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探索音乐教育中情感教育的目标体系

探索音乐教育中情感教育的目标体系

时间:2023-1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音乐教育中的情感教育是一个汇集了各个阶段、各个层次、各个方面的复杂架构,所以设置音乐教育中情感教育的目标多样性也是有理可据的。最新颁布的音乐课程标准已经充分体现了这一最终目标。音乐教育通过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探索音乐教育中情感教育的目标体系

教育是一种教书育人的过程,将最客观的理解授予他人,而后在自己的生活经验中建立自己的正确价值观。教育更是一种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的实践活动。那么在教育目标的设置上,应针对不同的人施以不同的教育,以达到社会和个人的预期,遵循这样的原则对规范教育起到指导作用。音乐教育中的情感教育是一个汇集了各个阶段、各个层次、各个方面的复杂架构,所以设置音乐教育中情感教育的目标多样性也是有理可据的。

(一)音乐教育中情感教育的总目标

音乐教育中情感教育的总目标应与音乐教育的目标保持一致,即通过音乐美学教育培养具备综合素质、高尚人格的社会人才。其中音乐教育的具体手段包括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健康审美观、高贵的审美情趣,最终形成健全的人格。最新颁布的音乐课程标准已经充分体现了这一最终目标。

音乐教育通过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和其他学科教学不同,它不是直接传授知识,更多是为学生创造机会、建立平台,让学生通过实践感受、体验,最终得以升华。鉴于音乐教育的情感教育本质,通过该学科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确实需要独特的条件。因此,音乐教育中情感教育的总目标也可以表达如下:

(1)培养学生乐于接近音乐、聆听音乐、感受音乐和探索音乐奥秘的兴趣;

(2)珍惜所处环境中的一切自然事物,培养正确、积极的人生态度;

(3)随时注重自我审美素质和情感体验的提升,主动参与体现真善美社会实践

(4)在情感体验和学习中,尊重客观事实,多换位思考,也敢于表达自我感受,发表不同意见,参与集体交流;

(5)认识到音乐文化有促进改革的作用,对人类和社会发展产生有利影响。

综上所述,音乐教育中情感教育的总目标与音乐教育的整体目标并不矛盾,没有游离于音乐教育之外,是内在的包含与被包含关系,我们要培养的也不是单一型专业人才,而是综合素质高、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促进社会全面发展。

(二)音乐教育中情感教育的阶段性目标

苏联心理学家雅科布松在他的《情感心理学》一书中指出:“在人类的成长过程中,人的情感在人文和自然方面不断发展。”情感教育的总体目标应该是基于不同阶段的年轻人的发展特征,从低到高在各个阶段情感教育目标的设计。

现在的年轻大学生情绪波动更加明显,进入大学学习阶段后,又受到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普遍体现出高智商、低情商的状况。而且有相当一部分人的心理年龄、生活状态与其学习能力水平不符,以至于不仅他们的专业水平难以发展到更高层次,心理境界也无法得到升华。面对如此复杂的社会现状,主客观不统一的心理状态,他们难以应对,甚至自顾不暇,导致许多大学生情绪化明显、性情多变。因此,情感教育在这个阶段是不可忽视的。大学阶段的音乐教学主要是欣赏高雅、优秀的作品,培养音乐艺术的分析能力,通过生动的音乐形象和主题,使学生获得丰富的社会知识,真实地再现各种生活状态和生活知识,从而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加深对自我和社会的认识,提高对生活和社会的观察与欣赏能力。大学阶段开展音乐教育应以音乐欣赏为主,音乐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指导学生结合实际生活,在音乐欣赏中形成良性的情感体验,并跨越理性和感性的界限,逐渐上升到理性的社会和文化水平,有效抑制不良情绪的产生和传播,在学生进入社会之前,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健康身心,培养高尚的道德修养,发挥教师修剪枝杈的“园丁”作用,从根本上杜绝学生心理扭曲的苗头,帮助学生进入社会后形成良性循环,实现最终的人生理想。

(三)音乐教育中情感教育的层次性目标(www.xing528.com)

1964年,克拉斯瓦尔和布鲁姆等美国教育心理学家研究发现,根据“内化程度”的情感目标,将其置于连续由低到高的五级,即“接受(注意)→反应→价值评估→组织→价值或价值复杂性表征”。我国朱小蔓教授提出了“情感、感受—实践、理解—价值体系、个性化”三个相互关联和相互转化的情感过程的假设。基于上述两个理论,我们可以发现年轻人的情绪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呈阶段性的变化。因此,对青少年情绪的培养,关注他们情绪发展也相应地是一个变化过程,由简入繁、由浅至深。结合这个特征,在制定具体的情感教育目标时,要区分不同层次,使情感教育水平序列化。结合音乐教育实践,笔者认为音乐教育在情感教育中从浅层到深层、从外到内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1.兴趣阶段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阶段是培养感情的开始。在音乐教学中也是如此,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如设置不同类型的音乐作为学习背景,先让学生对音乐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再引导学生进一步体验其中蕴含的情感,评判自身需求是否能从中得到满足,以此激发对音乐的兴趣,产生学习动机,成为情感发展的动力。

2.感应阶段

这是激情和感受过程的开始。学生聆听音乐时,能够体会到温暖、舒适的情绪,这时教师可以配合一些实践活动,如富有情感地演唱或演奏歌曲,配合音乐打拍子示意等,学生在这些欢快活泼、充满情感和审美的体验与感应中,能够加深对情感的认识和了解,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持久稳定的积极态度。

3.感染阶段

这是通过音乐中充满情感活力的节奏,将学生引领到同一频率,让学生在音乐的环绕下,将视听感受与生活经验、现实感情相结合,达到主观与客观相统一、实际视听与抽象感受相统一的心灵碰撞,对自身生活态度、情感经历做进一步体验的过程,这也是学生情感发展的重要阶段。

4.感知阶段

这是在音乐的诱导下,基于理性思维的感染,是从感性到理性的情感升华。在上一阶段,可以通过音乐刺激内在的情感反应来想象,使用一些情境设计来寻求对音乐更深的认识。但是很多深刻的内容、丰富的情感难以使用清晰的概念和客观对象与其匹配,只能让情绪伴随着理性的驱动,实现智慧启蒙,动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对宽广世界的无限想象力创造力,让学生认识到,人们具有感知主体的能力,是充满情感需求、始终感受世界变化、体验自我存在的鲜活的生灵。

5.感化阶段

感化阶段是情感活动的终极阶段,在这个阶段音乐促进个性化审美的最终形成。感化,是情感表现特征,这个概念具有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指通过音乐教学手段,结合人们之前积累的情感信息使情感体验逐渐内化,超越生理水平,并最终升华到理性高度的社会情绪,让学生以独立的人格自由感受精神世界;另一个方面是将有形、可触碰的音乐实体与无形的情感相结合,促进学生从理性认知发展到情感境界,实现学生个性的综合提升。

以上五个阶段从一开始的感知到最终被感化,是层层递进、逐步提升的动态目标实现过程,是情感心理的内化和升华的过程。这让我们认识到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应从加强他们的感性理解开始,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学生的个性,最终促进形成良好的个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