为男孩写的书。”

想让男孩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可以这样对他说:“你是男孩,你的力气大,就应该为妈妈分担一些家务。”想让男孩去锻炼身体,就可以这样对他说:“这个器材是专门为需要锻炼身体的小男子汉设计的,怎么样,来试一试?”当然,需要提醒家长们的是,这种方式虽好,但不可多用或滥用,否则只会使男孩产生反感情绪。

方法三:利用“偶像”培养男孩的男子气概男孩一旦有了性别区分的意识,便总想找机会来证明自己的男子汉气概:他们会主动与女孩以及与女孩们所玩的那些玩具保持距离,以此来证明他们与女孩的不同;他们总是模仿那些比他们大的男孩,模仿他们的桀骜不驯、藐视权威;他们总是到处打抱不平,但是,有时他们的打抱不平也会变成侵略行为。

当然,孩子毕竟是孩子,虽然这些小男孩总是在试图证明自己的男子汉气概,但在很多时候,他们也会表现出软弱,例如,他们也会害怕某个事物、也会哭泣。在这些时候,家长总会试图通过讲道理让男孩明白什么是男子汉,例如,“一个真正的男子汉是天不怕、地不怕的”“男子汉是不能随便掉眼泪的”……但事实上,家长们对男孩的这种教育基本是无效的,因为男孩大多是通过模仿来学习经验的。对于这些正在成长的小男孩来说,当他们有了明确的性别意识之后,他们都会为自己找一个伟大的男性偶像,作为成长的模仿对象。他们也许会把家长的说教当成耳旁风,但他们绝对会关注自己的偶像最近有什么动态。

孩子的性别观需从小培养

玩具汽车和穿牛仔衣裤,并不能让男孩子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是男子。真正使他认为到这一点的,是他童年初期和父母之间的有益关系。正是这种关系,使他渴望长大后成为和父母一样的人。

如果父亲有意拒绝儿子要布娃娃的请求,或者表现出为儿子的女孩品味而担心,孩子的男子气质也并不会因此而得到加强。事实上,儿子甚至会觉察到自己和父亲的男子气质都值得怀疑,或者认为两个人都缺乏男子气质。

如果父亲对自己的男子气质感到自信,他就应该通过给儿子买布娃娃的方式,来帮助儿子发展父爱中的母爱一面。

与此相同,女孩也从妈妈身上寻找自己的偶像。如果当妈妈的能鼓励女儿去参加许多活动来开发她的极限能力,并且自己也去这样做,她就能培养出一个既自信,又健壮的女儿来。但是,如果当母亲的过分担心自己的女子气质,或者担心自己对男人没有吸引力,她就可能过分重视女儿的女子气质。如果她只给女儿布娃娃和炊事具玩,并且总是把她打扮得花枝招展,她就会使孩子曲解女性的特点。

女孩子同父亲建立积极的关系也很重要。如果当父亲的不理女儿,轻视女人,拒绝和她玩球,或者不让她参加野营、钓鱼等活动,她就可能产生自卑感,并进一步养成老古董性格。其实,小女孩想要玩具汽车,小男孩想要布娃娃都很正常,而且完全可以给他们买这种玩具。男孩想玩布娃娃是因为他具有做父亲的情感,而不是因为他的女子气。因此,应该帮助他成为一名好父亲。

至于干家务活的问题,专家认为,应该给男孩子和女孩子分配同样的活。男子和女子无论在家还是在外,都应该从事同样的职业。男孩子可以和他们的姐姐妹妹一样,应该做铺床、打扫房间和刷碗等活,而且要干得同样多。女孩子也可以做打扫院子等活。但是,并不是说不管什么活他们都不应该交换,都应该完全平等,而只是说不应该对他们有明显的歧视或区分。父母的榜样作用十分重要。看孩子的特点时要记住,男孩子主要像父亲,但也是常常有点像母亲,或者更准确地说,在一定程度上像母亲。

有些女孩子就像她们的父亲,她们有的喜欢养鸟,有的成为了免疫学家,而她们的母亲并没有这种兴趣。所以,孩子的特点问题只存在着程度上、兴趣上或者对事物的看法上的差别。从这个意义上讲,每个人都在某个方面或者某种程度上存在着异性的特点。这样能使他们长大以后理解异性,并且具有更丰富、更容易变通的个性。在整体上讲,它也有益于社会,因为它能使人对各种职业有一个综合的看法。

由于一个人不可能具有百分之百的单一性特点,所以,只要孩子能欣然地接受他们的现状,那么,不论他们已经养成什么样的复杂特点,对事物持什么态度或者有什么爱好,都可以尽管放心地让他们去发展。这样总比由于家长的反对而让他们感到羞愧和忧虑要好。

注意孩子的性别认同障碍

小琳已经 8岁了,作为女孩子却老是喜欢穿男孩子的衣服,做男孩子的游戏,找男孩子玩,而且当妈妈告诉她,应该像女孩子那样时,小琳却顶嘴说:“我就要像男孩子那样!”

小琳的毛病出在哪儿?她的问题是儿童性别认同障碍。儿童性别认同障碍发生于青春期以前的儿童。临床上,诊断为性别认同障碍的男孩多于女孩,但女孩出现性别认同障碍的情况也较常见。

怎样诊断儿童的异常行为是否属于性别认同障碍?

1.对其自身的生物学性别有着长期的、严重的不适应。

2.认为自己是异性或期望自己是异性。这些感觉和行为是长期的而且是有问题的,并表现出异性角色的行为,如像一个“顽皮的假小子”或“女人气的娘娘腔”。

女孩子如果有性别认同障碍,往往会因自己是女孩,而产生强烈的挫折感,由此,希望她自己是一个男孩。在有些案例中,她们甚至认为自己已经是男孩了。她们常常模仿同龄男孩,讨厌传统的女孩子玩具、游戏,喜欢玩男孩的玩具,做男孩的游戏。随着其性别认同障碍日益严重,她们对其女性生理特征也会产生强烈的厌恶情绪,或拒绝接受其性生理特征,并常常幻想自己会像男孩子一样发育。

总的来讲,男孩的性别认同障碍与女孩的情况是一致的,只不过正好与女孩子相反。例如,有性别认同障碍的男孩通常对自己是男孩感到十分沮丧,他们穿女孩子的服装,喜欢女孩的玩具,喜欢与女孩一道玩。他们厌恶自己的生殖器,常常希望它会消失或随着发育成长,他们会成为一个女人。

由于社会传统观念等的影响,父母对男孩的期望常常较高,因此,男孩任何非正常的性别行为都显得十分突出,结果,男孩女人气的行为受到同龄伙伴的压力往往更大,男孩由此而易于表现出更多的从属病理症状,如抑郁、焦虑、退却。

儿童出现性别认同障碍,并不意味着成人时也会出现性别认同障碍,大部分有性别认同障碍的儿童到青春期发育时,都会恢复正常的性别角色,因此,发现孩子出现性别行为异常,父母不必过于焦虑。不过,也有少数儿童进入青春期以后,仍处于所说“性别焦虑”或角色困惑。因此,父母对孩子的性别认同障碍应当引起重视,随时注意孩子的行为,及时找心理咨询师咨询,以帮助孩子克服困难,减轻或消除因行为异常受到的其他心理压力。

性别错位的危害与矫治

所谓性角色畸形是指男女性别的错位,也就是说,一个人把自己看做是男性还是女性,心理学上称之为性别角色,大约到3岁时,儿童的性别角色已形成。如果小男孩把自己看做是一个与周围女孩一样的人,在打扮、表情、举止上努力模仿女性,即成为女性化男孩,反之,如果小女孩把自己看做是一个与周围男孩一样的人,在打扮、表情、举止上努力模仿男性,即成为男性化女孩,上述两者均称为性角色畸形。

哪些孩子需要重点观察

凡男孩穿女装,说话娘娘腔,举止娇嗲,喜欢洋娃娃,做游戏常扮女人,喜与女孩结伴玩者;凡女孩穿男装,说话粗鲁,举止粗野,喜欢玩汽车手枪,做游戏中常扮男人,喜与男孩结伴玩者。

儿童性角色畸形的危害性

1.对孩子性格产生不良的影响。这些女性化男孩和男性化女孩在年龄较大时,常常受到小朋友的歧视和捉弄,或受到老师和邻居的压力,使他们企图隐蔽自己的异性行为,但常常又办不到,内心十分痛苦。同时他们又常无形中被其他孩子“隔离”开来,因而产生内向、孤独、胆小及忧郁的性格特点。

2.可成为同性恋、异装癖及易性癖等性变态的心理根源。

国外研究指出,几乎所有的要求手术变为女性的男性易性癖患者,其幼年均有女性化行为;大约有2/3的男性同性恋者,其幼年就有女性化行为;大约有一半的异装癖者幼年就喜欢着女装。上述研究表明,成人的性变态与儿童的性角色畸形之间有着明显的对应关系。

儿童性角色畸形的矫治

1.强化孩子的性角色意识。

家长应培养儿童从小对自己性别进行正确的辨认。男孩应着男装,玩男孩玩的玩具,从小与男孩一起玩;反之女孩亦然。父母千万不要出于自己的心愿而无视孩子的解剖性别,人为地为孩子选择性别。

2.强化孩子的性格培养。

对文静、害羞、有女性化倾向的男孩,要注意从小训练培养其勇敢、活跃、大胆等男孩性格;反之女孩亦然。

3.选择与性别相应的文体活动。

女性化男孩,往往缺少体育锻炼;男性化女孩,常常缺乏文艺爱好。家长应让“假姑娘”在运动场上驰骋拼搏,让他们懂得什么是竞争,什么是勇敢。让“假小子”能在唱歌、跳舞中追求女性的秀美、端庄、乖巧、细致。

如果父母能与孩子共同参加这些文体活动,也许会获得更好的效果。

必须强调,性角色畸形这一心理偏差与孩子今后的恋爱、结婚、家庭和谐关系甚大。一旦父母发现孩子有性角色畸形的倾向,应及早请儿童心理医生检查,及早进行矫治。

“双性”教育让宝宝更出色

美国心理学家曾对两千余名儿童做过调查,结果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过于男性化的男孩和过于女性化的女孩,其智力、体力和性格的发展一般较为片面,智商、情商均较低,具体表现为:综合学习成绩不理想(特别是偏科现象严重),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遇到问题时要么缺少主见,要么固执己见,同时难以灵活自如地应付环境。相反,那些兼有温柔、细致等气质的男孩,兼有刚强、勇敢等气质的女孩,却大多智力、体力和性格发展全面,文理科成绩均较好,往往受到老师和同学的喜爱。成年后,兼有“两性之长”的男女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里,更能占据优势地位。

这个发现印证了今日美国日益流行的一个崭新的教育思路——双性化教育。所谓“双性化教育”,是摈弃了传统的、绝对的“单性化教育”后应运而生的一种家庭教育新理念。

研究者认为,在教育幼儿时,过于严格、绝对的性别定型(即男孩只培养其粗犷、刚强等男性气质,女孩只培养其温柔、细致等女性特点),只会限制他们智力、个性健康全面的发展,进而可能令男孩过于粗犷、勇猛而缺少平和、细腻气质,无法学会关心体贴他人及拥有细腻的情感世界,令女孩过于柔弱、内敛而缺少勇气、自立精神,缺乏竞争心及刚强的心理素质,最终在社会适应、情绪调控、压力化解以及处理包括家庭在内的各种人际关系上,都劣于那些“双性化”的男孩女孩。

女孩可能因缺乏独立性和上进心,放弃对事业的追求和对自己的严格要求,最终难以成材;男孩可能变得刚愎自用、难解人意、冷酷冷漠,或干脆成了工作狂,不仅在事业上难有竞争优势,在社交圈中也不受欢迎。

如何开展“双性化教育”,美国专家提出了如下建议:鼓励孩子向异性学习

不论是男孩还是女孩,都应在发挥自己“性别”优势的同时,注意向异性学习,克服自己性格上的弱项,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和人格的完善。如:男孩多多学习女孩的细心、善于表达和善解人意,女孩则多多学习男孩的刚毅、坚定和开朗。

顺其自然

在鼓励孩子向异性学习时,必须顺其自然,切忌威逼强迫,不然效果会适得其反。

不宜将性别特征区分过清

不少性格或行为特征(如热情活泼、独立自主、坚忍不拔、富有责任心、善解人意、无私善良等),应是男女两性都须具备的,不宜被视为某种性别专有,家长在培养孩子时不宜区分过清,而应兼收并蓄——这正是“双性化教育”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

增加男女孩子接触的机会

孩子向异性学习应通过自然而然的接触,故应为他们提供共同交流、一起玩耍的机会。

避免走向极端

鼓励孩子向异性学习也要有“分寸”。要是男孩学过了头,就会显得“娘娘腔”;女孩学过了头,就会成为“假小子”——这自然就不是“双性化教育”的初衷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