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是引起和维持注意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对学生当前进行的学习活动有着准备、推动作用,对开发学生创造潜能、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发展学生个性起着促进作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把培养兴趣作为重要理念之一。新的课程标准指出如果通过九年义务教育连个音乐兴趣都没有在学生心中建立起来,那就不得不说我们的音乐教育在某种意义上是失败的。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在从事音乐教学实践中,学生音乐学习兴趣的培养无疑是音乐教学要达到的首要目标和任务。
(一)诱导激发兴趣
教师在布置音乐教室时既要考虑到艺术性又要注意尽量适合学生的爱好需求:可在墙壁上挂上音乐家画像和名人名言;可贴上各种生动活泼的饰物,如跳动的音符、可爱的小动物、拟人化的音乐符号……使学生一进入音乐专修教室就仿佛置身于美妙的音乐世界,一下子缓解了学生由于上课和考试带来的紧张和疲惫,以轻松的心情面对音乐。
2.创设音乐情境,诱发学习兴趣
音乐的灵魂是情感,音乐学习自始至终贯穿着情感体验。中小学生处于感性认识阶段,认知具有一定的模仿性。在音乐教学中,创设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使他们的情感处于积极体验和参与状态。创设情景会对陶冶学生情操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也有利于激起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3.扣住学生心理,创新拓宽教材
学生的好奇心强,容易被客观事物的新异性所吸引,从而产生兴趣。虽然这种兴趣只是来源于外界事物一时的吸引力,但久而久之便能形成学生认识活动的倾向。因此,音乐教师应是个“有心人”,能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知识需要,善于创新拓宽教材,增加学生喜爱的“新”“异”内容,运用他们喜爱的方式,让他们充分感受音乐、体验音乐、理解音乐。
(二)营造课堂氛围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感知、注意、记忆、思维、想象等智力因素都受主体情绪的影响。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将教育的意图变成学生求知的需要,通过营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把学生吸引到教学活动中,开发他们自身的学习能力。
1.注重感情投入
教师在课堂上要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在课堂外要深入到学生中间,听他们倾诉,了解他们的需要,做他们的朋友,使他们觉得老师离他们很近,从而真正使学生产生心理共鸣。
2.师生共同参与
在教学活动中,对于学生正在参与的音乐活动,教师不能当旁观者,做局外人,而应把自己置身于参与者和服务者的位置,把一切“教”的活动,落实在“学”的活动中,有心做学生的领路人、合作伙伴和热心观众。让学生对教师产生认同感,亲近感,更乐于接受教师的知识,使他们敢想、敢做、敢说。
3.关注个性发展
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到每个学生的特长、爱好,合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为每个学生提供舞台,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表现的机会,从而易于使困难生增强学习音乐的信心,易于激发学习兴趣。(www.xing528.com)
(三)创新教学方法
艺术贵在创新。一节音乐课有教学难点、重点,要圆满完成教学任务,教师课前应精心构思、周密设计、做出详细的安排。
1.重导入
新课导入是一节课的起点,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音乐教学中,导入的方法有很多,但总的原则是要因人、因课而异。在每一节课的开始,教师要精心设计每一个导入,以便一开课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在教学实践中,用得比较多的导入有舞蹈导入、故事导入、范唱导入、图画导入等。
2.求直观
多媒体技术为学生的音乐学习提供了视听等多感官刺激环境,其提供的大量图片、影像,再加上通俗易懂的解说,使音乐教学更具直观性,易于学生接受,使音乐教学获得较满意的效果。特别是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提供大量的信息和资料,启迪学生自己开动脑筋得出结论性的内容。
3.妙设疑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设置疑难,以疑起思,是发挥学生在学习中主体作用的有效方法。教师在设疑摆惑时要注意始终,兼顾生动有趣,收到画龙点睛之效。
(四)运用有效载体
有效载体的运用和良好课外活动的开展,有助于调动学生的情绪,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音乐学习的积极性,使原有的学习音乐的短暂兴趣在活动参与中得到培养和发展,在载体运用中得到巩固,逐步转化为稳定的兴趣。
1.开展课外活动
教师可以根据音乐课堂内所学的内容开展多种课外活动,如“校园歌手”“校园舞蹈家”“乐器小能手”等评选活动,还可以定期举办校园艺术节、“音乐擂台赛”,使每个学生都乐于学习更多音乐知识,充分发掘学生的音乐潜能。
2.组织各种音乐社团
组织各种音乐社团,如合唱团、民族管弦乐团、管乐团、钢琴组、作曲小组等,给学生提供音乐艺术实践活动的机会。
兴趣是学习的老师。兴趣不是天生的,关键在于培养,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和塑造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才能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才能使学生在情感上认同音乐而自愿学习音乐,使音乐教学真正成为一门具有开发智力、陶冶情操、培养能力、提高素质、有创意的综合性育人功能的课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