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好莱坞特效:动态遮罩技术的局限性

好莱坞特效:动态遮罩技术的局限性

时间:2023-1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好莱坞早期电影摄影师、演员和特效大师弗兰克·威廉在1918年发明了动态遮罩技术,又被称为威廉遮罩法。图1-14但是,动态遮罩技术也有它的局限性,因为纯黑的背景面板要求前景的目标物体身上不能产生阴影或任何纯黑色调的部分,否则这些黑色区域会如背景一样不被感光。通过这种处理方式,动态遮罩中便能够保留拍摄目标的阴影。

好莱坞特效:动态遮罩技术的局限性

好莱坞早期电影摄影师演员和特效大师弗兰克·威廉(Frank D.William)在1918年发明了动态遮罩技术,又被称为威廉遮罩法。它解决了过去静态遮罩导致被拍摄物体不能触碰到遮罩的边缘,摄影机始终固定且无法自由移动等问题,并在1927年的电影《日出》(Sunrise:A Song of Two Humans)中被首次使用。画面中的两位主角在短时间内,突然从川流不息的马路走进宁静如画的田园,再回到拥挤吵闹的都市(见图1-14)。这种技术原理是将主要角色置于纯黑的背景面板前拍摄,由于摄影机的负片对黑色背景不感光,于是摄影机就只拍到了纯粹的演员影像。之后,将胶卷拷贝一份并进行高对比度处理,于是便得到了一个动态的遮罩,使运动中的角色可以清晰地被分离出来。将已经拍摄好的底片和动态遮罩同时放进摄影机里继续拍摄背景部分,遮罩会挡住底片上已经感光了的前景人物,而遮罩中的透明部分会使胶片二次感光,填补之前未感光的部分。

图1-14

但是,动态遮罩技术也有它的局限性,因为纯黑的背景面板要求前景的目标物体身上不能产生阴影或任何纯黑色调的部分,否则这些黑色区域会如背景一样不被感光。在1933年,导演詹姆斯·怀勒(James Whale)反倒是利用这项技术的弊端,拍摄出了电影史上第一个隐形人,详见电影《隐形人》(The Invisible Man,见图1-15)。

图1-15

在此之后,遮罩技术继续更新升级,1925年,道奇·邓宁(C.Dodge Dunning)发明了蓝幕技术,即:利用彩色照明设备,使背景呈现蓝色,而前景呈现黄色,再通过渲染和滤镜等处理,将前景与背景分离,进而形成动态遮罩。通过这种处理方式,动态遮罩中便能够保留拍摄目标的阴影。电影《金刚》首次使用了蓝幕技术(见图1-16)。

(www.xing528.com)

图1-16

20世纪40年代,彩色电影已经在好莱坞兴盛起来。彩色电影是利用红、绿、蓝三原色可以组合出任何颜色的原理,在摄影机里装上三条胶片分别拍摄三原色,然后把它们叠印在一张胶片上成像。英国特艺色公司的彩色摄影机如图1-17所示。1940年,特效大师劳伦斯·巴特勒(Lawrence W.Butler)在电影《巴格达大盗》(The Thief of Bagdad)中终于实现了彩色电影的抠像技术。巴特勒为了使背景能被彻底分离出来,选择了与人的肤色反差最大的蓝色作为背景色进行拍摄。而且蓝色的像素颗粒最小,把它从三色印染的底片中分离出来,就能得到剪影遮罩并用于最终的前景和背景合成(见图1-18)。尽管还有一些细节上的问题,比如头发的纹理、缕缕烟丝、模糊或动态画面等都无法实现百分百的精准抠像,不过这种局限并未影响蓝幕技术的普及和发展。

图1-17

图1-1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