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音乐教育情感教育基本原则:国际视野下融合创意教育路径研究

音乐教育情感教育基本原则:国际视野下融合创意教育路径研究

时间:2023-1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达到这一目标,音乐教育必须运用情感教育的手段,以此适应完美人格的塑造过程。众所周知,音乐的情感体验是从听觉开始的,那么教师也应遵循客观规律,率先把握好“听”的阶段,强化学生兴趣,使整个教学过程产生愉悦的情绪体验。“听”训练的加强有助于情感升华,只有“听”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让学生采取积极的“听”并表现在音乐创作过程中,形成情感体验,达到教学效果,积累成功经验。

音乐教育情感教育基本原则:国际视野下融合创意教育路径研究

教学原理是教学工作遵循的基本路线音乐教育属于艺术教育、德育教育素质教育,应和科学教育有所区别。音乐教育中的情感教育融汇了情感心理学教育学美学等学科内容,从兴趣开始到情感对人的感化,以优美的音乐对人的触动,发挥教育的驱动作用。音乐教育中的情感教育应遵循以下五个基本原则。

(一)发展智力与培养情感相促进原则

情绪心理学指出,一个人的认知和情感发展应该是相呼应、相对称的,不存在一个过高、一个过低的现象。在音乐教学中发挥这种“情知对称性”可以促进学生表面认知和情感内涵的双向发展。音乐通过曲调、旋律、节拍、和弦等“语言”抒发情感,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认知水平、想象力创造力在脑中创建一个画面,里面包含了所聆听的音乐中所表达的环境、语言、感受和情感发展,这些体验可以激活学生思维,对智力、情操发展大有裨益。音乐教育中的情感教育是一个能够有效促进人类智商、情商共同发展的途径,学生利用音乐教育中设计的音乐实践活动,刺激自我认知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审美兴趣,并进一步提升到社会情感高度。因此,情感教育,应让智力和情感发展相匹配,相互促进,相互影响。

(二)艺术融情与技能技巧相结合原则

音乐教育首先是艺术的教育,是对学生艺术灵感、创造力、审美能力的提升,并通过日常学习表现出来。情感教育是稳定学习情绪、提高情感认知的调和剂、催化剂,认识到这一点后,我们应该重视音乐教育中的情感教育。其次,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比科学技术类学科更能直接触及人类心灵,左右人们的情绪。可音乐又是一门技术性极强的艺术,通过作曲技巧、节奏设置、和声搭配、歌词填写等技术手段,服务于音乐内容和形式。音乐教育具有丰富内涵,技巧学习和审美教育都是不可缺少的,需要平衡发展,任何一方的缺失都会使音乐教育变成机械化工厂,生产出一模一样的“音乐创作机器”。因此,在对学生进行声乐教育时,除了对演唱技巧,如正确吐字、发声,韵律、音调、音色变化等,进行教学,还要引导学生了解歌词的意义,认识创作时代文化内涵,准确定义歌曲的艺术形象,和歌曲中情感完美融合,最终用声音把情绪、情感演绎出来。因此,在音乐教育中要培养学生的感受,理论知识和技术技能只是承载方式,情感才是内容内涵,二者融会贯通、相互作用,共同实现艺术目标,就像一辆列车,要达到终点的是车上的人,所以传播音乐知识绝对不能和艺术展现相脱节。

(三)情感教育目的与情感教育手段相适应原则

音乐教育中情感教育最终要实现的是培养学生完美的个性。为达到这一目标,音乐教育必须运用情感教育的手段,以此适应完美人格的塑造过程。音乐教育中的情感教育是外在目标与内在手段的结合体,既追求纯音乐教学效果,又追求实现完美的人格,既要教育人,又要引导人们教育他人。音乐教师强调情感教育的目的,注意学生的身心健康,提倡学生的个性发展,在实际教学中往往不注意挖掘学生其他情感因素,不能有效控制师生共同的情绪和感情体验,大多是单一倾向于认知教学或情绪培养的某一方面,强调教学效果,没有把培养健全的个性作为情感教育的目标,教育目标的设置和实际需求偏离。目前,在知识学科教育中,智力教育和情感教育倒是都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在音乐教学体系中还不够明晰、地位低下,没有产生对音乐教育中情感教育的全面正确的认识。如果能在音乐教育、个性化教育中运用情感教育手段,实现教师、学生、音乐三者合一,遵循音乐教育以情感教育带动知识教育的本质,就能使教育的目标和手段无缝衔接,相互适应,达到有机统一。(www.xing528.com)

(四)感受鉴赏与表现创造相结合原则

音乐中的情感不仅仅是人类的生理现象,也是带有社会情感的心灵载体,只是通过演唱、表演等方式表达出来。因此,进行音乐美学训练是一个引领学生通过音乐倾听美、创造美、表达美的过程,从某种角度看,即情感教育的过程。众所周知,音乐的情感体验是从听觉开始的,那么教师也应遵循客观规律,率先把握好“听”的阶段,强化学生兴趣,使整个教学过程产生愉悦的情绪体验。“听”训练的加强有助于情感升华,只有“听”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让学生采取积极的“听”并表现在音乐创作过程中,形成情感体验,达到教学效果,积累成功经验。下一阶段就是“演”,如演唱、演奏等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学生站在舞台上表演的时候,不像单一地“听”那样只有自我,而是将自己与歌曲内涵、周围环境、观众融为一体,并体验来自观众的情感反馈,如眼神、面部表情等,在学生感同身受的同时,还能审视自己存在的不足,在下一次表演中进行改正或创新。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感受、欣赏美,两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让学生继续提高审美能力,促进技能的全面提高。这种通过理性教学手段培养感性认知、运用感性体验促进技术技能提高的螺旋方式,能稳固学生情绪结构,就像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的那样:“让每个学生成功,体会成功,是情感教育的重要原则。”因此,在音乐教育中加入情感教育,将欣赏和表现创造紧密结合,才能实现学生感性与理性的共同成长。

(五)引导培养和自主感受相统一原则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表达。如果客观事物能够满足需要,则人们会表达出积极的情绪,反之则会表达消极情绪,而对于跟自己无关的信息,则只有观点倾向,而没有情绪概念。可见,人们的内心需求是否得到满足对情绪起到了主导作用。因此,教育工作者要尽量满足学生需求,以促使积极情绪的产生。但这并不意味着放任学生,缺乏管束,而是将学生情绪引导到教育目标上来,再通过教育手段适应学生需求,使他们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情感教育实际上是通过一些手段或途径,有目的地满足人的需要,最终形成一种稳定的情感倾向。由此可见,教育工作者首先应明确教育目标,了解学生的个人意愿和学习动机,找到二者之间的契合点,采取适当方式满足合理需求。这也有助于培养师生感情,具有增强情感教育的作用。同时,面对学生不合理需求,教师可以诱导他们转移对该需求的注意力,或培养其他兴趣消除对该方面的需求。

感觉是人的各种器官对客观环境产生的感应状态,是对客观事物的整体情感,与情绪类似,都是主观反映。情感信息的处理取决于心理状态的发展,取决于情感体验的本质。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学生产生何种情绪感受,源自自身的经验与认知。因此,音乐教育中实施情感教育应首先尊重学生的原始感受和经验。这对音乐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首先要求音乐教师对所教授内容知识中蕴涵的情感因素非常熟悉,把握自如,再用心设计教学内容与形式,结合宏观教育目标融入自身思想,让音乐中学科知识、感性认知完美结合的特点充分发挥出来,引导学生在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中实现对情绪感官的满足,形成积极的认知。

教师的引导只是辅助作用,不宜让学生产生依赖心理,最终还需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独立感受,以多种方式促进学生积极感受的形成与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