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评价是针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的价值判断,它广泛存在于各种教学活动中,是教学工作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基本环节。在音乐教学中,它为评价音乐教学质量提供了标准,对促进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提高意义重大。教学评价提供了反馈信息,有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进步和不足,促成课程学习目标的实现。
狭义的音乐教学评价主要以学生为评价对象,关注的是其在音乐学习领域的一系列素质、能力和表现。广义的音乐教学评价可涉及音乐教学的所有方面,不仅涉及学生、教师、管理人员等,还涉及家庭、社会、音乐教学与各相关学科,以及音乐教学体系、方法等。
以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为代表的学派主张把评价和教学工作紧密联系起来,按教学过程的发展阶段把教学评价分为三种类型: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等。诊断性评价一般用于开课前测量学生是否具备适应新的教学目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形成性评价一般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展情况由教师编测试题目或由学生按学习任务的要求自评。总结性评价一般用于学期末,用来考察、总结学生的学习情况,找出问题所在。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把音乐课程评价的方式和方法分为三类: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述评与定量测评相结合,自评、互评及他评相结合,下面,我们就结合上海中学的教学实践,谈谈音乐课程教学评价对创造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的影响。
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应用较为普遍。形成性评价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知识技能等一系列发展变化进行评价。针对中学音乐课的学习来说,一般可体现在观察与提问、演唱及演奏、音乐创编等活动中。终结性评价针对学生某阶段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形成性评价具有即时性,一般随堂进行,也经常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进行。传统的音乐教学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甚至以专业的眼光和标准来评判学生的音乐学习成绩,导致很多学生对音乐课产生抵触情绪。而在上海中学的某些课程实施中,教师要求学生共同排演一个剧目,学生们在教师的引导下成立了一个个“剧组”并安排了整个学期的进度计划,在期中和期末进行展演和考核,由学生自己担任评委和观众进行评价打分。在活动中,每个人分工不同。有的同学较为羞涩,不善表演,负责创作剧本或负责舞美和道具,能力稍强的同学则负责创编音乐和表演。教师将形成性评价的着眼点由单纯地考察音乐技能转移到考查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状态,学生哪怕是一瞬间的闪光点都被老师们看在眼里,放在心上并大加表扬和鼓励。许多过去音乐方面表现平平的同学自信心增强,课堂参与度和学习能动性大幅提高,他们在属于自己的“岗位”上大胆实践,沉浸于音乐学习中,大大刺激和开发了创意思维。(www.xing528.com)
定性述评与定量测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对促进教师的教学,推动学生的学习起到了较好的作用。顾名思义,定性述评是以描述性的语言对学生在参与实践中的情感、态度、表现和状态、与人交流意识、团队合作意识表现做出的评价;而定量测评则用量化的方法对学生掌握各个学习领域的情况进行评价。新课程改革后,提倡定性述评和定量测评相结合,取各自的长处,更好地为音乐教学服务。
自评、互评及他评相结合的方式是实施综合性评价的有力保障。在课堂演唱演奏及创作活动中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提出差异性要求,并尽可能地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表现。例如,在即兴钢琴伴奏与演奏课中,学生们的钢琴技能水平和理论学习基础不一,教师鼓励学生对自我的音乐学习收获进行自我总结和评价,引导他们将目光投射到自我发展的纵向比较上,增强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每节课教师都会组织同学们对课堂练习成果进行集体展示和交流,让他们互相欣赏、评价和学习,甚至将帮助他人提升作为学习成果评价标准之一。如此一来,学生们既学会了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又能将所学经验源源不断地应用到今后的学习和创造中去。教师定时组织即兴伴奏、演奏音乐会和音乐沙龙,鼓励学生积极展示他们的创作成果。整场音乐会的组织和策划、照片拍摄、视频录制与后期制作全由学生自己负责,在培养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同时,也拓展了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与集体责任感,活动中学生的态度和活动效果都是课程评价的一部分。
新课程改革之后,音乐课堂的教学评价有了新的意义和内涵。全面考察音乐素质和表现力,让学生大胆参与艺术实践活动,激发音乐学习的兴趣与潜能成了对学生音乐学科重点考察和评价的重要指导精神。因此,如何实施有效的音乐学习评价策略,做受学生喜爱的音乐教师,值得每一个中学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学习及思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